對話華為王成錄:鴻蒙和 EMUI 是怎樣的關係?
在今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HDC 2019)上,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 OS 和 EMUI10。
作為華為智能終端的「靈魂」,採用分散式設計的鴻蒙和 EMUI10 都是華為今後在智能生態領域中探索的重要一環。
在這次開發者大會結束後,我們與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進行了一次答疑對話,關於鴻蒙和 EMUI 的細節,王成錄給我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解讀。
鴻蒙 OS 和 EMUI 的關係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除了是問鴻蒙和 EMUI 的關係,還有關於目前鴻蒙在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核心。作為一個面向多終端設計的操作系統,鴻蒙在未來會怎樣發展?有哪些地方是現階段的 EMUI 能參考的地方?
內部 EMUI 和鴻蒙是兩個不同的團隊,但作為同屬華為開發的操作系統共享了部分技術特性與資源。EMUI 本身就是面向未來全場景,這個正好跟鴻蒙定位一致。
鴻蒙的特點如果用一句話記它就是「全新的基於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散式操作系統。」
其核心特點實際上有三個:
第一,這套系統怎麼適應不同的硬體,實際上這套系統從一開始就是全面解耦,把每一層內部都解耦,大概有幾千個模塊,解開挑戰非常大,解完了怎麼保證這個介面在發展中不變?我們把介面全部用頭文件寫好,用工具看護。
有了基礎之後,設計之初每一個模塊打個標籤,比如這個模塊可以擴大是內存的設備,這個模塊是有多少存儲空間的設備。
有了新理念以後,只要硬體落在某一個範圍內,範圍包括處理器能力、空間大小、顯示規格、麥克風怎麼配,系統根據這個範圍的標籤自動推送相應的操作系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
我們打一個不恰當比方,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
鴻蒙系統的第一個特徵,他就像我們的活字印刷術,一個模塊就相當於燒好一個個字,當寫某一本書的時候,就把這些字重新組合起來,就是這個設備的操作系統。
第二,非常有創新性的打破終端硬體的邊界。比如手機有顯示器、處理器晶元、內存等等,它實際上是通過手機上的 PCD 板把他連接在一起的,構成了一個手機。
鴻蒙就是把硬體的 PCD 變一個軟 PCD,每一個硬體組成部分,都把的它抽象一個驅動,這樣在一個消費者賬號下面多設備的時候,他們就如同抽象出來的一個各種器件的大池子,這個池子里根據應用的不同場景,選擇做組合,就像演示的無人機。
實際上對端演示的無人機,其實是用分散式系統新定義一個新手機,這個手機攝像頭就是無人機的攝像頭,他被拉遠到空中,這是系統的第二個特徵。這個是非常具有創新價值,它核心如果能達到或者接近硬體 PCD 組建能力想像空間太大了,會非常巨大。
比如說運動手錶,無法打電話,在華為這套系統下面用可以用它來打電話,這種場景它和手機組合成一個新的可以打電話的手機,只是說這個時候這個手錶變成了手機麥克風。
第三,我們有了這樣能力以後。我們的硬體形態越來越多。我們要解決應用不斷適配問題,目前我們無法把一個應用快速做成適配手機版、PC 版,PAD 版。我們希望通過 UI 控制項的抽象和解耦,包括業務邏輯原子化可以快速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
以上是鴻蒙三個可行的特徵,這也是 EMUI10 可以參考的。
鴻蒙將會有哪些技術會用在 EMUI 上
作為鴻蒙前期階段的系統之一,EMUI10 在功能上和鴻蒙有著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兩者都擁有分散式設計,為華為在日後的「1 8 N」全場景智慧家居打下了軟體基礎。
王成錄表示,鴻蒙與 EMUI10 相似的地方,主要就是分散式技術。因為所有移動產業裡面,無論 iOS 還是 Android,到目前為止仍然只適合在手機,即使是蘋果也無法將 iOS 同時跑到 PC 和手機上。
EMUI 用到鴻蒙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分散式技術,包括分散式文件、分散式資料庫、分散式的調度這些都是整個技術的一部分。
應用鴻蒙的前置條件是什麼
在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多次提到了鴻蒙是一款面向未來的系統,那麼余承東所說的「未來」除了意味著鴻蒙需要 5G 網路支持外,是否也需要多終端的支持,才能發揮出鴻蒙的最大作用?
王成錄向我們解釋:
如何解決移動的硬體越來越多的現實狀況,如果只是音箱,大家用它沒有太大意義,小孩玩兩天沒有人用。手錶只做記步的東西或者看時間,其他做不了。未來能否把硬體資源不斷疊加復用。
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講,等於我買了一個音箱可能意味著我的麥克風資源多了一個,當我買了一個電視來,就意味著我們的顯示資源多了一個。
這些所有的東西都在一個用戶 ID 下面,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隨便組合,你就可以用系統定義一個新的硬體,就像今天我們的演示中,相當於定義一個新手機,這個手機是用飛在天上的攝像頭(指無人機)。
對於鴻蒙定義出新硬體的說法,現場有記者提問:鴻蒙在日後是否會有一個單獨的操控面板,來重新定義未來硬體?
王成錄補充解釋,鴻蒙不需要單獨的操控面板,我們把單個的硬體把它轉化成一個個驅動文件,就好比 Windows 下面的印表機,不管你是哪個品牌的印表機,你只要按照微軟發布印表機驅動開發指導去做你的驅動就可以了。
生產出來印表機你滿足了這個驅動,就可以即插即用,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比如說我把這個手機屏抽象成一個軟體的驅動,這個驅動軟體對整個鴻蒙內核部分,他的介面是相對穩定而且不變。
如何把「1 8 N」融入到華為的超級終端池裡
「1 8 N」這個概念指的是 1 台華為手機、8 個智能可穿戴、家居設備、N 個第三方合作商組成的超級終端池。
在這個超級終端池中,這些設備將使用同一個系統,用戶只需要使用一個 ID 或一張人臉就能在這些設備中共享內容。那麼,華為會通過哪些方法,與「N」家第三方合作方完成超級終端池的構建?
王成錄表示,華為會先把這個能力先在企業內部用起來,隨後開放給第三方,華為會提供開發指導,提供架構指導,設計說明,第三方只要按照這個去做就可以了,開發內容都會開放。
如何考量分散式設計的安全
王成錄:我每次思考安全的問題都特別頭疼,很累,非常非常累,非常燒腦。但是我們跳出來,安全實際上就一句話,一定是正確的人,我用正品的設備,去操作我應該操作的信息,一句話總結就是這樣的。
為什麼手機每次要用的時候要解鎖呢?它要保證操作這個手機的人,是這個手機的主人,否則就不需要解鎖了。是不是?包括應用本身,要輸入密碼,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它要保證操作的這個人,就是手機的主人。所以這件事情在分散式以後變得既複雜,又有巨大的機會,巨大的機會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我現在這個手機,我只能用指紋解鎖,或者是臉部 Face ID 解鎖,或者是我輸入密碼把它解鎖,分散式來了以後,你們想一想,我就完全可以用手錶上的心臟感測器同時來解鎖,當我來解鎖的時候,這個心臟感測器同時在做校驗。我們既方便,又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就像我舉的那個例子,我們用銀行的轉賬,我們要用 Token 來做額外的加鎖,用手機的短消息,來輸入驗證碼,實際上它都是為了保證這種安全級別高的應用,一定不能僅僅就解鎖就能用了,這是不可以的。
機會就在於,我們分散式了以後,我們再也不需要僅僅用一個能力,去應對那麼多的應用了,我們就希望用這種分散式的能力,一次的把儘可能多的生物特徵信息,針對不同應用級別,用哪些來做。比如解鎖,可能不需要密碼,一握就可以了。
因為這個握力感測器,它對我這個人的握力的特徵是清楚的,所以我們可能在很短的未來,我拿起手機來就解開了,就不再需要輸入密碼,因為確實還是很麻煩的。
所以它既能夠適配不同的應用級別,有不同的認證要求,又方便不需要額外增加新的設備,這是機會。挑戰就在於,當你所有的 ID 下面,這麼多設備,大大小小都在的時候,小設備最容易成為攻擊點的,我們怎麼辦呢?
在這個設備,在第一次配置進我 ID 的時候,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認證,要認證它是正品廠家生產的設備,我要通過我的這個設備的密碼,產生密鑰來去確認,去設定你的密碼。同時要告訴你,你這個設備只有授權的那一兩台可以控制你,別人發出指令你不要接收。
所以我就會通過我這個主設備,去決定哪幾個設備能控制我這個小設備,所以這樣的話就相當於,這個小設備,它只接受有控制權的設備對它的控制。這裡面實際上也是密鑰。只有匹配這個密鑰的小設備才會對它反饋,否則它不反饋,所以這就堵住了小設備容易被攻擊的問題。
第三個就是,你看原來我們從應用之間調信息,在同一個設備之間操作,是在設備內部流轉的,我們現在變成設備與設備之間了,那就必須保證這個信息不論從這個設備跑到那個設備,必須保證存儲的時候它是加密的以及通道之間是加密的,當你有東西運輸、存儲的時候,根據信息不同來定義加密的級別。
你即便把信息拿到了,這個柜子你也很難打開,或者打開的時候可能你拿到也是不全的信息,所以這裡面把人的運動健康相關的信息切成很多片,存在很多地方,我用的時候從不同倉庫把它拿過來運走,所以你即使拿了這些信息也是不全的,是沒有價值的。
這實際上藉助了很多無線通訊裡面的技術。比如說像無線信道,加隨機碼,你即使獲取一包,下一包你根本不知道走哪一個信道。
鴻蒙系統與蘋果系統的區別以及推進過程
在鴻蒙系統的演示中,我們能看到當下的蘋果跨平台交互和鴻蒙都有相似之處,那麼蘋果系統和鴻蒙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另外鴻蒙距離成熟還有多長時間?
王成錄解釋:我覺得華為相比蘋果也好,相比 Google 也好,我們有兩個巨大的優勢。
第一個,我們沒歷史包袱。因為蘋果和 Googl 一旦要發生大的變化。這就是 Google Fuchsia 做了那麼多年他不敢上,因為他沒法上,他上了之後安卓的生態怎麼辦?這些生態全要跟著改,那他代價太大了,實際上 Google 一直在尋找,怎麼樣平滑的把 Fuchsia 引入進來這樣一條路,它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在 Android 上,構建這麼大生態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案,能夠最小代價的遷移,我覺得它成功不了,會很困難。蘋果是同樣的問題,你看蘋果為什麼 iOS13 又專門發布了 iPadOS,那就是它不得已而為之,它沒辦法,因為它要用好的這個比,它現在系統解決不了,它只能為這個再定製一個 iPadOS,肆意它這個歷史包袱它很難搞。
對於華為來講,我起步,我從零開始,我就是徹底分散式的,徹底用驅動的方式讓生態非常容易接進來,我們比它有非常大的優勢。
第二個,我們在剛才說的三個鴻蒙的特徵,頭兩個,我認為是遙遙領先蘋果和 Google 的,我們這種自動化的部署,還有我們把設備用驅動的方式外設,包括我們的分散式軟匯流排,我覺得都是非常開創性的東西,他們是沒有的。
對於鴻蒙設備的推進時間,王成錄補充,鴻蒙的微內核放到全系統,我們預計兩年左右的時間。爭取兩年左右的時間,不僅僅在 TE 的環境,都把它用鴻蒙微內核來進行替換。
分散式技術會對今後的 AI 生態帶來哪些影響
今天給大家演示的這些 Demo,包括我們視頻拍的內容,實際上只是給第三方做了一個 Showcase,我們希望第三方基於這樣的能力去創新。我打個比較抽象的比方,有點像我們 CPU 由單核到多核的轉變。
單核的 CPU 的時候,編程者你不需要考慮資源的調用,你寫驅動就完了。但是當我們把單核的 CPU 變成 ARM 的多核,當時因為底層沒有這個調動能力,編程者就要考慮到底綁在哪個邏輯核上,這是非常土的辦法。
當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後,操作系統的底層,慢慢把異構多核全解決了,我們上層應用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所以咱們分散式就是這樣一個能力。
假如說我把一個硬體,比喻成一個一個邏輯盒,原來的應用,進程要跟邏輯盒綁死的,它只能跑在這,不能跑在其他地方。
那麼我們用分散式以後,這個邏輯盒之間,所有的差異就由咱們分散式這套系統來把它屏蔽掉,對上層應用開發者來講,你仍然按照原來的程序,開發模式來開發,開發語言來開發,沒問題。
對於應用來講,它看不見底下是不同硬體組成的一個新的設備,它跑就行了,反正它能夠盡最大能力發揮出來,所以這個裡面場景會特別多,比如打個比方,我們明年 P40 就會上,這個功能也是做個配置,我們歡迎大家趕緊來創新。
我們可能有很多設備,你寫了很多文件,都不知道在哪個設備寫的。我要找到它,我在想,我這個設備是在哪個上去弄的。我記得那次我跟毛總我們去美國出差,我就在一個手機上,記了一個便簽,我在另外一個手機找的時候,我記得寫了,怎麼找不到了。後來是誰提醒我說你是不是在那個手機上,結果在那個手機上直接打開就對了。
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分散式能力以後,你對任何一個設備,你 ID 下面的設備,只要是分散式系統跑起來的,你對任何一個設備都可以說,找我哪篇文檔,它就找到了,背後它到哪去找,你不用管,不需要人再去翻一個一個的設備,所以這是分散式最大的價值。你看我們今天大額轉賬的體驗,一會兒用手機搞一個驗證碼輸進去,一會兒再來一個輸入進去,用這種方式來做體驗是很差的。
我們有了分散式能力以後,消費者只需要關注一台設備,就能把任務完成。因為這個完成的過程中,需要什麼能力,完全是由這個系統調度的。
就像我剛才打的那個比方,他調的是哪個邏輯盒,開發程序的人不用去管它,它自動調度就可以了。
比如說像找這個資料,就是非常棒的東西。再比方說我們查照片,我們照片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大的問題,可能我們將來在 PAD 上隨意調我的照片,我想查哪個時代什麼照片,它就找到了。這個時候 PAD 有可能是從雲上把它拿下來,也可能是從手機把它拿下來,都沒問題,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人去配置了。
※今年的三款 iPhone 可能都沒有 3D Touch 了
※將 iPad 應用移植到 Mac 電腦上,蘋果的跨平台計劃是如何實現的?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