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從人性到需求,是什麼讓空間更具生命力?

從人性到需求,是什麼讓空間更具生命力?

曹潔:萬科北京東部片區產辦負責人萬科北京東部片區產辦負責人萬科北京東部片區產辦負責人

劉通:現代摺紙藝術家、設計師、四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創造者

杜航:一點資訊全國品牌廣告總經理

宋壯壯:設計師、帝都繪聯合創始人

廖仕健:十點讀書副總裁、十點課堂負責人

這是@一刻talks×萬科時代中心演講局「時間進行曲」的圓桌討論。B端和C端用戶有什麼區別?人的七情六慾,直接決定了他選擇看什麼,不看什麼。研究用戶就是研究人性。你在一塊屏幕上停留的時間取決於什麼?他們給出了答案。

文章共3303字,閱讀需要13分鐘

曹潔:互聯網時代,我們在各自的領域都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想知道各位是如何連接你們的用戶,如何增進和用戶的關係,或者你們如何去研究用戶的使用習慣的?

劉通:做藝術的話,我可以創作,你喜不喜歡都無所謂。但如果說做設計的話,那麼肯定是要設計一個甲方喜歡的東西。那麼這就涉及到了用戶,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分清自己什麼時候是做藝術的,什麼時候是做設計的。當接觸到用戶的時候,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還有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有共鳴。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只有對這個領域感興趣,他才能聽進去你說的話,看進去你的作品,肯定你的設計。

杜航:我的理解,首先如果想拉近用戶的距離,做到用戶的絕對精準基本上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不會用絕對精準和標籤化來了解用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用興趣的方式,因為興趣來講更人性。互聯網拉近用戶的方式,最核心的我覺得有兩點,第一是內容,第二是產品。大家打開自己的手機,看下手機里的APP,其實你真正喜歡的,你經常用的,一定是那些有用的、有品的,對吧?對你來講有價值的那些產品,才是你平時經常使用的,才能在你和手機之間聯繫到這麼一個距離的東西,才是真正能拉近用戶的通路吧。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

廖仕健:首先我覺得其實用戶,分兩個邏輯,我們把它叫做明線邏輯和暗線邏輯。明線邏輯就像剛才劉通老師提到的,要有共鳴,要了解人性底層的一些東西,人的有些需求是不會變的,比如說七情六慾,這個對於我們做內容的人來說是擅長的。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暗線邏輯,我們把它叫做用戶的行為決策,這個時候就需要數據驅動了。比如說他進到APP裡面,他喜歡點什麼內容,我們給他用什麼樣的標籤,給他推送什麼樣的內容。那這就既要結合人性的部分,也要結合數據的部分,來做一個結合。

廖仕健:如果說底層的需求是OK的,那為什麼用戶他不願意接納你?我覺得很多時候是交付的方式有問題。比如說閱讀的需求是在的,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少的人讀紙質書?說明不是需求變了,而是我們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是不是在跟用戶一起成長,與時俱進。

宋壯壯:我們做內容的時候其實還是有點任性的,就做自己喜歡的,而且我相信有人跟我喜歡一樣的東西,所以他們就會喜歡我做的東西,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但另外一方面,就是從我們實踐端,我們一直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城市研究者。那麼你必須得去了解城市裡的人,他們可以不是你的用戶,但你需要了解這些人。我們非常願意去看一看在北京用抖音和用快手的用戶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因為他們也是北京人是吧,他們也是在北京生活的人,而他們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了解他們。至於他們能不能成為我們的用戶,這個就再說了。

曹潔:我們其實做B端用戶更多一些,我們做辦公樓。所以我們精準地找用戶和用戶增加粘性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線下的過程。它可能沒有這麼好的線上過程。

另外,其實我們的產品是很難調整的。像你們可能是說我們通過線上的調整推廣方式,但是對於建築來說,它呈現可能也就是這樣了。像我們這樣的空間,我們去做什麼樣的內容運營,能使空間更有生命力呢?

杜航:從互聯網從業者的角度來講,營銷這個東西本身是虛的。有兩個觀念我非常認同,第一是近兩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叫「萬物皆媒」,現在我們已經很難把它停留在一台電腦上、一個手機上,或者一個什麼樣的媒介層面上,可能我們車裡的那一塊屏幕,我們家裡冰箱上的那一塊顯示屏,未來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媒介體系。

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我覺得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將以人本身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我們做了太多的事情,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手段、方式,我們無非是為了滿足人的慾望,滿足人的需求。

杜航:我現在要旅遊,就要打開攜程,其實這就是我們做互聯網最直接的對人的需求的挖掘。我們不管做什麼樣的營銷,只要這個東西滿足他的需求,那這個營銷一定是成功的,所以我覺得可以回歸人的本位,回歸用戶的真實本位。

劉通:在我這兒非常簡單,一個是商場,一個是消費者,一個是我,怎麼樣讓這三個人很高興就可以了。商場要什麼很高興,有很多人來;消費者怎麼很高興?很好玩嘛,這地方很好玩;而我呢?找我來,讓商場很多人,讓大家看到很好玩的東西就可以了。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摺紙就是一個小孩玩的小手工。如果我還是折千紙鶴,那我的作品就不會去展覽了,所以說想要讓消費者有新奇的感覺,感覺它很好玩,這個地方不一樣,我想過來看,我想來拍照,我想來打卡,例如在深圳誠品生活搞的小王子展,每天有1萬多客流量。首先商場就非常的高興了。大家都會來看,大家都要來這個展覽拍照,會有情懷,所以大家也很高興。我的摺紙有了新的展示形式,那麼對我來說,就是藝術有了一種新的嘗試,這就是一件三方都很開心的事情。

宋壯壯:我們的公眾號也在兩天前幫咱們這樓,做了篇文章。所以我比較感觸的就是在留言裡邊,很多人都提到了「老華堂」這個事兒。就是很多人說,一眼就看出了是華堂,然後會描述自己跟這個華堂的一些故事。我覺得這裡是否會給我們一些啟發,結果這樓已經不在這兒了,但仍然會讓很多人去回顧很多很多年以前的老華堂的這個事,他和它的互動是一些回憶。

廖仕建:我們做了書店,就開始研究空間,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如今這樣一個物質非常豐富的時代,對用戶來說,他不一定需要來賣場,或者不需要來消費的地方,為什麼?因為有很多電商就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還願意來?是因為大家其實不僅僅滿足於物質的需求,他還有體驗的需求,比如說剛才劉通老師和宋老師都提到了有趣。有趣,它其實滿足的就不是功能性的需求了,它是體驗的需求,它其實不是在營銷東西,而是在傳播生活的方式。

曹潔: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各位在行業上未來的目標是什麼?會不會有比較大的轉變?

劉通:我覺得很大的轉變應該沒有,我應該一輩子都在摺紙。不過就像我在分享的時候說的一樣,我可能會不斷去嘗試以摺紙作為載體,為這個世界做更多有趣並且有意義的事情。嘗試讓這個古老對象起源於中國文化,能夠綻放出更多的生命力。

杜航:我們這個行業如果想要有大的變化,其實是需要堅持的。縱觀互聯網行業的各位大佬,其實可以理解為都是瘋子,你可以繼續耕耘,然後真正發現用戶的需求,像我剛才提到很多關於內容產品等,希望自己真正能做進去。

廖仕健:我覺得第一個是做好內容,這個內核肯定是不變的。但在內核之外,還有兩點,一個是把內容做好之後,我們要想怎麼去引導、傳播,找到讓大家閱讀好內容的方式。傳播是我今天一直提的: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不僅要幫大家做好讀書的內容,也要去傳播讓大家喜歡讀書的方式和理念。

讀書跟空間的結合,有了書店,更多人願意在書店裡重新回歸到紙質閱讀。那我還想說書和建築的結合,讓更多人所見即所得,能夠感受到閱讀這樣的魅力。這個也是我們將來想做的。

宋壯壯:這個時代發展這麼快,但我覺得我不太會轉變。我的「初心」當然就是希望讓大家更懂城市,更了解城市,甚至更喜歡北京,就這麼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我之前做過教育,現在在做設計,包括做書什麼的。那以後,有沒有可能做個關於北京的綜藝節目,做個關於北京的遊戲,其實有可能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初心或者目標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式可能會有轉變吧。

曹潔:城市更新,近幾年在北京是大潮流。可能未來二三十年,城市更新也將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熱點。所以我覺得城市更新這件事情,在北京肯定是一個重頭戲。同時內容運營,還有未來更多的互聯的介入、技術的更新、藝術IP的植入,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2019深運營,「睡後」愛上這座城
影響心情?決定生死?解開微生物的小秘密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