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民族觀:不論蠻夷,都應是炎黃子孫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民族觀:不論蠻夷,都應是炎黃子孫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

司馬遷的《史記》在歷史上首次為少數民族立傳,重視華夏文明與少數民族交往發展的關係。

在《史記》中,司馬遷精心塑造了無數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也在司馬遷筆下生動地表現出來。

雖然在《史記》龐雜的篇幅上,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的比重並不大,但依然可以看到司馬遷不吝筆墨對其的精心塑造,表現出作者的情感態度。透過司馬遷對於少數民族首領的記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匠心獨運的寫作藝術,更能見識到他獨特進步的民族史觀。

一、《史記》中的少數民族首領形象

《史記》中的少數民族首領雖然數量不多,但仍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司馬遷並沒有為少數民族首領做出獨傳和合傳,但卻在類傳中塑造了大量少數民族首領的形象。

這些少數民族首領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以一段段傳奇的故事活躍在各個傳記的長卷中。

《史記》中少數民族首領總共92人。在涉及到的傳記里,有5篇是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傳記:《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

同時春秋戰國的楚國、吳國、越國,地處南方蠻荒地區,不僅中原民族將其視為蠻夷,他們自己也往往這般自稱;

如《楚世家》中熊渠就號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而越國也存在「文身斷髮」這種與中原人民迥異的習俗,它們都表現出與中原民族的極大不同性。

有些少數民族首領在數篇傳記中都有涉及,例如冒頓單于在《匈奴列傳》、《韓信盧綰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和《季布欒布列傳》等篇目皆出現過,充分顯示了人物與事件的密切聯繫。

儘管《史記》中很多少數民族首領只是歷史發展的陪襯,簡單地一筆帶過或僅僅提及姓名,但還是有一部分被司馬遷著重塑造,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霸業的開拓者——庄王和勾踐。

作為「南蠻」中的兩位春秋霸主,楚莊王和越王勾踐被司馬遷勾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而這兩位君主背後的「一鳴驚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

楚莊王起初看似昏庸無能,實則是司馬遷欲揚先抑,在伍舉、蘇從冒死進諫後,他幡然悔悟,改過自新,任用賢臣。而在下文中司馬遷通過楚莊王的言行、舉止和生動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為飽滿。

在周都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輕重,無疑是對周王室極大的挑釁,司馬遷在不經意間就將楚莊王作為「蠻夷」的桀驁不遜、落拓不羈表現出來。

當王孫滿向楚莊王解釋統治國家在於道德後,楚莊王漠然撤軍,這也能看出庄王贊同其觀點表示出的自省。

當楚國攻打陳國、鄭國和宋國時,楚莊王都表現得謙遜有禮,毫無乘人之危,面對敵人也有同情和欽敬,體現出楚莊王為人可靠、胸懷寬廣的內心。

同時,司馬遷塑造楚莊王也是多方面的,如在《滑稽列傳》里,楚莊王作為側面人物登場,採取優孟的隱諫取消對愛馬的厚葬和優待叔孫敖的後代,側面顯示了楚莊王開言納諫、採納忠言的性格,這樣一個從昏庸無能的壅君到至聖至明的雄主的歷程就被司馬遷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對於另一位「蠻夷」霸主越王勾踐,司馬遷則參雜了複雜的感情。

縱觀《史記》中春秋戰國諸侯國的世家,司馬遷定題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直接以國名為題,例如《晉世家》《楚世家》等;

另一種是以開國先祖之名為題,如《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等,

唯有《越王勾踐世家》是個例外,「越王勾踐」既不是國名,亦非越國的先祖,而是越國唯一稱霸的君主,以其作為世家題目,足可見司馬遷對其的重視。

司馬遷運用了細節和傳奇故事,將其發奮圖強的經歷展現在讀者面前。

比如介紹越王勾踐的第一次出戰,「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利用自殺戰術去襲擊敵軍,在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中實屬獨例,這般傳奇的戰役里,勾踐的善於謀略就非常出色地顯現出來。

當敗績於吳國後:

「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這一段雖無華麗雕飾,但卻在樸實的語言中將勾踐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性格勾畫出來。

之後征服吳國過程中,當吳國使者前來求和時,「勾踐不忍,欲許之」「勾踐憐之」簡單的幾句又將越王勾踐矛盾、複雜、猶豫的心理淋漓地表露出來,其獨特的性格風貌赫然映上。

如果能夠聯繫司馬遷和越王勾踐相似的經歷,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司馬遷會嘉許勾踐了。

越王勾踐兵敗會籍遭受屈辱,而司馬遷則因為得罪了漢武帝,遭受恥辱的宮刑,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侮辱。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寫到過自身受刑的悲慘經歷:

「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

可想而知,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司馬遷都經受了屈辱和壓迫。

由於遭受的經歷大致類似,因此每當寫到這一類和自己有共性的歷史人物時,司馬遷就表示出極大的同情和讚賞,並以歷史人物自勉,而越王勾踐豐滿形象的塑造,就是作者不屈精神的化身。

(二)傳奇的狼圖騰——冒頓單于。

匈奴是漢朝最強大的敵手,而作為匈奴傑出的領袖,冒頓單于在《史記》中也展現了彪悍的身影。

在《匈奴列傳》里,冒頓單于的經歷富有傳奇色彩,其一生的戎馬歲月,被司馬遷如實記錄,充分體現了其獨有的歷史地位。

頭曼單于想廢長立幼,於是將冒頓送往月氏做人質。隨後派兵攻打月氏,想以此借刀殺人害死冒頓。

在簡要的敘事中,司馬遷就揭露了草原民族狡詐的另一面,渲染出冒頓身處險惡的背景。

偷盜良馬逃回匈奴,暗示了冒頓的勇武過人。而此後的故事裡,更能看到他的狡黠和專橫。

他以不容置疑的態度規定鳴鏑射箭,即使響箭射向自己的愛馬和妻子,冒頓也要求手下射向目標,違者皆被處死。

為了奪得單于的頭銜,冒頓的妻子、父親、後母、兄弟以及眾多大臣都成為了政治工具和犧牲品。游牧民族歷來對狼具有崇拜敬仰的心理,而在不經意間司馬遷也透出了冒頓足夠多的「狼性」。

然而除了自己的妻子和手下,如果冒頓單于不殺自己的父親後母等人,恐怕自己就會慘遭厄運,所以這一系列殺人的記錄,又體現出了冒頓單于決斷、強硬的作風。

正是憑藉著這樣的作風,冒頓單于才成為草原上的頭狼。隨後對戰東胡前的「先禮後兵」,不僅剷除了不負責任的大臣,還令東胡因此輕敵被其吞併。

兩段生動傳奇的故事中,這位具有個性的少數民族首領,憑著言行、舉止就活生生地躍然紙上,展示出特獨特的英雄氣概。

和同時期中原民族領導人劉邦相比,冒頓單于和劉邦本質上都狡猾奸詐、專斷果敢、猜忌多疑,在隱忍的同時依然雄心勃勃、最終勝利。

但在一些地方上兩人還有很多不同。如在殺人方面,劉邦更多體現的是仁慈,如貫高、蒯通等謀反人物劉邦都沒有殺,季布、雍齒這些仇人也沒有殺,殺的丁公、英布等人無非是極為反感其人品或者具有彌天大罪性質的人。

而冒頓單于殺人更偏向一個「狠」字,從他弒父、弒母、殺妻、殺大臣來看,他殺人是為了利益和愛憎,這樣草原人威猛彪悍、愛憎分明的性格就凸顯出來。

對於女人,劉邦喜歡戚夫人疏遠呂后只是男人喜新厭舊的作風,而冒頓一次殺害妻子、一次拋棄妻子都是為了政治鬥爭的進行,這一方面冒頓做得更狠、更絕。

所以在白登之圍中,劉邦被冒頓所困也在情理之中。無時無刻,冒頓單于都帶有一種戾氣感染著世人。

而在《匈奴列傳》《季布欒布列傳》中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信胡說八道,又淋漓地展現了作為游牧民族首領的他桀驁不羈、無拘無束的天性。

冒頓單于正是一匹披著人皮的「狼」,他集勇敢、狡黠、兇狠、專斷、桀驁於一身,這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則表現出他複雜多樣的人格氣質。

(三)夾縫中生存——朝鮮、兩越和西南夷。

西漢時期,除了匈奴和西域小國,《史記》世界裡和漢朝並存的還有朝鮮、東越、南越和西南夷這些小邦國。

由於地區偏遠,生產力落後,有些小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如《西南夷列傳》里講到少數民族首領的數量,簡直數不勝數:

偏遠的西南地區,一個民族部落的首領動不動就「以什數」,足可見少數民族首領之多。

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的記述,作為群像展示出西南夷獨特的風貌和真實的特徵,也是介紹西南夷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同時,西南夷地小、人多、封閉的特點,致使西南夷的少數民族首領也如井底之蛙一般鬧出笑話,如滇王見了漢使竟問出「漢孰與我大?」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其實就是因為他們「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還導致漢使把滇說成大國,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

雖然滇王和夜郎侯在地理知識上較為落後,但在政治局勢上卻表現出了長遠的眼光。

漢使南下尋找身毒,好客的滇王就留下了他們,還派人前去幫忙。漢朝征服西南夷時,滇王和夜郎侯競相歸順,為民族融合做出貢獻。

雖然《西南夷列傳》篇幅不長、頭緒甚多,但司馬遷記敘事件卻詳略得當、井井有條,在「以什數」的少數民族首領中重點塑造滇王和夜郎侯,筆墨不多卻在簡單的話語敘事中將兩個風趣的君主栩栩如生地描繪在歷史的畫卷上,表現出了非凡的敘事藝術。

由於篇幅短小、事件平淡,《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的文學色彩並不濃,但記人記事亦有特色,通過過人的敘事以及人物塑造手法勾勒出幾個生動的少數民族首領。

除了滇王和夜郎侯,南越王趙佗也是塑造較為豐滿的形象。

秦末天下大亂,趙佗殺死秦吏自立為王,典型一個精打細算的野心家。

劉邦因為中原人民勞苦,便對趙佗採取了安撫政策,將趙佗由潛在的敵人轉化為可靠的盟友。雖然呂后當權時趙佗因為和呂后的矛盾自立為帝、割據反叛,但因漢文帝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比劉邦更加顯出誠懇,遂使趙佗心服口服地「願長為藩臣,奉貢職」。

就這樣,通過「割據——歸順——再割據——再歸順」這樣一個看似反覆卻又生動的結構,將趙佗同化漢越、促進民族友好感情的故事精彩述出。

二、司馬遷通過少數民族首領所體現的民族史觀

(一)透過少數民族首領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歌頌。

在《史記》中,司馬遷通過塑造鮮活的歷史人物弘揚了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透過歷史上少數民族首領的描寫,司馬遷充分讚揚了他們勇敢、堅強的高貴品質,極力弘揚了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精神。

由於少數民族大多分居在邊疆地區或深山老林,這些地域大多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低下,致使少數民族生活條件落後於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人民也大多歧視少數民族。

在惡劣的條件下,少數民族並沒有被打垮,反而磨礪出勇敢、堅強的品質,在他們首領的領導下發奮圖強、積極進取,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些少數民族自身的一些特質,都得到了司馬遷的重視。在《史記》中,司馬遷描寫了眾多少數民族首領不畏艱難、奮發有為,最終克服困難頑強抗爭的歷史。

如《楚世家》中,他筆下的楚莊王雖在荊蠻落後地區,但卻勵精圖治、任用賢良,歷經了安於享樂到勤懇執政的蛻變終成霸主。

《匈奴列傳》里匈奴內部單于父子不和,外有秦漢、東胡、月氏等強敵虎視眈眈,但冒頓單于憑著勇毅、決斷的作風,逐步在隱忍中剷除異己,對外逐走月氏、吞併樓煩,在白登山圍困漢高祖七日之久,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

司馬遷筆下最為發奮的「蠻夷之君」,則是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司馬遷著重描寫了越王勾踐兵敗、求和、圖強、稱霸的過程,歌頌了越王勾踐頑強不屈、積極奮進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是百越民族的光榮,還同時感染、激勵了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去拼搏奮鬥,並積澱成為「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直至今天,它依然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二) 透過少數民族首領的行為歌頌中華民族大一統、各民族友好和睦的思想。

在《史記》編寫之前,受「夷夏之辨」思想影響,中原民族對少數民族存在偏見和歧視,不僅稱其為夷狄,在典籍中也有所貶低。

至聖孔子修《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到了戰國時代,孟子還貶稱楚人為「南蠻鴃舌之人」。

而《史記》在史書中首為少數民族立傳,謳歌少數民族首領優秀品質,與前人相比體現了先進的民族思想。

在《史記》中,司馬遷介紹少數民族先祖首領時,都寫到了他們是炎黃子孫,強調少數民族和中原民族血脈相依的關係。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

千年後,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或許正唱出了司馬遷的心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文社 的精彩文章:

從天朝上國到睜眼看世界,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
中國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韓國端午祭都幹啥呢?

TAG:古風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