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敵人為何不將其徹底炸毀?真實原因令人感慨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敵人為何不將其徹底炸毀?真實原因令人感慨

眾所周知,長征乃是人類戰爭史上不折不扣的奇蹟,而工農紅軍所表現出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直到今天依然鼓舞著我們。在漫漫征途之中,工農紅軍曾先後遭遇到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也發生了許多令人心生震撼的故事,比如家喻戶曉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之一。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反動派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經過漫長行軍,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以後,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紅軍的小船數量只有數十隻,而紅軍有數萬人,將全部紅軍渡過河最快也需要一個月時間。然而國軍追兵一直緊跟,紅軍將士本就已經十分疲憊,在武器裝備方面也不及國軍,如果要打灘頭防衛戰的話,紅軍幾乎沒有勝算。

在這樣的狀況下,紅軍將領經過觀察分析,最終決定實施 「飛奪瀘定橋」的戰略。此時,對岸負責防守的國軍並沒有將瀘定橋徹底炸毀,只是拆除了鋪在瀘定橋上的木板,而這就給紅軍「飛奪瀘定橋」創造了條件。現代人回顧這段歷史時,總會心生疑惑,為何國軍不拆掉上面的木板,難道就沒想過瀘定橋可能面臨失守嗎?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一直都存在不同觀點,大部分人將原因歸結為國軍自信過頭,認為拆掉木板後只憑機槍掃射,就能完全壓制武器裝備落後的紅軍,結果不料完全低估了紅軍將士的戰鬥力。

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然而若是認真剖析的話,這個觀點並不成立。坐擁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還有上級領導下達的死守命令,恐怕沒有誰敢冒著生命風險去低估敵人和玩忽職守。恰恰相反,他們一定會嚴陣以待、布置周密。那麼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經過一些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調查後,這件事情終於得出真相。

根據當年一名參與駐防的川軍士兵回憶說,當時上級領導確實是下達過炸毀瀘定橋的命令,然而前提是要讓負責圍剿紅軍的一個自衛團渡河以後才可以炸毀。駐守在瀘定橋的國軍部隊一方面要執行上級領導的命令,一方面又擔心紅軍的進攻,這才「自作聰明」地做出只拆掉木板的決定。這樣一來,如果是國軍部隊到達,駐守士兵就可以將木板重新鋪上,以便友軍快速過河;如果遇到紅軍,憑藉陣前架設的機槍也能抵禦紅軍進攻,守住瀘定橋不在話下。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然而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面臨生死存亡的紅軍將士,為完成此次重要戰略轉移,竟然冒著大雨在崎嶇的山路跑步趕往瀘定橋,最後衝出包圍圈,而且比負責圍剿的國軍部隊更早到達瀘定橋邊。抵達瀘定橋以後,紅軍戰士立刻進入戰鬥中,先後組織多次衝鋒,用生命和鮮血戰勝了國軍防守部隊,成功粉碎圍剿陰謀,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壯烈史詩。

參考資料:

《紅軍長征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唯一能在斯大林面前坐下的蘇聯元帥,連朱可夫都不行,他憑什麼?
重文重智與輕孝輕德:試論唐代科舉異化之路及民本意識消亡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