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當官最久的人,屹立官場52年不倒的秘訣是:多磕頭,少說話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謚號作為中國古代對歷史人物一生功過是非的蓋棺定論,向來是歷朝文臣武將追逐的死後殊榮。但是,由於謚號是天子親賜,所以,德不配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武將的最高謚號「武忠」,大將徐達求而不得,卻讓辮帥張勳得了。又比如,文臣的最高謚號「文正」,張廷玉求而不得,卻讓曹振鏞得了。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死後獲謚「文正」者共計不過27人,還不到狀元總數的三十分之一,歷朝歷代,凡堪當「文正公」者,大多是震古爍今的一代名臣,比如范仲淹、司馬光等。那麼,這個曹振鏞何許人也?他死後為什麼能獲謚「文正」?又為什麼被詬病為「最名不副實的文正公」?
曹振鏞,字懌嘉,號儷生,安徽歙縣人,據說是魏武帝曹操的嫡脈後裔,父親是乾隆朝的戶部尚書曹文埴。曹振鏞27歲考取進士,入選庶吉士,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年屆80才退休,實際從政長達52年之久,是清朝當官時間最長的人。
(曹振鏞像)
作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官場不倒翁,當有人向曹振鏞求取為官秘訣時,他卻因六字回答遺臭萬年,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少說話。」這六個字把曹振鏞塑造成了一個唯唯諾諾、貪生怕死,僅憑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偶得聖寵的投機官宦。但實際上,這只是曹振鏞的謙詞,真實歷史中的他不僅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而且是一代能臣。
曹振鏞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少詹事、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等要職,在嘉慶和道光兩朝更是位極人臣,職權相當於宰相。嘉慶皇帝出巡期間,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說法。如此一位備受皇帝信任的重臣,怎麼可能只懂得「多磕頭,少說話」呢?
(清朝磕頭圖)
為官52年期間,曹振鏞不僅從未有過大的過失,也沒有貪污受賄的記錄,而且政績頗豐,功勞甚大。
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並活捉張格爾回北京,這是道光朝最重大的一次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其背後決策人正是曹振鏞,他也因此被晉封太子太師,旋晉太傅,並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
另外,曹振鏞曾三次當學政,又主持鄉試、會試各四次,每一次都做到了公正嚴明,不提拔親信,不埋沒人才,為大清王朝選拔上來一批後起之秀、棟樑之材。
(曹振鏞手書奏摺)
曹振鏞尤其以剛正清廉,善斷有謀著稱。曹振鏞出身於鹽商世家,祖上世代以鹽業為生。眾所周知,古代販鹽是第一暴利行業,曹家也因此富甲一方。曹振鏞主政期間,曹家親屬仍為揚州鹽商,世代享受特權。後來,兩江總督陶澍提出鹽政改革,取消商鹽壟斷權,實行凡納稅皆可販鹽的「鹽票法」。這無疑直接侵害了曹家的既得利益,但曹振鏞卻大力推行這一改革,當有親屬抱怨不解時,曹振鏞卻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
曹振鏞犧牲家族利益支持鹽政改革,是大公無私,更是英明之舉。在他看來,家族利益事小,國家利益事大,孰輕孰重他心中自有桿秤。
從「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落,嘉慶和道光兩朝正好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國運下滑,君主平庸,若不是「宰相」曹振鏞在關鍵時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大清王朝的末日或許會來得更早。
(道光皇帝畫像)
道光皇帝評價曹振鏞說:「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問學淵博,獻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絲綸。」這並非謬讚,而是實情。
綜上,筆者認為,曹振鏞的「文正公」或許真的不范仲淹、司馬光的「文正公」來得含金量高,但也絕非名不副實,德不配位。曹振鏞為官確實謹小慎微,但他的那句「多磕頭,少說話」只不過是自我嘲諷的謙詞,被後人誤解百年。實際上,曹振鏞也不愧為治世能臣、國之棟樑。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晁錯和主父偃之死,兩輪最毒帝王心的棄車保帥
※親情與權力的較量:武則天為什麼要毒死親兒子李弘?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