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如何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如何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日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探訪了正在建設的徐家匯連廊一期項目工地。自2017年上半年開工起,這條醞釀多年方才啟動建設的商圈連廊一直備受矚目,不僅要克服捉襟見肘的空間限制,應對數次颱風和暴雨夾擊的天氣挑戰,更因為連廊承載了貫通徐家匯分散的商業體,承擔上海探索城市立體空間的重要使命。

今年年內,連廊一期就將完工,最快明年上半年向公眾開放。連廊二期計劃最快於明年啟動建設,從漕溪北路延伸至虹橋路,串聯起東方商廈、港匯恆隆廣場和在建中的徐家匯中心。

2018年正在建設中的徐家匯連廊一期,主結構已經與徐家匯天橋對接。 ? 來源:徐匯區建管委

截至目前,連廊一期圍擋內的主體鋼結構、橋面結構、排水系統和除電梯設備外的機電系統均已完成100%安裝。建成後供人們行走的二層橋面也完成了超過一半的鋪裝,橋面綠化同步完成了60%的種植,包裹連廊「身體」的不鏽鋼吊頂板的安裝量也接近70%……

逐漸出落得「相貌堂堂」的徐家匯連廊究竟長什麼樣?跟隨記者的腳步,先睹為快吧!

(一)

設計理念:城市中的公共藝術品

徐家匯空中連廊一期東至天鑰橋路,北至肇嘉浜路,西至漕溪北路,南至美羅城和匯聯商廈。連廊一期實際長度約400米,橋樑投影面積近5000平方米。項目以架空的平台連接T20大廈(原西亞賓館)、美羅城、美羅大廈、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匯聯商廈等商圈內主要的商業建築,因此與沿線商家有多個出入口相連。連廊主體結構建造的同時,同步實施景觀照明、給排水、樓扶梯等附屬設施建設,總計已有400餘名建設者參與連廊一期施工,為這條高品質的空中連廊保駕護航。

2019年8月,建設中的徐家匯連廊一期,二層平台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地面鋪設。 ?舒抒 攝

8月上旬,記者來到施工現場,連廊二層平台已經能夠拾階而上。踏上鋪設了磚紅色地板的平台,通透的視覺效果、可遠眺整個徐家匯商圈的位置優勢,都令人頓感心曠神怡。整個連廊的風貌也已成型,簡約設計風格與自然體驗相結合,如橋面欄杆採用的是「316L」不鏽鋼網片,這一類不鏽鋼別稱為鈦鋼,具備光澤度佳、耐腐蝕性強等特點,因此連廊立柱、緊固件以及作為圍欄的網片均採用這一材料,在滿足防護性能的同時達到美觀效果。

連廊設計師雅克·費爾葉(Jacques Ferrier)是2010上海世博會法國館的設計者。這位法國「嚴格主義」建築大師的作品常呈現出三個特點:彰顯功能性,沒有多餘裝飾,剝離出材質最原始的元素。在他的設計理念中,徐家匯連廊不僅僅是一座人行天橋,更是一處兼具自然元素和實用功能的人性化空間,「成為城市中的公共藝術品」。

連廊平台種植的喬木,足夠厚度的土壤根基確保大風天氣樹木安全挺立。

秉承這一設計理念,眼下,人們已經能從徐家匯連廊的建成段看到不少傳統市政天橋不曾嘗試的元素。

比如,欄杆橋面種植了多種有品質的灌木和小喬木,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從日本移植而來、已有40多年樹齡的一棵日本羽毛楓。這棵羽毛楓形態宛如黃山迎客松,當秋天樹葉變成火紅,彷彿在熱情地迎接過往行人。

連廊橋面綠化還引進了黃金香柳、玫紅蒲葦、佛甲草等植物種類,不鏽鋼圍欄上則穿插了藤本月季等一年可開兩、三季花的藤本植物。有趣的是,它們的生長方式並非普通天橋常見的規整姿態,而是略帶狂野的姿勢,從車行道仰視連廊,能看到一簇簇花束、青草從橋面伸出「腦袋」。這也恰好契合了雅克的設計初衷,當人們行走於連廊之下,就宛如遊走在有樹、有草的優美空間,全然忘卻四周的車水馬龍與人來人往。

連廊二層景觀植物

(二)

隱藏技術:5種鋼板為連廊量體裁衣

記者採訪時正值颱風「利奇馬」即將登陸上海,徐匯區建管委綜合科科長施敏告訴記者,連廊工地的防颱防汛,首要措施就是防範高空墜物,因為緊鄰連廊下方的就是徐家匯商圈的人行道和車行道。因此,連廊二層平台種植的低矮喬木的根基土壤厚度普遍都達1米以上,厚重的土壤既保證樹木不會倒伏,也起到保持橋體重心平衡的作用。

連廊的地板也頗為講究。二層平台供人行走的地板上部面層,鋪裝的是日本進口的樹脂防腐木「越秀木」,其防腐及耐久年限長達10年,防腐性能遠高於普通天橋採用的常規防腐木,既不易被雨水泡爛,也不容易發生形變或翹起。隨著時間推移,地板顏色會從磚紅色逐漸變為淺灰,而這也是設計師的巧思之一,讓連廊每一年的景觀都有變化。

站在連廊二層可眺望徐家匯商圈全景,畫面中球體建築即升級改造中的港匯恆隆廣場。 ?舒抒 攝

木地板的一大好處是人們行走時腳底「觸感」較為柔軟,對減少震感有一定作用。據悉,徐家匯連廊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級,可抵禦7級地震。抗震指數均控制在3.0以內,因此雖然橋體看起來並不「雄壯威武」,但走在二層平台卻全無晃動感。

不過,海外設計師到了中國,也需要作出一些「本地化」調整。記者採訪時正值艷陽高照,下午2時完全暴露在日光下的二層平台著實讓人感到「溫暖無處可逃」。施敏介紹,設計師考慮到徐家匯商圈高樓密集,連廊的位置在早上11時前與下午3時之後都沒有直接日照,因此最初的設計並沒有遮陽設施。但考慮到中國老百姓對「遮陽」的需求和上海梅雨季、颱風天的特點,二層平台將建設5座信息亭,每座直徑約13米,集合了遮風擋雨、信息發布、大數據採集與現實、技防監控、人聲廣播、商場指示牌、盲人指向標誌等功能。

設計偏好與實用功能的平衡在徐家匯連廊隨處可見。

連廊一期工程主體為鋼結構,選用了5大類共1.5萬塊不同表面處理形式的316L不鏽鋼板,作為連廊橋體下部的裝飾頂板。為何要用5種不同材質、不同色澤的鋼板為連廊「裁衣」?施敏告訴記者,由於不鏽鋼材料容易出現反光,因此設計方與交警部門對接後,決定採用5種反光比例不同的材料拼接成外立面。如沿馬路的一側就採用完全不會反光的白色的不鏽鋼拼接板,馬路內側則採用有一定鏡面反光效果的外立面,增強橋體通透性,營造出此起彼伏的波浪形效果。

在拼接板的縫隙中,設計師還鑲嵌了數根細長條的燈帶。白天,人們並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夜間燈帶中隱約透出絲絲暖光,與連廊下方廣場的地面燈光呼應,路過此處的市民則能感受一番「尋找光源」的趣味。

「編織」連廊「外衣」的不鏽鋼板,白色鋼板不易反光,鏡面鋼板增強景觀多樣性。 舒抒 攝

(三)

施工挑戰:地下空間「沒地方下腳」

與徐家匯連廊一期相鄰的建築中,建造於西亞賓館原址的T20大廈結構最為特別。大樓1至2層是半戶外式公共空間,3至7層是停車場,8至9層則是被花園圍繞的辦公空間,到了10至15層又變為封閉式辦公空間。這一「腦洞大開」的設計結構,同樣出自連廊的設計師雅克。

然而,記者實地觀察後發現,T20大廈二層與連廊二層有大約6米的平行距離,且兩座外形「神似」的建築之間,只有兩處連介面。施敏介紹,連廊與T20大廈對接的施工難度最大,其一是連廊主體距離大廈較遠,其二是T20大廈本身也是懸挑結構,連廊找不到借力點把自己「搭」到大廈「身上」,好比兩座橋面對接,比一座橋與一面牆對接難上許多一樣。

但,這還只是徐家匯連廊諸多技術難點中的一項。

連廊一期的起點位於匯聯百貨三層,但連廊二層橋面高度為7米,略低於商場入口。如何解決標高對不齊的問題?

設計師在位於天鑰橋路肇嘉浜路的轉彎口,為連廊設計了一條較為平緩的坡度,行人可以緩緩上坡通往商場。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美羅城,商場二樓星巴克的戶外陽台與連廊設有出入口,但卻比連廊二層平台低了半米多。最終,設計方案是從連廊搭建一座樓梯接入星巴克平台,使商場無需大動干戈改造這座標誌性的大露台。

連廊平台與美羅城星巴克二層平台對接,需要解決高度差。

連廊地面入口之一位於匯聯商廈、美羅大廈、美羅城商場與T20大廈之間。 ?均 舒抒 攝

地下結構遇到的難題更為「刁鑽」。記者採訪時,連廊二層平台已搭建至建設中的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正等待後者地下空間的底板完成澆築。推倒重建的太平洋數碼二期地下結構分為三層,與連廊的地下基礎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採取太平洋數碼搭一層、連廊再往上搭一層的方式,確保雙方地下結構穩定,不會出現位移。

這一「相互等待」也是不得已為之。整個徐家匯商圈不僅地上空間寸土寸金,開發於上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最早的軌交一號線同步發展的徐家匯地下空間,情況也錯綜複雜。軌交隧道、站台、通道以及數不清的地下管線,為連廊打樁、選擇橋柱點位都帶來巨大挑戰。

「一鏟子下去,找不到一個能打樁的位置是家常便飯。」施敏介紹,別看連廊立柱普遍「身材勻稱」,但每根立柱的地下樁基體積都有數個立方米,需要足夠的地下空間容納樁基。但徐家匯的地下已經被各類管線填滿,因而每一次打樁都有點像「打地鼠」,需要找到各種角度刁鑽的「空隙」打下樁基。

(四)

漕溪北路「那一跨」:能否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如果從空中俯瞰連廊一期,靠近T20大廈的一段弧度最為明顯,彷彿是一個人彎起身子環抱著一棵大樹。施敏告訴記者,T20大廈的地下結構可不像它的外表那樣「清瘦」,連廊與大廈間的地下空間幾乎都是T20大廈的基礎結構。因此,連廊的橋柱大多距離T20大廈5米至10米以上。這使得連廊的承重立柱要集體往遠離大廈的一側外靠,連廊的主結構也要向外彎曲,就像賽車駛過彎道時,因離心力不得不向外「甩開」一樣。

T20大廈(圖左)與連廊二層平台有5米以上距離。

連廊經過T20大廈的部分猶如一條銀色巨龍。 ? 均 舒抒 攝

「這一段連廊的重心其實是『偏心』的,不僅建造難度大,每根橋柱的受力方向、受力程度也不同,有的被橋體向下壓,有的被橋體往上拔,真的蠻複雜的。」

另一項難點是橋面的吊裝。雖然連廊橋面均由工廠生產好預製板後運送到現場拼裝,但商圈從白晝到夜晚的人流、車流不減,只能在深夜吊裝。

最快將於明年開工建設的連廊二期還將面臨一個更為艱巨的「吊裝挑戰」——長度可達50米的橋面如一次完成吊裝,身形如此「高大」的橋體如何運送到市中心已是一大難點;如果分兩次吊裝進行拼接,就要在漕溪北路中央打一根臨時樁承重,而這條主幹道的地下,恰恰是軌交一號線站點通道與地鐵隧道。此外,主幹道上方的橋樑吊裝也會對徐家匯的交通有所影響,需要交警部門與徐匯建管委等多方協調。

「這一段或許是整個徐家匯連廊最大的難點,也是建設連廊的挑戰所在,要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2017年開工建設不久的徐家匯連廊一期項目工地。

2019年8月,已初具規模的連廊一期主結構。 ? 來源均:徐匯區建管委

(五)

為什麼城市需要空中連廊?

近十年來,上海有「連廊夢」的商圈不止徐家匯。曹家渡、南京西路「梅泰恆」都曾計劃建造空中連廊,串聯分布在各個路口的商辦綜合體,增強商圈的整體競爭力。但正如徐家匯連廊建設中遇到的難題,複雜的地下空間、商場與市政設施間的協調、交通組織的調整等都是影響連廊能否從「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因素。

連廊施工對商場營業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徐家匯連廊施工期間,美羅城、T20大廈等面向市政道路的一樓空間全部被施工區遮擋,商家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同時還需要過往行人、車輛、顧客的耐心理解。但據記者了解,徐家匯各相關商業體對建設空中連廊均持積極態度。連廊設計師雅克也曾表示,徐家匯連廊不僅是一座通行設施,更是一座連接商業體的景觀設施。

來源:谷德設計網

根據記者從徐匯區了解到的信息,連廊建成後,T20大廈二層計劃作為新的24小時政務服務辦理點向市民開放,現有的徐家匯天橋也計划進行橋面、外立面改造。商場方面,港匯恆隆廣場歷時3年的升級改造將於明年初完成,備受矚目的商場外立面在告別標誌性的大台階後,將成為開放的廣場式入口,而外立面施工期間已經預留了與徐家匯連廊二期的介面。根據現有規劃,在建中的徐家匯中心預計建設14條空中連廊,與港匯恆隆廣場、匯銀廣場、ITC國貿匯等貫通,用連廊串聯起高層建築與商業體。

徐家匯中心、港匯恆隆廣場對連廊的積極態度並不令人意外,二者的開發商均來自中國香港。上世紀80年代,位於香港中環地區的空中連廊體系開始成型,最終發展為總長3公里的連廊系統。臨近的灣仔地區則建立了環狀的空中連廊框架,連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環廣場等大樓。上述兩處區域均是典型的高樓林立的中央商務區。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王偉強曾指出,在建築密度較大的城市區域方能更好地發揮連廊的功能,這也是為何上海對空中連廊需求最為迫切的區域是陸家嘴、徐家匯這樣人流量大、交通組織複雜的核心商圈。可以想見,隨著徐家匯連廊的建成,徐家匯商圈的空間集約利用率、商業空間密度與價值、公共空間層次都將邁上新台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麼好的復仇機會上港都沒把握住,佩雷拉:我們本可以贏的,但這就是足球
素有「小奧運會」之稱的大運會,是「最強大腦」的表演舞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