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唱哭朴樹,張愛玲為之折服,弘一大師到底有多厲害?
44歲的朴樹在錄音室里,唱到了《送別》里的那句「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驀然哽咽泣不成聲。
彼時,距離這首歌曲的問世,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
朴樹演唱《送別》
那年冬天,大雪紛飛,李叔同在雪裡站了很久很久,依然忘不了摯友離別時說的那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回來後,李叔同寫下了這首經典而悲傷的《送別》。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而李叔同的一生又何曾不是在一場場送別中走過。
他前半生名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通才大師,後半生告別絢爛歸於平靜出家為僧,法號弘一。
他有過許許多多的身份,但無論為師還是為僧,都是生活里的一種修行方式,他只是做起來比旁人更認真,活得更通透。
其實,他對待人生的智慧從未變過,都藏在了弘一法師的那八個字里。
惜福
1880年天津河東有一個地藏庵,庵前有一戶宅子,那是當地聲名顯赫的李家,宅子的主人叫李世珍。曾官至吏部主事,後來辭官從商,於年近六十八歲的時候,家裡的侍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叔同。
叔同小時候吃飯時,桌上的一粒米也不敢隨意糟蹋掉。穿衣時,也會常常聽見母親的教導,要小心仔細不要把衣服弄髒了。
等到開始學習練字,小叔同便拿整張的紙瞎寫。母親看到後,正顏厲色道:「孩子,你要知道,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父親因病去世那年,李叔同還不到五歲。那時的李家到底有多少財富,小叔同還尚不知曉,他對物質也沒有任何概念,但他已經懵懵懂懂地從父母和兄長的身上記住了惜福,就是珍惜眼前所有,而不是隨意棄之。
《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惜福之家,亦是如此。懂得惜福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必定向善。因為最高級的家教,是物質之外的精神影響,為人處世里正確的人生觀,才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遺產。
樂趣
十八歲那年,李叔同與茶商之女俞氏結為夫妻。哥哥李文熙作賀禮的三十萬元,便被他拿去買了心心念念的鋼琴,也是從這時起,李叔同開始了他的音樂之旅。
那會上海城南還有一個文會叫城南文社,每月都會舉辦文學比試。李叔同也跟著投了三次稿,沒想次次都奪得了第一,並因此結交到了許幻園,兩人與其他三位好友號稱天涯五友,還一起成立了上海書畫公會。
當時年少春衫薄,老時候的貴家子弟們,誰也沒有想過,縱使百萬家業也會在動蕩的時代中一夕全無。讓李叔同更沒有想到的是,他最終會以一首《送別》,永遠懷念青年時的幻園。
不久後,書畫公會解散,李叔同相繼經歷了長子的夭折,母親的離世。難以排解的不幸使他獨自前往日本求學,並就讀於日本當時美術界的最高學府上野美術學院,師從最有名的畫家之一黑田清輝。
除了繪畫,李叔同還努力學習音樂和作曲,那時的他真正沉浸於藝術的世界,內心所有不安的情緒與憂思,都在無盡的溫柔中得到了化解。
「有人說我在出家前是書法家、畫家、音樂家、詩人、戲劇家等,出家後這些造詣更深。其實不是這樣的,所有這一切都是我的人生興趣而已。」
「我認為一個人在他有生之年應多學點東西,不見得樣樣精通,如果能做到博學多聞就好了,也不枉屈自己這一生一世。」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它是指不將自己比作器具只有一種用途,就好像人只知求一門手藝發財,而不懂得為自己尋找生活之道。其實這個「道」,便是人生樂趣,它無意功利,但能讓你樂於此時,而不困於苦境。
認真
1914年十六歲的豐子愷入讀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未想過專攻繪畫與音樂的他,此時最喜歡的是數理化,直到他遇見了老師李叔同。
上課鈴響,當學生們以為先生會遲到而隨意散漫地走進教室時,李叔同已經端坐在講台上,他總是先深鞠一躬,這節課便才開始。
遇到學生上音樂課看別的書,他也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說道:「某某等一等出去。」
於是這位同學站著等其他同學都出去了,才聽到先生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聽過後,就見老師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可以出去了。」
又有一次音樂課,最後出門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以致於發出很大的聲響。學生走了數十步,還是被滿面和氣的先生叫了回來。
李叔同繼續用他輕而嚴肅的口吻認真道:「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說完,又是對學生一鞠躬,等送他出門後,自己輕輕把門關上了。
那時候的豐子愷情願被其他老師罵一頓,也不願面對李先生的開導,這種吃不消真讓他想哭出來啊。
但彼時,在其他院校都重視國文、算術和英文時,唯獨這所第一師範是音樂和繪畫成為了權威。師生對李叔同的敬仰,不僅是因為他學問好,更重要的是為了他的認真。李叔同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真。
學生豐子愷在回憶恩師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象個青衣,起老生象個老生,起大面又象個大面,都是認真的原故。」
在浙江師範教書的經歷,將李叔同身上沾染的名士習氣洗刷乾淨,得以在傳道的修行中感受清靜與平和。這就像他小時候跟著母親誦讀佛經時的感覺,但比那時更清澈和明朗了。
為了教學和信仰,李叔同常常在南京與杭州間兩地奔走。終於有一天,朋友同他說了句:「與其這樣做居士究竟不徹底,不如索性出家做和尚倒清爽。」
那一刻,李叔同便是想明白了,做事做徹底,不乾不淨的很麻煩。
《續小兒語》里說:「大凡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若還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不論是為生活、為學術、還是為信仰,李叔同的人生智慧都離不開認真二字。其實這世上從不缺機遇和金錢,缺的永遠是因為認真而發著光的人。
自尊
有一次李叔同到豐子愷家,學生請他坐到藤椅上,他便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豐子愷不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後來見老師每次都如此,就忍不住問了出來。
李叔同說:「這藤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讓它們避讓。」
起初聽到的人,都會覺得好笑,但這卻是李叔同對待生命的尊重。
對貧賤低微的人禮敬有加,對富貴高傲的人不理不睬;對小動物關懷備至,對人卻不冷不熱。
再幼小的生命都需給予尊重,再卑微的職業都有它的價值,每個人都喜歡別人尊重自己。
其實想要被尊重,先要從尊重自己開始。
弘一法師在給青年人做開示時,曾經講過:「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想做一位清靜的高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
如果一個人拿平凡作借口,放棄努力而馬虎做事,不說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連同自己也會瞧不起自己。因此,自尊萬萬不可隨便。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1942年弘一法師的生命轉過了六十三道年輪,於泉州圓寂。他終其一生度已度人,留下的光明猶如天心一輪圓月,掛在長亭外的古道邊,永遠陪伴著向善的人們。
圖文轉自網路,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人生八苦,何以解脫?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如何祈求最為靈驗?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