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宋壯壯:對建築美與丑的審美判斷,絕對和時代風向一致

宋壯壯:對建築美與丑的審美判斷,絕對和時代風向一致

宋壯壯:設計師、帝都繪聯合創始人

這是宋壯壯@萬科時代中心×一刻talks的演講局「時間進行曲」上的分享。從建築師轉行到設計師,宋壯壯始終在堅持的,是解釋北京這座複雜又富有魅力的城市。他認為,城市是座博物館,要在時代背景下審視城市建築的美與丑。

文章共3702字,閱讀需要15分鐘

宋壯壯: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的講者宋壯壯。我是一名設計師,來自名叫帝都繪的機構,我們專門做關於北京城市的研究和圖解。今天我會從建築角度來講講和時間有關係的事。

提到時間,回顧自己年輕時,會直接想到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我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讀書,這就是我們的那個系館,它是一座貼滿了白瓷磚的建築,特別普通。作為一個學建築的學生,我們以設計美觀、堅固的大樓為己任,所以當時非常困惑: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建築系館長成這個樣子?

後來,我到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發現美國也一樣,這是哈佛的建築系館。當時,跟一些外系同學交流,他們描述我們這個系館就是一個「巨大的、粗魯的、灰不溜秋的」建築。大家如果看過哈佛的照片,你們可能看見的都是很古樸的那種新英格蘭最早期,殖民地時期的紅磚建築,非常優美。但突然出現了一座這樣的建築,感覺非常奇怪。

但是,有一個術語叫「粗野主義」,「粗野主義」就是流行於歐美的,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的基本樣子就是這樣,左上角我們哈佛的系館、其它的幾個建築都是粗野主義的代表。粗野主義的特點就是粗野,沒有什麼裝飾,大部分情況下就是純粹的素混凝土外立面,沒有什麼細節。所以在我看來,我們系館就挺好看的。一方面,我可能被訓練出了一種審美,讓我覺得這樣的建築是好看的。另一方面,我也了解這背後的來龍去脈,我知道「粗野主義」之前是什麼,之後是什麼,誰是「粗野主義」的大師,他為什麼要做成這個樣子,他致敬了誰,他懟了誰等等。在這些信息背後,那些單純的beauty 還是ugly的概念並沒有那麼重要。我看到「粗野主義」建築的時候,並不是那麼著急地去評論這個建築是美還是丑。在這件事之後,我又回顧了清華大學那座白瓷磚建築。我感覺,大概看通了一點,我也沒有再那麼執著於它是美還是丑,我會把它放在80年代的背景下來看。

基於這個話題,我們近期也做了關於北京建築風格的研究。在調研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總結出了PPT上的這些風格,是在北京過去70年左右吧,從1949年開始到現在的一些比較經典的建築風格。

我今天不會所有的風格都講,我只講其中一個特別具有北京特色的建築風格,叫大屋頂。在說大屋頂之前,我先給大家說一下我們的研究方法。我們大概選取了北京300座左右的大樓,去研究它的材質、色彩、形式等等不同的設計語彙,然後來總結它們的建築風格。比如舉個例子,階梯狀的構圖。它其實是很奇怪的一種風格,它為什麼會設成這樣,它確實沒有任何邏輯,它不像其他的風格,比如材質的原因,或者功能上的原因,這個似乎只是一個構圖,但是我們卻會在北京發現大量的這個樣子的建築。其實這種風格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北京第一座使用階梯狀立面的建築是王府飯店,非常有名,這座建築是八十年代很重要的一個飯店。

回到剛才所說,北京的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風格,就是大屋頂,這已經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個詞了。大家能不能想到一些大屋頂建築?中國美術館,這是一個,北京西站,對,沒錯。

所以我們就來簡單地說一下,北京大屋頂風格的建築。首先什麼是大屋頂?很明顯吧?這幾個就是大屋頂的原型。它們有宮殿建築——故宮;有世俗建築——鐘鼓樓;有壇廟建築——天壇。總之,它們都是中國傳統的大屋頂建築,它們有攢尖頂,有廡殿頂,有歇山頂,還有其他不同組合的屋頂形式。我們現在講的只是古代的大屋頂原型。

我們來看一看現代的大屋頂建築,我稱之為北京大屋頂的1.0版本。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屋頂源自什麼年代,它們基本都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我們可以看看這四座建築,它們都是耳熟能詳的建築,比如協和醫院、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北平圖書館,現在是國家圖書館的某一個分館。這些建築都在,大家可以去看,就長這樣,也沒什麼變化。這四座建築特別有代表性,而特別有意思的一點,大家肯定沒有想到,設計這四座建築的都是外國人。有美國人,有比利時人,有什麼其他地方的人。但為什麼,在那個年代突然出現了很多大屋頂式的建築?這還有比較複雜的歷史背景,這裡邊有三座建築其實都是教會建築,比如協和醫院、輔仁大學、還有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是幾所教會學校的合併。當時,天主教是有這種哲學的,當天主教被推廣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希望盡量本土化,所以它的建築在很多時候也會大量地使用當地的元素,比如西什庫教堂,你會發現它兩邊有碑亭,特別奇怪,是中國傳統式的建築。當然,三十年代之後,北京就進入戰亂時期了,就沒有再怎麼延續這種大屋頂的形式了。

如此,就到了大屋頂的2.0時期,也就是建國之後,1949年後,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我們看到的這幾個建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比如上面這個議會大廈,再比如友誼賓館、農展館、民族文化宮,這些都是那個年代北京非常重要的的公共建築。當時為什麼會採用大屋頂的形式?因為剛剛建立一個國家的時候,有一種蓬勃的民族主義的渴望,我們希望能夠用自己傳統的形式來定義這個新的國家,特別是一些建築師,比如梁思成先生等建築學者,他們特別希望主推這種大屋頂的形式,用這種方式來體現新中國的建築,特別是新中國首都的建築。

那麼在這之後,我們就直接到了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我們就進入了北京大屋頂的3.0時期。我們來看看它們有什麼區別?這是大屋頂2.0,這是大屋頂1.0,我們再看一眼大屋頂0.0,就是大屋頂原版,有一個區別,大家能夠看出來,比如故宮這個建築,是非常水平的,它是一個很寬的建築,不是高的建築。這個時期,它也基本上屬於大屋頂1.0時期,基本延續了比較水平、寬廣的風格。但到了大屋頂2.0時期,因為建築普遍被加高了,這些屋頂顯得就不那麼協調了,它好像是在一個西式的、現代主義的建築上疊加了大屋頂,非常粗野的做法。而到了大屋頂3.0時期就更加粗野,我們幾乎單純地把大屋頂放在一個現代建築上,因為當時在北京提出一個口號,叫奪回古都風貌。所以當時會在大量的公共建築上,莫名其妙地添加一些傳統的大屋頂。最經典的就是剛才那位先生提到的北京西站。

同時,還有一個大屋頂3.1版,它有點特殊。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它們是一種使用現代語彙的大屋頂,它們更加簡潔。這些大屋頂很多時候是非常直的,而且是經過抽象、簡化的。很多政府建築、公共建築都在這個時期使用了一種簡化的方式,可以看見它非常的直,我叫它大屋頂3.1版本。

那麼這個故事結束了嗎?當然沒有結束,我們現在仍然可以看見一些被添加了大屋頂的現代建築。同時,出現了大屋頂4.0版本,非常有趣。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一種屋頂?在北京非常普遍,特別是最近幾年。你肯定會見過,我覺得,就算你一個都沒見過,你至少知道世博會中國館吧?它的形式或者語彙是試圖希望與古代的某些傳統建築元素建立聯繫。我們可以看右邊的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仍然會採用這種一層一層的方式,他們在介紹自己方案時,也會說這來源於中國建築里的斗拱。所以這種風格,無論叫它倒置大屋頂,還是大屋頂4.0,它還是一種大屋頂的一種原型。

所以特別有意思,我們梳理了北京這100年來的建筑後,發現了這麼多種大屋頂的類型。而且我相信,類似這樣的風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會繼續出現,可能會出現大屋頂5.0版本、6.0版本。為什麼?因為這座城市作為首都,它對民族主義特色的追求,以及它受制於傳統的桎梏,一定會影響這座城市的建築發展。所以我們會看到,這座城市的需求一直在那兒擺著,但它的風格會隨著年代變化,隨著建築技術而迭代。從一開始那種古代琉璃瓦的方式,一直到現在鋼鋁板金屬,這些東西在變化,風格也在一茬一茬地變化。1.0、2.0、3.0、4.0,它所反映出的背後的哲學,背後這些意識形態的東西,其實一直沒有改變。

但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七十年前的另一種風格——三段式。你們會覺得有點像是吧?其實這還是那個話題,風格隨著時間在不斷地改變,但它背後,這座城市裡似乎有一些穩定不變的DNA,在一直延續下去,而且它可能會繼續延續。

回到一開始那個話題,我們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為什麼想把這些建築風格背後的來龍去脈跟大家講出來?就像我最開始起的標題「城市是一座博物館」一樣,看待我們城市裡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如果你把那些建築看作來自於跟你不一樣的時期,可能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五十年前,跟你不一樣的時期的歷史遺存,你可能就不會對它那麼刻薄,而是覺得它是很有意思的東西,你可能會覺得八十年代為什麼要做白瓷磚呢,你可能會去想它,把它當做一個問題,而不只是單純地說它丑,這麼簡單。

所以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當你看到城市,看到這樣的建築,當你把這座城市當做一個博物館去看待的時候,你也會更加的安心。你就不會覺得這座城市怎麼那麼丑,跟你現在的審美完全格格不入,而是會覺得,這座城市裡充滿了趣味。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感覺,會比單純的說它好醜,會更有意思一些,對每個人來說,我覺得都是一個比較好的體驗。

好,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池建強:從編程到教育,我是如何突破邊界閾值的
人體就是「江湖」 :腸道不好的人更易傷春悲秋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