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寧:《錦瑟》千古解人難(上)

劉寧:《錦瑟》千古解人難(上)

非常感謝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談一談李商隱。我們這個題目叫《千古解人難》,但是這《錦瑟》只是李商隱的一首作品。我們今天的這段時間,我希望對李商隱的作品和他的為人,他的整個身世的內涵做一個整體的說明。今天剛才進場的時候,聽到大家這麼悠揚的班歌,而且能夠享受到如此的香茗,我真是感覺到一種禮敬的非常虔敬的心情在這個裡邊。我們古人有一句話叫做「敬人者人恆敬之」,我覺得這樣的一種氣氛,這樣一種虔敬的心態,可能是我們進入中國傳統的詩詞的世界,一個非常合適的非常好的一種心態,一種氛圍。

剛才主持者他說到,說唐朝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偉大的一個詩詞的時代。李商隱他留下了600多首作品,這裡邊實際上就有一個問題,唐朝現在傳世的作品在我們後來的朝代裡邊並不佔優勢。唐朝之後的宋朝,如果大家感興趣去看《全宋詩》的話,我在讀書的時候就參加《全宋詩》的編纂,當時就很驚訝,宋代流傳下來的作品是唐朝的十幾倍,整個數量非常巨大。那麼到了明代,到了清代,傳世的作品更多,可是我們仍然公認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的最高峰。

為什麼呢?這就是說詩歌的成就,它並不是用數量來衡量的,而是用質量來衡量的。唐朝有很多詩人,他們傳世的作品並不多,可是他們傳下來的這些作品足以名家,就是說能夠開創出一種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他們為藝術的世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一種創造性的開拓。這就是非常偉大的地方。在我們今天這麼一個看重數量的時代,我覺得經常要回去想一想唐朝的成就,真正的藝術上的成就。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杜甫,也非常熟悉白居易。這是唐朝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詩人。可是在古人的心目中,杜甫的地位一定是在白居易之上的。為什麼?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有一點是白居易永遠不能跟杜甫相比的,是什麼?杜甫很少重複自己。杜甫今天傳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但是這一千多首它可以說是呈現了無限多樣的藝術探索。比如說杜甫非常有名的反映社會民生的作品,「三吏三別」,大家都知道「三吏三別」,但是他「三吏三別」,也就是「三吏」和「三別」。他很少說我把「三吏」寫成「五十吏」,把「三別」寫成「五十別」。同樣的一個思路,同樣的一個構思,同樣一個題材,反覆去寫,杜甫很少干這樣的事情。

那麼我們再看白居易,白居易有一組詩叫新樂府,新樂府他一口氣寫了五十首,五十首當然內容上它會有一些變化,可是方法,表現的角度,它對社會思考的一種眼光,這五十首詩都差不多。杜甫他是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他是一個最不願意重複自己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杜甫從他年輕的時代開始,一直到他最後在湖湘的江面上漂泊,走到這一步,人生窮困潦倒,人生非常的痛苦,可是他的藝術仍然在不斷的前進。他晚年在律詩上的創作,在對律詩的開拓,對於長篇作品的開拓,都是他早年沒有經歷過的。宋代以後的人就說,杜甫為後人開拓了無數的法門,無數的道路,我們隨便找,比如有的人說,我就學杜甫年輕時候的作品,他足以成家,在宋代以後就足以讓自己在詩壇上立足了。可是杜甫對於他自己來講,他永遠在超越,他永遠不願意重複自己。我想這個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最為殘酷的磨練,因為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容易固化自己。當他一個手法、一種追求成功了以後,被社會廣泛接受了以後,有種種的原因,不是說這些藝術家本身他就好像是自甘沉淪就不願意前進,事實上有很多的因素拽著他,不讓他前進,不讓他自我超越。因為比如說他的一種方式可能很成功了以後,它就可以讓他生活得很好,讓他獲得很多人的肯定,有很多的人不給他改變。可是杜甫沒有受到這樣的束縛,他不斷地在改變。

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杜甫他是古今無可匹敵的詩人,他是詩聖,就是說他永遠超越,但是他同時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它付出的代價就是特別痛苦的一生,特別失敗的一生。他幾乎是用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傾注到詩歌的創造之中去。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可能從一個追求人生幸福的角度來講,杜甫的人生是不可取的。可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杜甫的人生顯示了藝術最殘酷的規律,就是說要奉獻,要付出。你如果不做到這一點的話,對這個人世有多少貪戀,或者說有多少回顧的話,都做不到杜甫這一點。當然我們這個課不是講杜甫,唐代為什麼成為我們詩歌最偉大的時代?就是唐朝出現了一個杜甫,就是有這麼一個偉大的詩人,他點燃了自己,沒有任何餘地地去創造,他自己創造了無限多樣的豐富性。

我們今天要講的李商隱,實際上他的人生也是非常悲劇的,他的悲劇和杜甫所面臨的悲劇不太一樣。我們可以這樣講,其實詩歌都是難懂的。晚唐的時候有個詩論家叫司空圖,司空圖他就說,理解文章很困難,而尤其困難的是理解詩歌。那麼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先生們給我講過一個俞平伯先生的故事。俞先生當年講詩,他就坐在課堂上,然後他覺得一首詩好的時候,他自己就在那,非常投入地在吟誦,然後吟誦了之後,他就說這個詩非常好。但是聽課的同學還是聽不明白,然後就問俞先生說:「俞先生,這個詩到底哪裡好?能不能給講一講?」然後俞先生就非常的不滿,說:「你看,我把詩都讀成這個樣子了,你還不懂,基本上你就不能懂事了,你真的完全是詩的門外漢,對你這樣的人,我就不想講了。」

那麼這個故事實際上就是,我的師長在給我講這個事情的時候,當時具體來講,陳貽焮先生他是杜甫研究的大家,他就跟我們說,他說:「讀詩就好像你們手裡拿著一條活魚,非常滑的活魚。你如果有經驗,你就知道讀詩是怎麼回事,活魚在你的手裡活蹦亂跳的,然後你要把它始終拿在手裡,這個時候你不能用力氣太狠,太狠死死攥著這條魚,慢慢的魚就死了,你雖然拿住了它,但是是一條死魚。可是你也不能太松。太松的話,魚力一掙,他就跑了。只能不松不緊之間。」說的是什麼?就是說理解詩歌的困難之處。所以古人說詩對人性是一種陶冶,是一種非常好的涵養方法。其實就是當你人生處世都會懂得像拿活魚一樣不松不緊之間的時候,實際上你的修養也一定不會差,所以詩對人的一種涵養體現在這些,當然這個話題是很長的了。

李商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所以古人稱它就是李玉溪或者《玉溪生詩集》,大家看到玉溪這兩個字可以想到應該是李商隱,他的字是義山,李義山。他是哪裡人?他原籍是懷州河內人,是今天的河南焦作這一帶。焦作市,今天焦作已經是市了,焦作市。那麼從他的祖父起,遷居鄭州。我為什麼這麼講?就是說我們知道在唐朝的時候有兩個都城,一個是長安,一個是洛陽,這兩個都城味道有點像什麼?如果大家去過俄羅斯的話,這兩個都城有點像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就是說莫斯科是絕對的政治中心,但是聖彼得堡是它的文化和藝術中心,普希金這些人,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人都是在常年生活在聖彼得堡的。

唐朝的洛陽,它作為東都,實際上有點文化藝術之都的這樣一個味道,這方面的色彩更濃厚。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唐朝歷史上在詩文或者說文學上有巨大成就的幾個人,都是在洛陽附近,比如說李商隱,他就是焦作(人)。焦作它實際上離洛陽離鄭州都是很近的。另外還有一個是誰?韓愈。韓愈是河南孟州(人),就是在洛陽跟鄭州之間。那麼離韓愈家鄉很近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杜甫。所以當年的人才大量的出現在洛陽附近的這個地區。但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的文化它有向南轉移的一個傾向,這個直接開啟了宋代的一個文化格局了。

李商隱他還是洛陽文化圈裡的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那麼前人對於李商隱的作品都有一個很一致的評價。是什麼?就是說李商隱的詩特別難讀,說他特別的精深,特別難懂。「曲盡萬變之態,精索難言之要。」「凡諸篇什,莫不深遠幽折,不易淺窺。」「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而無其匹也。」這都是很高的評價。這種評價讓我們想到唐代的確是我們文化的黃金時代。出來這樣一個在唐代來講還不能排到第一流的一個大師,一個詩人。在古人的心目中,我們的大詩人,第一流的大詩人,實際上就四個人:李白、杜甫、王維和陶淵明,就是這四個人。那麼第二梯隊就是李商隱,他怎麼說都是在李杜之後的第二梯隊的一個詩人?第二梯隊人就多了,蘇軾其實是在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一個人。蘇軾他的文化的味道,更重,就說蘇軾他本身在詩歌上的藝術上的這種造詣,他不能跟李白、杜甫、王維和陶淵明相比,不能相比。但是由於蘇軾他本身的文化內涵太豐富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標準放鬆一點,就會把蘇軾放到第一梯隊去。但是第二梯隊人就比較多,第二梯隊比如說像李商隱,像杜牧,像宋朝的黃庭堅,他們都是第二梯隊,第二梯隊也是非常了不得的,所以前人就是說「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而無其匹也。」這都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望其項背的,它的成就。那麼我們就簡單的解釋一下李商隱他的人生悲劇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生悲劇,為什麼我剛才說李商隱的悲劇和杜甫的悲劇不一樣?

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當時林庚先生還上課,林庚先生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跟我們講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他說李白和杜甫他們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可是你看李白好像滿眼看去都是那種昂揚的樂觀的開朗的東西。可是杜甫就滿紙都是動亂流血、乾坤流血這樣一種面貌。他說這好比是一個山峰,李白正好是將要接近峰頂的,它站在將要接近峰頂的位置上,他還沒到峰頂。所以李白的眼光是向上的。他眼中永遠看著最高峰頂的風光,嚮往著風光。可是杜甫很不幸的是,他走到了峰頂上,雖然他跟李白很近,可是他走到峰頂上,這個時候他眼睛看的全是下坡的這些東西。所以在杜甫的作品裡,「乾坤日流血」。可是我們要說,雖然杜甫他滿眼看的都是下坡的東西,他的腳下畢竟還站在峰頂上。因此它對社會的理解,他對痛苦的理解和李商隱不會一樣。李商隱是什麼?李商隱是站在下坡的路上,他的眼睛看著更下坡的地方,更沉淪的地方。那麼為什麼這麼講?這就是涉及到一個我們中國社會的一個大變化,就是為什麼李商隱的詩歌后來的人,沒法學,是因為李商隱他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這個時代後是無法模仿的,不是說我自己一輩子窮愁潦倒,遭受一些痛苦,我就可以模仿李商隱了,有些東西是無法模仿的。

那麼李商隱他所生活的晚唐時代,在我們中國社會上,它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型的時期。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唐宋時代,其實是我們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這個是在一百多年之前有個日本學者叫內藤湖南。內藤湖南他經過長期的觀察,包括把中國的歷史跟西方的歷史加以對比之後,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觀點,他說,「有人就說我們中國歷史上是沒有文藝復興的」。他說「不,我們中國歷史上有文藝復興,我們中國歷史的文藝復興出現在宋代」。而宋代之前的唐朝社會相當於西方中世紀社會的一個世族社會。那麼在唐朝之後,我們整個文化形態發生變化了,變成了一個經歷了文藝復興,帶有某種近代形態的社會。所以為什麼我說我們今天其實理解宋朝很好理解,大家如果去看岳飛的時候看得心潮澎湃,然後大家如果去看明代故事的時候也是激動不已。可是大家如果去看唐朝以前的故事的話,實際上不太好懂的。唐朝以前的社會形態跟我們今天差別非常巨大,而這個變化就是在中晚唐時期逐漸呈現,然後到了宋代,他開始成型,這樣一個社會的巨大轉型。那麼新的轉型形態的代表人物是誰?就是朱熹。在這之前的社會,漢唐時代社會的代表人物是誰?是董仲舒,是漢代的董仲舒。這是思路完全不同兩種的,結構形態都不一樣的兩個時代。

那麼李商隱他生活的中晚唐,實際上正是變化的動蕩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李商隱碰到了什麼問題呢?首先是,我們知道唐朝社會它保留了很濃厚的門閥的一些色彩,所以一個人他如果要想在政治上有所前進的話,它必須要有門第的背景。在中晚唐的時候,這種社會,我們今天流行一個詞,就是說階層固化,比如說寒門的人很難往上奮鬥,就是這個社會可能機制上有些地方出了問題。而在中晚唐的時候,當時社會的階層固化是非常嚴重的。這種沒有什麼背景的人,他們如果想有前途、有發展非常困難,那麼必須要去投靠有權有勢的人。李商隱他自己是家庭非常孤寒的一個人,非常孤寒。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當時一個十歲的小孩子要和他的母親,他的父親在浙江做官,要和她的母親扶著他父親的靈柩送回老家。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要挑起全家的重擔。當時他在一篇文章裡面寫道,說自己是「四海無可歸之地」,這樣的一個狀況,在初盛唐的時候,它可能還是有發展的希望,但是在中晚唐的時候,他這樣一個出身、門第和背景,基本上人生是非常悲劇的一個狀態。

那麼李商隱另外一個非常倒霉的事情是什麼?他深陷黨爭,深陷牛李黨爭。我們知道在中晚唐的時候出現了朝廷內部門派的鬥爭極為嚴重,當時分成兩大派,一派是牛僧孺為首,一派是李德裕為首,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盤根錯節的關係。兩黨之間互相勢同水火,真的是達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這是中國歷史上就是說屢屢表現出來的黨爭問題。大家如果對宋史感興趣的話,宋代的黨爭是極為慘烈,就是蘇軾這麼有成就的一個文學家,曾經因為黨爭,他的東西被全面的禁絕,只要跟蘇軾有關的都是偽黨,都是偽學,都是大家見之馬上要燒掉的東西。

李商隱他其實是一個非常邊緣的人物,他不可能進入到政治的核心裏面去。可是非常不幸的是,他早年受知於牛黨的令狐楚。令狐在唐代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姓氏。令狐楚在他(李商隱)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士子的時候,就對他關愛有加,而且看他非常孤寒、可憐,就讓他到自己家裡來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讀書,所以(李商隱)跟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關係非常好。後來李商隱考科舉的時候,令狐綯是一考即中。他跟令狐綯一起去考試,令狐綯當年馬上就及第了,就可以想見唐朝那個時代,你有沒有家世背景,影響非常之大,馬上就及第。但是李商隱連著很多年,都不能夠及第,不能夠中進士。後來令狐綯就幫了他一把,向他的主考官去推薦(李商隱)。這樣來講,在社會裡邊,令狐父子對李商隱是有很大的恩情的。

可是李商隱進士及第之後,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很欣賞他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商隱。王茂元是李黨的人,當時李商隱就同意娶王茂元的女兒,這樣一下子就惹怒了所有的牛黨的人,尤其令狐綯是非常的憤怒。據學者的考證,李商隱早年的時候在令狐家,他還請令狐楚幫助他解決自己的婚事,然後令狐綯也答應了,說我一定幫你尋覓如意的伴侶,但是他居然接受了王茂元的女兒,要娶王茂元的女兒,所以牛黨的憤怒一下子就點燃了。後來他新婚不久到長安去考試,參加吏部的制科考試的時候,本來他已經考中了,名單送到宮廷裡面去,正好被複核的官員看到,複核的官員是牛黨的人,然後馬上跟人家說這個人不能取,「此人大不堪」,馬上就把它刷掉。

從此以後,應當說李商隱就夾在牛李兩黨之間,實際上他是非常邊緣的人物,沒有任何的參加政治(機會),非常非常邊緣的。可是由於他取了王茂元的女兒,這樣的一個行為,從此這二十多年一直在仕途上沒有任何的發展,而且還是經常受到別人的指責,謾罵。

然後一直到年紀很大的時候,還是處在一種窮困潦倒,就是他一生生活的狀態是什麼?十居幕府,輾轉飄零。什麼叫做「十居幕府」,當時的一些地方官員,他們可以在自己手下組建一個幕府小圈子,他可以聘任一些人來當官。這些官員,所謂的幕府的這種官員,在朝廷的正式的官員裡面,他地位比較低。李商隱仕進之路既然如此的無望,他就只好走入幕這條道路。跟隨了一個人以後,他不得已又要去跟另外一個人,所以二十多年之間三十年中,一人寄幕的時間長達二十年。寄人籬下,與家人遠離。所以為什麼李商隱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就是他的痛苦。「君問歸期未有期」,他大家會說他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家人一起帶著走?事實上聘請他去當幕僚的那些人,可能給不了他那麼多安家費。他是很窮的,沒有那麼多的安家費的話,他就只能把妻子和孩子留在自己的老家,或者是在長安請朋友照看,就這樣的一種狀態,自己一個人去赴任。所以他常年是過著這種很飄零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杜甫到了晚年的時候,其實也是這種狀態。但是杜甫還不如李商隱,杜甫無幕可依,在四川的時候,杜甫曾經在嚴武的幕府里呆過一段時間,後來嚴武去世了。去世了之後,其實杜甫是很想有人能夠請他去當幕僚的,可是沒有人,所以他只好一家人在一條船上漂泊,走走停停,今天這個縣令跟他有一點舊識,然後請他吃頓飯,明天那個人可能給他送一點東西,他就過著這樣的生活。所以後來杜甫到了岳陽樓的時候有一首詩,他說「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那麼「親朋無一字」不是泛泛而言的,實際上杜甫晚年,等待著哪個親哪個朋能給他來一封信,能夠讓他去依靠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漂泊的生活。

李商隱,他可以說有二十年的時間都過著這種漂泊(的生活),身不由己,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那麼我們就說李商隱他生活的時代,他自己這樣一個遭遇,實際上是很多孤寒人士在時代共同的遭遇。比如說我這裡給大家舉首他的差不多同時代的一個人,藉藉無名的一個人寫的一首詩,這個詩裡面很能夠寫出當時他們這些人的處境:

秋初江上別旌旗,故國無家淚欲垂。千里未知投足處,前程便是聽猿時。誤攻文字身空老,卻返漁樵計已遲。羽翼凋零飛不得,丹霄無路接差池。

這話是什麼意思?「秋初江上別旌旗,故國無家淚欲垂。」就是說做無家之別,要離開家,然後去奔自己的前程,可是前程又是一片的茫然。「千里未知投足處」,不知道自己能夠到哪落腳,「前程便是聽猿時」。為什麼叫「聽猿」呢?是漂泊的那種感覺,因為古人舟車行旅之間,荒山猿啼,這是他們漂泊的一種常見境況,「前程便是聽猿時」。所以為什麼李白那首詩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是聽猿,在其他詩人的筆下都是非常凄涼的意象,可是李白能夠把它寫成一種歡樂到極點的意象——「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詩人就是這樣改天換地,別人寫到聽猿一定是很愁苦的,但是(李白)在這麼歡快的場景裡邊,連猿聲都成了自己輕舟遠下的一種相伴音樂。五六兩句,「誤攻文字身空老,卻返漁樵計已遲。」很凄涼地說自己這一輩子要走上這一條讀書習文,謀取功名的道路,但是一事無成。可是如果我想回到家裡面去當一個農民,當一個樵夫,「卻返漁樵計已遲」,已經來不及了,已經不可能了。「羽翼凋零飛不得,丹霄無路接差池。」「丹霄」就是碧空,就是根本自己沒有辦法去凌空飛翔的意思。這是當時非常凄涼的一種情緒。

還有羅隱。羅隱大家都很熟悉: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凄惶未可知。

你看這只是一個30歲的人,他已經覺得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憔悴長安何所為」,在長安走投無路,根本沒有一個前途,沒有任何前途。無望。「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是說雕琢勞郢匠,運斤成風,郢中的那個運斤成風。羅隱就很感慨,自己生命裡面碰不到這樣的一個雕琢之人,賞識自己的人。「膏肓終恐誤秦醫」,自己凄涼痛苦的命運已經屬於病入膏肓了,「從此凄惶未可知」。

劉寧

劉寧,1969年生, 江蘇江陰人。1987至1997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7至199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工作,1999至2009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2009年7月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韓愈研究會理事。2001至2002年,任韓國高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交換教授;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萊特項目資助,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唐宋詩文研究,關注與此相關的思想史、經學史問題。曾經參加國家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全宋詩》(1991-1998),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2002—2004),承擔其中「晚唐詩歌通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唐古文與儒學轉型」(2010-2013)。主要代表著作有《唐宋詩學與詩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王維孟浩然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005,2011年修訂再版。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清心悅讀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詹福瑞:魏晉名士之謝安
詹福瑞:人的覺醒——魏晉士人的人生態度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