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篆書結體三大基本特徵,搞清楚了,書法才能寫得又快又准!

篆書結體三大基本特徵,搞清楚了,書法才能寫得又快又准!

總第一五九五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應書友的要求,我們從今天開始,連載刊發《篆書技法45例》。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學習篆書的基本線條質量要求,以及達到此要求的、最基本的45個技法。本文為連載系列之六。——「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16

間距勻稱

篆書屬於正書類,和楷書、隸書一樣。篆書在結體上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間距勻稱。

也就是要求一字中筆畫(線條)之間距離應當疏密一致,如體操隊列排列,也好比 畫表格一樣。橫向的各筆畫(縱向的線條)的間距應當盡量均勻,縱向的各筆畫(橫線)之間亦應大體均勻一致。

圖16-1 《嶧山碑》「數」字、「陀」字

當然,在不同字中,筆畫線條有多有少,筆畫(線條)多的整體較密一些,筆畫少的則整體要疏朗一些。篆書中,與楷書的筆畫勻稱規律稍有不同。因篆書(特別是小篆)整體上呈較為修長的上緊下松式結構,以展示其修長婀娜的特徵。因此,從上到下各橫線之間的距離往往上部是比較勻稱的,但下部最後一條橫線則與上面其他筆畫之間的距離拉得較長,如「王、左」等字。

圖16-2 《嶧山碑》「暴」字、「皇」字

另外,縱向的線條之間也不像楷書那樣豎筆往往較直,而是除中間一豎線較端直外,兩邊的線條都會呈對稱式彎曲而稍傾斜。因此,多豎線的組合,往往是上窄下寬,各豎線(包括斜線)之間亦會稍有變化。上窄的,各線之間的距離都稍窄一些;下寬的,各線之間的距離則稍寬,而非絕對勻稱。

圖16-3 《嶧山碑》「誦」字、「維」字

#17修長整齊

篆書的形體基本上都是呈長圓形的,特別是以《嶧山碑》為代表的小篆,是非常標準的長圓形。

所謂長圓形,即整體是長方形,但因為線條較圓轉,故在四角的彎轉處又是呈圓 弧形的,猶如將一個長方形的四角切圓而形成的長方中略帶圓轉之形。

圖17-1 《嶧山碑》「秦」字、「曰」字

圖17-2《毛公鼎》「皇」字、「周」字

小篆如西漢《袁安碑》《袁敞碑》以及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多家在字形結體上都是比較修長整齊,呈長圓形結構的。

東漢隸書碑額中是寬扁的形狀,這是個案;大篆中一些主要碑帖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中的大部分字也是長圓形的。當然也有如《散氏盤》《大盂鼎》中的字多呈圓形,這是其獨特風格使然,以表現雄奇開張、恣肆奔放的特徵,不是篆書的主流。我們在學習這一類篆書中,要觀察其個性特徵以區別對待。

圖17-3《袁安碑》局部

而在學習大多數篆書特別是小篆時,要把握其結體修長整齊的主要特徵,並要注意其形之長與寬的比例。大多數字形的比例基本是符合黃金分割關係的,即多在 1∶1.6左右。有的字形更長,如戰國時期的金文。

清代吳讓之篆書等都突破了這個比例,顯得更加修長。在修長之中,大體比較整齊,形成長圓形,個別字為了突破千篇一律的整齊感,而有意進行一種錯落對比,這在後一節中將專題闡述。

#18上緊下松

篆書的結體在間距勻稱、修長整齊的前提下,還有一條重要的法則便是上緊下 松。

這主要是為了增加字形的靈活感,而使其如蝌蚪形體一樣,形成一條長尾,並以帶彎轉的曲線在下方形成尾部的擺動,從而顯得如游魚一般具有靈活遊動的運動 感,使字形在勻稱中形成變化,整齊中避免刻板,形成婉轉流暢、靈動而多姿的動態美。

圖18-1 《嶧山碑》「制」字、「請」字

所以,字形在筆畫的間距以及直曲度上都有變化而頗具特色。上部筆畫間距勻稱中整體較密,下部的筆畫(特別是幾條橫線中最後一筆)間距有意拉大。

彎曲的豎線中,上部短,下部長,形成一個長尾;上部的筆畫一般都是較直的橫線、豎線,而下部的豎線或者較長,或者大多數形成左右彎曲、猶如蝌蚪擺尾一樣的長弧線,如「為、木、每、光」等字。在篆書筆畫線條的間距處理上,整體都呈現上緊下松的特點。

圖18-2 吳讓之篆書「師」字、「開」字

【書法技法系列——篆書技法45例】01、藏頭護尾、萬毫齊力、圓起圓收02、寓尖於圓、裹毫澀行、平實穩健03、珠圓玉潤、直曲相宜、渾化無跡04、凝重飽滿、萬歲枯藤、曲筆如鐵05、對稱書寫、上下有序、內外有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二謝帖》,如何臨得更精彩?
為何說,大明王朝,「天下書法歸吾吳矣」!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