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中國文化的前途在哪裡?
強調重新認識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可以幫助我們調整文化的價值觀。
原文 :《中國文化的前途》
作者 |費孝通
圖片 |網路
中國的文化需要改革和發展是人類發展規律所決定的,而且在一個百年前已醞釀了相當長的時期,從清代的戊戌變法起始,維新的運動已經在中國歷史上冒了頭。維新運動是由當時一些知識分子想以日本為榜樣,引進西方文化,起初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向西方文化開門引進。但這座門一開,西方文化就勢如破竹地衝破了東方文化所設置的重重阻礙,到了民國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就有人明目張胆地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了。
當然在向西方文化學習的大勢下,也時時出現折中派和反對派,折中派是對西方文明要求有選擇地引進,反對派則認為西方文明已走到了盡頭,今後應是東方文明領先。「今日河西,明日河東」的輪轉循環,一唱一反原是思想平台上的常規,但時至今日世界一體化的潮流中,我們的確要認真考慮一下我們東方文化的前途了。
所謂文化的概念,說到底是「人為、為人」四個字。「人為」是說文化是人所創製的,即所謂人文世界。生活的現實,使我們習慣於把自然看成是我們生活的資源。一方面是生活越來越複雜和廣闊,一方面我們把自然作為為我們所利用的客體,於是把文化看成了「為人」而設施,「征服自然」也就被視為人生奮鬥的目標。這樣我們便把個人和自然對立起來,「物盡其用」是西方文化的關鍵詞。
這裡的「人」又被現代西方文化解釋為「個人」,因之迄今為止個人主義還是西方文化的鐵打基石。西方文化里的個人主義加上人通過自己創出的文化,取得日益進步的現代生活內容。於是不僅把人和自然對立了起來,也把文化和自然對立了起來。因此,「天人對立」的世界觀中的「人」實在是指西方文化中所強調的利己主義中的「己」字,這個「己」字不等於生物人,更不等於社會人,是一個一切為它服務的「個人」。東方的傳統文化里「己」是應當「克」的,即應當壓抑的對象,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正是東西文化差別的一個關鍵。
人文世界拆開來看,每一個創新的成分都是社會任憑其個人天生的資質而日積月累並在與自然打交道中形成的;一旦為群體所接受,人文世界的內涵就不再屬於任何個體了,文化的社會性利用社會繼替的差序格局即生物人生命的參差不齊,使它可以超脫生物生死的定律,而有自己存亡興廢的歷史規律。這是人文世界即文化的歷史性。
強調重新認識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可以幫助我們調整文化的價值觀。西方文化里,存在著嚴重的以一己個人主義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這種文化價值觀從以往的歷史來看,二百多年來曾為西方文化取得世界文化的領先地位的事業立過功。但是到了目前,我擔心它已走上了轉折點,形成了人和自然對立的基本觀點,已經引起了自然的反抗,可悲的是連最近提出的這類世界性的保護環境的公約都沒能得到國際上的一致支持。
「9·11事件」發生後全世界人們都警覺了,這在我看來是對西方文化的又一次嚴重警告,事件發生後的事態發展使我很失望,我對一般的「以牙還牙」報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類甚至動物的原始性的心理反應。也許可以聯繫上西方文化的「天人對立」的價值觀來看這段歷史,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輕視了文化的精神領域,是值得深刻反省的。
中華文化的傳統里一直推崇《易經》這部經典著作,而《易經》主要就是講陰陽相合而成統一的太極,太極就是我們近世所說的宇宙,二合為一是個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這個宇宙觀的一種說法。中華文化總的來說是反對分立而主張統一的,大一統的概念就是這「天人合一」的一種表述。我們一向反對「天人對立」,反對無止境地用功利主義態度片面地改造自然來適應人的需要,而主張人儘可能地適應自然。
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在出發點上和西方文化是有分歧的,目前在經濟上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出現了文化的多元化,這一階段大家關心的是多元文化不要互相衝撞而同歸於盡,這應當是「9·11事件」給我們的警告。
文章原載于思想的力量——《社會科學報》十年精粹學術卷,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別急著「蓋棺定論」,青少年網路文化需多角度審視
※唐代設置華亭縣前三件難釋之事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