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父親賣菜,母親是保姆,窮孩子出國,命運改變了嗎?

父親賣菜,母親是保姆,窮孩子出國,命運改變了嗎?

授權轉載自精英說 (ID:elitestalk)

在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英國簽證申請中心,一個剛剛拿到學生簽的少女在路上又蹦又跳,發出興奮的喊聲。有路人投來困惑的目光,或許還會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不就是能去國外么,何至於激動成這樣?

可對於林蘭蘭而言,這的確是16年人生中最值得尖叫的時刻。考慮到她的背景——父親在賣菜,母親在做保姆,自己曾是無權在上海參加高考的流動兒童。如今卻能去留學,這種機會,本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夢。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從流動兒童到留學生,林蘭蘭的「逆襲」被生動地記錄在央視紀錄片《高考》的片段中。也正是在這部紀錄片播出以後,許多人才了解到,一些城市人口中的「農民工子弟」,正走上一條生機勃勃的新路。

他們原是中國最典型的窮孩子——出身鄉村的父母沒有什麼文化,只能依靠體力勞動為生,家庭經濟狀況薄弱,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條件,甚至在另一些人眼中,這些跟隨父母來到大城市的孩子侵佔了當地兒童的各項資源,猶如避之唯恐不及的病菌。

蘇州某優質公立小學在家長的抗議下加裝隔離門

以求將本校學生與暫借校區念書的流動兒童「區分開來」

貧窮、限制乃至歧視,伴隨著中國成千上萬流動兒童長大。在連留在城市參加高考都難以做到的情況下,出國讀書,更加遙遠得如同天邊的星與月。

可偏偏有那麼幾個如林蘭蘭一般的幸運兒,拿到全額獎學金,前往英國、德國、加拿大、美國、波黑、亞美尼亞,用雙腳丈量更廣闊的世界。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只是在當下,他們牢牢握緊了那個選項。

拿全獎出國的流動兒童

1999年,河南女孩林蘭蘭第一次隨父母來到上海,她在這裡上小學、初中,直到中考前夕,來到那個無比關鍵的分岔口。

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像林蘭蘭這樣的孩子無法留在上海參加高考,擺在她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或者回老家念高中,參加老家的高考;或者留在上海入讀中專。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事實上,上海是十分鼓勵這些流動兒童入讀中專的,會給予學費的減免,乃至其他方面的優惠補貼。這似乎是作為異地高考難以踐行的補償性政策,但一旦走上這條路,中專畢業的林蘭蘭們唯有通過漫長的路徑,由大專升入大學,或者乾脆成為一名技術工。

但他們沒有別的出路,尤其在回老家高考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哪怕是成績不錯的孩子,也只會選擇將就。中專畢業,要麼結婚生子要麼找份體力工作,人生的可能性並不多。

但幸運的是,在公益機構老師的幫助下,林蘭蘭得知了世界聯合學院(UWC)的存在,一扇嶄新的大門就此在她面前打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其實,早在2011年,UWC就曾在上海全獎錄取過一位流動兒童。作為一所非營利性院校,它在全球的15個分院致力於為優秀的年輕人提供為期兩年的預科教育,也有不少學生以此為跳板,申請到了國際頂尖大學。

2011年被錄取的學姐叫王新月,當年,她是唯一一位參加面試的打工子弟。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她進行了強化式的英語集訓,雖然她的各方面條件仍然落後於來自中產家庭的競爭者,但她獨特的經歷與心繫中國教育現狀的熱忱,深深打動了面試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如果你是政府官員,你要做什麼?」

「我要改變戶籍政策。面對面試官拋來的問題,王新月誠懇地答道。她還表示,等學到更多知識,她想做和教育公平有關的事,比如拍紀錄片,通過「看見」促成「改變」。

王新月成功了,她成了UWC在中國大陸錄取的第一位打工子弟,並提供全獎。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在後來的一場分享會上,林蘭蘭羨慕地望著被錄取的前輩,暢想著海外生活:

「吉普賽人是不是真的穿得很五彩?你們會有舞會嗎?最好玩的事是什麼?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問的時候,她眼裡閃爍著期待和嚮往。

在榜樣作用的激勵下,林蘭蘭也向UWC遞交了申請,成功爭取到去北京面試。當然,跟她一起參加面試的,還是那些大城市重點中學或者國際學校的尖子生,「打工子弟」的身份略顯尷尬,綜合條件也不佔優勢。

可是,就和學姐王新月一樣,林蘭蘭一往無前的熱情讓她從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或許面試官們是看到另外一幅圖景——這些來自中國最底層的窮孩子,最需要機會。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UWC英國分部錄取,50萬人民幣的全獎,這是林蘭蘭收到的結果。這個天大的喜訊給了她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一劑強心針,「孩子可以出國了」,林蘭蘭的父母這樣想著,那是一條父輩從來沒有走過的路。

除了改變個體命運的某種可能性之外,類似UWC這樣的錄取機會的存在,其實給流動兒童帶去更多的是象徵性意義。在現實殘酷的夾縫中,看到一絲希望,一束超脫於原有宿命的光,一旦抓住,便不會再沉淪下去。

過程遠比想像中苦痛得多

《中國流動兒童藍皮書》指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每6個人中就有1個處於「流動」之中,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

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也曾對北京50所打工子弟學校的1866名學生進行了長達5年的跟蹤調查,揭露了這些孩子的去向:

1. 這個群體初中後教育成就整體不高。高中升學率不足40%,大學升學率不到6%。

2. 這個群體整體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不高。就業者中有三分之二在低端服務行業打工,有13-21%處於無業狀態。

3. 這個群體早婚早育現象十分嚴重,這意味著流動兒童已經開始「再生產」。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如此環境下,我們更能感受到,王新月和林蘭蘭是極少數,而且極其幸運的極少數。

可那些走出國門的幸運兒,也曾在最初的興奮雀躍之後,迎來一段「至暗歲月」。

「每學期末都會有人承受不住壓力而退學,我也差點兒。已在溫哥華生活了八年的張新月平靜地回想起初到海外時的衝擊。曾經,在流動兒童的圈子裡,她是模範,人人都想像她一樣拿全獎出國念書,卻沒人知道,初來乍到的不適應曾一度讓她萎靡。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第一個月,大家用英語聊天、上課、做作業,張新月的英語水平還不足以應付全英文環境,上課像是在聽天書,很難熬。壓力一度大到無法承受,但她一個電話也沒打回家,「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的艱難與脆弱」。

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林蘭蘭在英國UWC讀書的第一年,也曾因為文化衝擊和社交困難很不開心,經常關起門大哭。

陣痛與迷茫之中,這些努力向上攀爬的孩子一定想過,出國留學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自己一出去,立馬就被「打回原形」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毀滅性打擊」,在UWC亞美尼亞分校念書的17歲的周怡辰這樣形容道。第一年,她被那些國際學校出身的精英同學們全方位碾壓,要拼盡全力才能拿到合格的分數。她的同學們個個都有一項「很優秀」的特長,他們生來就在為留學、上好學校而準備著。

但即便如此,打工子弟們最獨特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牢牢紮根大地的野草,韌性與生命力超群,無人照看也會猛烈生長。

無論是張新月、林蘭蘭還是周怡辰,都創造過類似的突破——硬逼著自己去學習、去跟上進度、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與外國同學交往……被質疑、被嘲笑也不在意。

林蘭蘭在UWC英國大西洋學院

直到有一天,林蘭蘭的外國同學告訴她:你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中國朋友。她高興極了,她知道,她成功了,只有充分享受這來之不易的留學機會,才能有所收穫與進益。

如今的張新月,在兩年預科、四年大學之後,在溫哥華找到了工作。白天去喧囂與熱鬧的市中心上班,晚上下班後則回到寧靜的住宅區,她過上了與父輩截然不同的生活;

林蘭蘭和周怡辰則申請到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碩,兩年的預科經歷充當了最好的跳板,將她們從「窮孩子」錘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人才」。

林蘭蘭在溫哥華布查特花園

誰都無法否認,這群窮孩子出國留學的過程是不容易的,艱難困苦也遠比預想中多。可他們都堅持下來了,並以親身經歷影響著後來者,過去幾年,在上海東北角一帶成長起來的打工子弟,有10個人拿到獎學金出國。前赴後繼的希望涌動在這個群體中。

當越來越多的家庭捲入學區房、補習班,越來越多的人難以承受教育之重,這些一度擔心出路的孩子,人生卻變得如此不同。

窮孩子留學,命運改變了嗎?

窮孩子留學,命運改變了嗎?

乍一看,這似乎是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張新月、林蘭蘭等人早已不是在老家田野里捉青蛙的鄉下小孩,也不再會為城市裡高聳雲端的大樓而驚奇。今年春天,也曾是打工子弟的河南女孩段孟宇UWC畢業後申請上哈佛研究生的消息,更在媒體上引發了轟動。

今年8月即將入讀哈佛的段孟宇

段孟宇說自己是「1億流動兒童」中的幸運者,這話不假,她的經歷又一次論證了教育改變人生的命題,對於許多生而窮困、毫無資源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只是缺少機遇。

然而,這種機會雖然美好,卻也有著內在的不穩定性。首先,UWC這樣的窗口真的只是針對少數佼佼者;而在海外求學過程中受到任何衝擊與變故,這群孩子抵禦風險的能力,都比另外一些同齡人要脆弱得多。

在紀錄片《高考》中,另一個出國留學的男孩讓人印象深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專業的章文雄,家境優渥,本科畢業之後一度找不到工作。「誰會要一個亞洲人來做美國新聞」,是章文雄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遭遇種種不如意之時,他也會窩在寢室嚎啕大哭。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最終,章文雄做出了一個決定——為了繼續留在美國,家裡再出一筆學費,供他讀一個藝術類碩士,幾年後再看看有沒有轉機。

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只為買一個機會,這是如王新月、林蘭蘭一般的孩子無法想像亦無法承擔的。假如確實沒適應UWC而退學,假如申請大學失敗,假如畢業後沒找到工作……除了悻悻回國,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機會只有一次而很難有其他的路,這是窮孩子們與普通人相比最大的區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高考》

所以,他們必須要付出十二萬分的努力,才能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路口都握緊那條向上攀升的繩索,即便這最終的結果,也只是讓他們成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

曾幫助若干流動兒童申請留學的公益機構創始人張軼超說,這麼多年來其實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自己和志願者們做了這麼多,孩子們也付出這麼多,到頭來,其實也只是讓他們成為普通人,做白領工作也好,做體力勞動者也罷,都是社會上平凡的打工者。

被孩子們簇擁的張軼超

但他珍視這種「普通」。張軼超說,就算大多數孩子壓根沒有出國留學的機遇,就算出國留學也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但起碼他們「成為壞人」的概率變小了。

「無論身在何方,都要記得做個『珍貴』的普通人」,這是張軼超對有幸走出國門的打工子弟提出的要求。每當站在十字路口,都有信心與膽量去捍衛自己的選擇,對苦難永遠報以笑容,這也是窮孩子們要從中學到的事。

如此,這一切的努力便已足夠。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更多諮詢

托福、雅思、GRE、GMAT備考和留學申請有任何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2020年U.S.news美國大學EE排名
重磅!2019上海軟科世界大學一流學科排名!54科第一花落誰家?

TAG:美國留學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