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大退檔風波平息,但輿論真的勝利了嗎?

北大退檔風波平息,但輿論真的勝利了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常松】

8月11日,一則《關於北京大學2019年在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招生錄取工作的相關情況說明》發布,讓持續五六天的北大退檔風波最終有了答案。

相比於媒體和網友的強烈關注和口誅筆伐,兩位高出河南省一本線40分左右的考生在面對重重壓力和大喜大悲之後,最終得到了北大的錄取。

當事件塵埃落定,各路輿論逐漸平息,再回顧整個退檔事件,高校、考生、河南省招辦之間的交鋒,折射出高考錄取過程中的哪些問題?

回顧整個事件,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按照規則被投檔的考生由於分數太低遭到了北大的嫌棄,最終被退檔。而引起社會熱議的更是北大的理由——「全是為你好」。

通過媒體曝光,北大與河南省招生辦公室的過招在7月10日上午的10分鐘內。雙方來回兩個回合,河南招辦兩次希望北大能夠認真考慮,結果同樣的退檔理由,北大複製粘貼了4遍。

根據北大公布的說明來看,兩位被退檔的學生分數確實離北大在河南省統招分數線相差甚遠。其中,第6名考生考分為667分,兩個被退檔的考生考分為542分、536分。估計北大招生組老師覺得這分差無法向學校交代。北大給出的方案是,先退檔兩個低分的第一志願考生,然後錄取兩個高分的第二志願考生(考分均為671分)。然而河南省招辦並沒有給北大的「小算盤」買單。

經過這幾天的輿論發酵,北大招生委員會最終開專題會討論承認,已退檔的2位考生達到了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符合錄取條件,應予錄取;退檔處理過程存在不合規之處,招生辦公室的退檔理由不成立。兩位退檔的考生最終按照程序申請補錄。

撿漏成功,算是捍衛公平與正義?

這個結局也令經歷幾天大起大落已決定復讀的考生迎來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在知乎平台上,據用戶「指間的青春」透露,第8名考生滿足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的要求,在志願上也是非常任性地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一干中國頂級大學填了個遍。最終這位「人生能有幾回搏」的考生「撿漏」成功。

那麼北大到底是怎麼違規?考生又是怎樣獲得意外之喜呢?

原因就在於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在河南錄取工作採取的是「順序志願」的投檔方式,這種方式,在過去被普遍採用;現在大批省份已採用「平行志願」替代,更加有利於高分考生。

兩種方式的區別非常明顯:「順序志願」是以「志願」優先,將第一志願填報該校且滿足分數線的考生投檔給高校,由高校根據專業志願錄取。只有當第一志願的考生未能滿足招生計劃時才能從第二志願中錄取。也就是,第一志願的低分考生會比第二志願的高分考生優先錄取。

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常見的問題——如果第一志願報考該校的考生分數太低但是可以完成招生計劃,那麼高校也無法從第二志願中錄取高分考生了。這就是高校錄取分數線的「小年」。在筆者高考時,就是採用「順序志願」,當年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都是以一本線錄取,就是遭遇了「小年」,第一志願報考該校的考生分數太低。

因此,北大就是遭遇了「小年」。由順序志願的規則來看,只有當滿足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報考條件的第一志願人數不足計劃8人時,才能在第二志願中錄取。但是遺憾的是,滿足錄取條件(達到一本線)的第一志願的考生人數已足夠北大完成8人的招生計划了。那麼不管分數多麼低,北大也不得不接受,公眾也不得不接受。這就是高考的「程序正義」。

此次事件的經過是典型「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區別。在現代法治國家,程序正義應該優先實現。在高考錄取中,就是嚴格按照錄取規則進行投檔。儘管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實體上並非全都正義,在高考錄取中,出現「撿漏」的考生。而程序正義最大的目的就在於最大限度地剝離人的意志和情感,以避免出現肆意和專橫。

程序正義包含兩個基本層面的價值:一是工具性價值,指程序對於滿足主體的正義、和平、安全和秩序等實體目標是否有效;二是獨立價值,指程序對於滿足程序主體就程序本身所提出的目標(程序性目標)是否有效。

反映到高考中,就是在統一的高考錄取規則下,程序的主體——考生和高校都在同樣的競爭框架內完成利益的博弈,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科學配置。基於此規則的所有結果本身都是合法且正義的。

那麼,讓低於大部分考生100多分的考生邁進同一所大學本身代表著「正義」嗎?

事實上,為了能夠使得錄取規則更加有效、科學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於高考錄取的規則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平行志願」就是更加有利於高分考生的。這種方式以「分數優先」為基礎,對考生按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根據考生所填報的院校順序,投檔到排序在前且有計劃餘額的院校。因此這種方式,就會更好地實現「高分先挑」。如果按照「平行志願」的規則,北大就可以優先錄取第二志願的高分考生了。

北大此次的這一路操作,不僅僅踐踏了「程序正義」,更是踐踏了「教育公平」。

高考志願填報和高校錄取的規則不僅僅是保證了考生之間的公平競爭。這個競爭不僅僅是高考總分的競爭,更是報考策略的競爭。如何有效地利用志願填報規則,衡量院校、專業、地域等因素,充分利用自己的分數上一所更好的大學,是考生在報志願時不可忽略的競爭維度。在每一年高考中,都有很多「化腐朽為神奇」的考生。

維護規則,讓競爭策略在一紙表格之內,才能讓不管身份背景如何的考生利益都能得到實現。否則,如果每個學校都像北大這樣,對於合規的考生嫌棄分低退檔,那麼整個高考錄取工作,又有何秩序可言?填報志願的考生又有何規則可依?

另外,有一點更被忽視的公平,規則也維護著高校之間的競爭公平。試想,如果北大這次錄取了兩個671分的第二志願的考生,那麼這兩個考生的第一志願院校該如何處理呢?如果他們已經被投檔到第一志願院校,那麼還要因為北大想要而再給退回來,讓北大先挑?分高的考生當然是好學校想要的生源,但是高校錄取絕不是「叢林法則」,好學校先挑,挑剩了再給後面的學校挑。大家同台競技,各憑本事吸引考生。在「順序志願」的規則下,就是會偶有出現小年,也是必然的數據波動,對於任何學校都該「玩得起」,

因此,北大真正動搖的是整個高考錄取過程中公平與正義兩塊基石。作為全國頂級高校,如果開這一先例,那麼必然有無數效仿者,店大欺客,店大欺店,再無秩序可言。

傲慢與偏見

「考生高考成績過低,根據我校教學強度,若錄取該生,考生入校後極有可能因完不成專業被退學。本著以人為本,為考生負責的態度,特向貴辦申請退檔。」

這是發生在一個月前的故事的起點。投檔、退檔在高校招生中是常規操作,只不過,這段被北大10分鐘內複製粘貼了4次的退檔理由過於辣眼睛。

不僅如此,招生組在此後的採訪中更是引戰無數——

「錄與不錄,權利是在高校,北大的退檔沒有任何問題。」

「遺留問題由高校負責,河南招辦推得一乾二淨。把不符合錄取條件的給投檔了,還要高校負責,沒有這個道理。」

而就河南招辦所提到的「河南整體生源質量較高」的說法,他也表示不認同:「河南省考生質量一般,全國考生生源質量好的是京、滬、江、浙、川。」

「北京大學在河南招生的最低線是680分、690分左右,你530多分來了能跟得上嗎?跟不上的話,跳樓的情況都有。」

彷彿從一開始就給考生的學業生涯判了死刑。

然而更加辣眼睛的,是來自北大校內的聲音,來自兩位即將邁進北大校門的考生即將面對的學長學姐。

北大學生在「樹洞」里對這一事件的吐槽

有人說不要和211都上不了的網民一般見識,有人要當助教掛走他們倆,還有學長想要好好愛兩位新同學。在匿名的樹洞里,人們盡情地展現著面具背後真實的面孔。兩位考生幸運地進入了北大,但是或許並不知道未來等待他們的會是怎麼樣的傲慢與偏見。

其實,此次北大的「國家專項計劃」的填報在河南省遇冷,以至於偌大的河南省只有6個高分考生將其作為第一志願填報。據某北大招生志願者分析,主要是配置的專業吸引力不強,以為僅打出北大的招牌,就可以吸引考生。

如今的考生已不再是一味沖著名校招牌的「傻白甜」了。特別是現代社會,行業間收入差異巨大,「男(女)怕入錯行」越來越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顧慮。甚至一些難以就業的專業,即使有名校光環加持,也未必吸引人。如果沒有更好的前途,即使是頂級名校,也少有人願意用青春買這個虛榮,特別是亟需通過大學升學來改變全家命運的貧困地區考生。一廂情願地強調自己的錄取分數線高,但是卻不結合當地考生的需求實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精英式的「傲慢與偏見」呢?

「國家專項計劃」的錄取分數並不是招生的KPI。兩個考生的成績根本不會影響北大的錄取大局——文理科狀元的去向、文理科錄取分數線的高低。但是,所有的工作思路都是在這幾年北大清華「搶人大戰」的大背景下展開的。

如今,兩校的競爭不斷升級,已由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很多優質生源地高中,校方和考生待價而沽。招生工作也進一步前移,早在模擬考就要圈定種子生源;在高考前就要在學校和考生上劃地盤,分出哪裡是自己的「票倉」;長期跟蹤種子選手,給出合適的自主招生政策;在最後的決戰階段爭搶「自由人」;細節上還要教授給志願者對應對方的招生策略的拆招互黑。

對於口無遮攔、媒體公關素養極差的這位招辦負責人來說,他們更多在意的是不希望自己的分數線會被干到這麼低,跟學校沒發交代。然而,當事件鬧到今天這個份上,北大也要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規到底面前,也只能接受這兩個低分的「幸運兒」了。河南招生組之前不好交代,現在也好交代了。

輿論真的勝利了嗎?

如果不是北大,如果不是被媒體曝光引發公眾熱議,這樣的操作是不是就這麼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了?

在中國,沒有哪項考試是像高考這樣,被公眾如此關注,如此在意公平公正;也沒有哪所大學像北大清華這樣被以顯微鏡盯著看,被媒體極力找出猛料。然而,其他名校和普通大學呢?那些普通的學生呢?他們的錄取過程如何,其中有沒有不合規的情況?這些也要靠輿論來監督嗎?

對於公眾而言,500多分上北大也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的結果。在平息了風波之後,更需要的是關注高考改革本身。曾幾何時,我們對於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方式有所詬病,但當邁出改革的步伐的時候,發現有些進步的代價是不得不承受的。

在全國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新政也頻頻漏洞百出。就拿「國家專項計劃」來說,最終被錄取的考生,也絕不是河南貧困地區考生中最優秀的那幾十個人。如何能讓更優秀的考生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是高考錄取工作所有規則設計的最本源的出發點。

這些年,高考錄取工作,從考前報志願,到考後估分報志願,再到知分報志願;從「順序志願」到「平行志願」;從統一考試到自主招生、高考生綜合素質評價——各項改革都在進行中。針對貧困地區的專項計劃,就是為了能夠支援貧困地區建設,促進貧困地區教育公平。

而這項計劃自實施以來,確實也為很多貧困地區考生帶來了上名校的機會,其中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後表現優異,在同屆學生中出類拔萃。比如2014年通過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錄取的曲靖彝族女孩鍾玲,在2017年獲得本科生特等獎學金。這樣的殊榮,每年全校也只有10位。當年,她就是獲得了自強計劃40分的降分政策。

成績從倒數到全系第一,鍾玲逆襲成清華學霸

改革的方向和初心是沒有問題的,真正出現問題的是改革的細節。低於北大分數線100多分被錄取,也一定不是社會和高校追求的「實體正義」,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改革的細節不到位,很多政策多於籠統。這要給改革完善的時間。比如為了更好地實現國家專項計劃,在未來的政策設計中,是否使用平行志願,是否基於高校自主劃線的許可權,是否限制降分額度。

那麼誰去監督?輿論嗎?

很多的亂象不公開不透明,是靠輿論來治理嗎?然而輿論一般只關註標簽化的事件,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在整個體系實現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那一定還是靠制度本身。

所以一項改革不僅僅是幾個部委聯合發文就能結束的,而是必須從上而下在各個細節的緊密配合,在執行中不斷完善,接受考生、校方的充分監督。否則,改革的初心就會在執行之中走樣,成為某些人投機取巧的捷徑,甚至出現權力尋租(比如新高考移民、假貧困身份),造成新的不公平。

在此前的高考改革中,我們跌倒過。當年某名校自主招生也曾被搞得烏煙瘴氣,國防生培養鋪開後,很多學校的培養質量也一度無法達到部隊人才需求。而在網路中搜索「貧困專項」就會發現,不僅僅是「國家專項計劃」,還有地方專項、高校專項,其中也存在各層次院校魚龍混雜,考生質量參差不齊,公開透明還不夠的問題。為何能低於100分上XX大學,依舊是網友們熱議和費解的話題。

如何讓一項本應惠及貧困地區考生的政策真正惠及貧困地區,如何讓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匹配給更優秀的考生,這是永遠需要破解的命題。

既然我們已經邁出了這一步,那麼改革就永遠在路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最高達 1731%!美國對中國床墊征新反傾銷稅
烏議員譴責拆除朱可夫半身像:對歷史的侮辱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