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解剖學)
耳廓是位於頭部外側的耳朵的可見部分。它也被稱為羽片(翅膀/鰭的拉丁語,複數羽片),這個術語在動物學中更常用。
耳朵。側面。
目錄
1 結構
1.1 發展
2 功能
2.1 擴增
2.2 耳廓的缺口
3 其他動物
4 臨床意義
5 其他圖像
6 參考
結構
該圖顯示了大多數這些組件的形狀和位置:
對耳輪形成"Y"形狀,其上部為:
上腳(圖中三角窩左側)
下腳(圖中三角窩右側)
對耳屏低於耳屏
光圈是耳道的入口
耳廓溝是頭部耳後的凹陷
耳甲是耳道旁邊的空洞
甲角度是外耳背面與頭部側面形成的角度
耳輪的小腳就在耳屏上方
耳甲艇是外耳的最窄端
外耳道是耳道
三角窩是對耳輪叉中的凹陷
耳輪是耳朵外側摺疊的
耳輪切跡,或屏間切跡,或條狀缺口,是耳屏和對耳屏之間的空間
耳垂(小葉) - 根據經典的單基因優勢關係附加或自由
耳舟,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的凹陷或凹槽
耳屏
發展
發育中的耳廓首先在人類胎兒的妊娠第六周出現,從耳廓小丘發展而來,耳廓小丘來自第一和第二咽弓。這些小丘發展成耳廓的褶皺,並逐漸向上和向後移動到頭部的最終位置。途中附件耳廓(也稱為耳前標籤)可能會留下。前三個小丘來自第一個鰓弓,分別形成耳屏,螺旋小腿和螺旋。這些區域的皮膚感覺是通過三叉神經,即第一鰓弓的伴隨神經。最後三個小丘來自第二個鰓弓,分別形成對耳輪,對立和小葉。耳朵的這些部分由頸叢提供,一小部分由面神經提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面神經的皰疹感染(Ramsay Hunt綜合征II型)的耳廓上經典地看到囊泡。[1]
功能
耳廓的功能是收集聲音並將其轉換為方向和其他信息。耳廓收集聲音,像漏斗一樣,放大聲音並將其引導到耳道。[2] 人體耳廓的濾波效果優先選擇人類語音頻率範圍內的聲音。
放大
fennec狐狸使用其獨特的超大羽片來輻射多餘的熱量,並放大沙漠沙地下小獵物挖洞的聲音
耳廓,鼓膜和中耳的聲音放大導致在1.5kHz至7kHz的頻率範圍內水平增加約10至15dB。這种放大是由於聲級升高導致的內耳創傷的重要因素。
羽毛的缺口
由於它的解剖學,耳廓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小部分頻譜;這個樂隊被稱為耳廓凹口。對於低頻和高頻聲音,耳廓的工作方式不同。對於低頻,它的行為類似於反射器盤,將聲音導向耳道。然而,對於高頻,它的價值被認為更複雜。雖然進入耳朵的一些聲音直接傳播到耳道,但其他聲音首先反射出耳廓的輪廓:這些聲音在非常輕微的延遲後進入耳道。該延遲導致相位消除,實際上消除了波周期是延遲周期的兩倍的頻率分量。相鄰頻率也顯著下降。在受影響的頻段 - 耳廓凹口 - 耳廓產生帶阻或陷波濾波效果。此濾波器通常會影響10 kHz左右的聲音,但它可以影響6 - 16 kHz的任何頻率。它也是方向依賴的,影響來自上方的聲音比來自正前方的聲音更多。這有助於垂直聲音定位。[3]
其他動物
對於黑斑羚,耳廓可用於收集聲音
在動物中,耳廓的功能是收集聲音,並對入射聲音進行頻譜變換,從而實現垂直定位過程。[2]它通過充當漏斗來收集聲音,放大聲音並將聲音引導到耳道。在從耳廓反射時,聲音也經過濾波過程,以及頻率相關的幅度調製,其向聲音添加方向信息(參見聲音定位,垂直聲音定位,頭部相關傳遞函數,耳廓陷波)。在不同的物種中,耳廓還可以發出情緒並輻射熱量。
臨床意義
有各種可見的耳朵異常:
創傷[4]
感染[5]
疣,痣,胎記[5]
疤痕,包括瘢痕疙瘩[5]
囊腫[6]
皮膚標籤[6]
晒傷,凍傷[5]
壓瘡,通常來自不合適的助聽器[5]
無耳,沒有羽膜[6]
小耳畸形,不發達的耳廓[6]
隱耳(畸形),頭皮皮下覆蓋的耳廓[4]
斯塔爾畸形,由於額外的軟骨摺疊而尖銳的耳廓[4]
杯狀或收縮的耳畸形,帶帽的上耳輪[4]
耳前坑[7]
耳前標籤[7]
達爾文的結節,前螺旋上的突起[5]
多毛症,包括毛茛屬多毛症,毛茸茸的耳廓[5]
花椰菜耳朵,創傷後軟骨畸形[5]
痛風,與痛風相關的羽狀結節[5]
軟骨結核炎nodularis chronica helicis(Winkler"s nodule),由太陽損傷引發的結節[5]
光化性角化病和皮膚角,由太陽損傷引起的癌前病變[5]
良性和惡性腫瘤,包括腫瘤,角化棘皮瘤,癌[5]
其他圖片
左側人耳廓
外耳。右耳廓。側視圖。
外耳。右耳廓。側視圖。
外耳。右耳廓。側視圖。
參考:
Moore, K. L.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al Embryology, ninth edition. Saunders. p. 445. ISBN 1437720021.
Middlebrooks, John C.; Green, David M. (1991). "Sound Localization by Human Listener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2: 135–59. doi:10.1146/annurev.ps.42.020191.001031. PMID 2018391.
Ear Deformities. Division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School of Medicine.
Hawke, M. (2003) Chapter 1: Diseases of the Pinna. Ear Disease: A Clinical Guide. Hamilton, Ontario. Decker DTC.
Pinna abnormalities and low-set ears. MedlinePlus.
Neonatal Dermatology: Ear Anomalies. Archived November 9, 2013,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uckland District Health Board.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