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書法的人文本質

中國書法的人文本質

中國傳統書法的人文本質這個話題,在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前原本是一個可談可不談的話題。撥亂反正後三十餘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復興,舉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群眾書法運動形成了滾滾洪流,針對漂浮在浪尖上的朽葉和泡沫,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憂慮、反思和批評。

一、令人擔憂的現狀

2008年5月由中央文史館主辦,上海文史館承辦的「中華傳統詩詞研討會」在上海賓館舉行,來自北京文史館的一位老先生以某市書協的一位副主席將唐人韓君平「寒食」詩中的「日暮漢宮傳蠟燭」[1]句,寫成「日暮漢宮吹蠟燭」為例,對當今書法界一些人疏於學養儲備,忙於由習字到寫字;由獲獎成名到取得書壇的一官半職,在實現他的理想後,以書法大家雄踞一方,名利雙收的「終南捷徑」[2],進行了一個較長時間、耐人深思的發言。於此,使我想起了自20世紀的九十年代中葉以來,書畫作品的市場悄然興起,很多的書法愛好者把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各項展覽,看成是躋身於中國書法名家行列的唯一通道,於是乎每到全國大展截稿前夕,好多地方就有人邀請權威,大辦展前集訓,甚至公開喊出「備戰」、「衝刺」的口號。此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聰明一點的向權威一邊請教,一邊感情靠攏;老實一點的在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拚命設計和複製同一內容的作品;似乎前些年還出現過為上展覽而心力憔悴,殉身於寫字檯前的「英雄」。基於此狀,中國書法大展中出現了:鮮有原創的美文好詩、妙詞佳句;重複同一內容的抄謄;書寫風格大有同范所鑄之嫌;繁簡字體混用、隨意杜撰文字、語句不通、錯別字等低級遺憾的作品,亦屬必然。面對這樣的「光前裕後」,責任在誰?無疑是有權有威的評委。評委的資質姑且不論,但是一想到數量有限的他們,要面對幾萬甚至幾十萬件等待評審的作品,如果對每件認真考評,需要花費多長時間?的確是一件令人頭昏腦脹的事情。特別是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葉,中華大陸開始推廣簡體漢字,目前年屆天命、花甲之人自入學到工作,一直使用的文字是標準簡化體,甚至將屆古稀之人早在初小時期亦復如此。當冷清了幾十年的書法活動突然時興起來,日益高漲的熱潮將這三代人中的善書者,自然地推向了風口浪尖,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以弄潮兒的身份,閃亮登場,風光無限。然而其中個別昏昏然者忽略了嚴謹學風,導致其書法作品出現了那些不該出現的不明白文辭內容而盲目抄寫所出現的以訛傳訛;不懂裝懂的使用繁體字而造成用字不當等失誤,但不能不承認這其中也有文字改革後有些人盲目復古的原因。再加之評審過程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和感情因素,雖然書法展覽中的個別作品文化內涵不足,不過猛一看,那「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3]的藝術氣息,著實讓久旱逢甘霖的觀賞者也在展廳盲目地高興了一陣子,當大家靜下來認真一品讀,發現了那些帶著瑕疵的作品,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好像面前一盤佳肴上落著幾個蒼蠅似的一樣!

二、正本清源的思考

書法畢竟在傳統文化中屬於文事門類,是文事就得講學術,在學術面前,只有嚴謹,沒有隨意,一切強辯和自我原諒,都不是正道的理由。但是話說回來,不管當今書法界是否需要或者正在調整展覽的評選機制,僅就全國書法作品展覽中展出的作品而言,其筆墨技能的高度還是在不斷地提升,中國書法家協會和各省市地方書法家協會功不可沒。

世間萬事的發展,各有利弊。中國書法其所有空前的文化魅力,皆緣於空前的群眾基礎。當今空前的中國書法群眾運動,無疑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文藝復興的現象。中國書法這一門學術性很強,高投入、見效慢的藝術既然形成了群眾運動,必然會衍化出眾多的藝術傾向:有的人主張追尋正統高層文人狀態、借筆以散懷抱,拋開功利、不計工拙、直抒胸臆、自娛自樂;有的人主張把她當作一門專業藝術來研究、弘揚和廣大;有的人把她理解成以好認易識、追求甜美的抄謄藝術;有的人主張把她先作為文化,後變成交遊的媒介;有的人主張把她徹底和抽象藝術結合起來,甚至設想乾脆脫離漢字;有的人主張把她通過製作、炒作,直接進入產業化;有的人則把她當成裝點自己文化形象而附庸風雅的工具等等。

三、不可忽視的人文本質

對於中國書法,不管您怎樣理解和主張(非傳統的勿須贅言),只要想讓她繼續健康而又長壽地生息,那就得認真地反思她的人文本質與文化屬性、生存繁衍與修養環境。稍有一點中國書法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書法是毛,文字是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4]再深究一點,文字是皮,語言自然是血肉;語言既是血肉,思想本是骨骼;思想既是骨骼,文脈即為靈魂。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個軀體沒有靈魂,那是什麼?一個骨骼、血肉和皮俱失,僅剩之毛若漫天飄舞、那又是什麼?這不是聳人聽聞,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完全是依賴博大精深而又堅實的傳統文化作支撐,進入書法史冊之中的每一位書法家和書法作品,無一不是備受歷代人們敬仰且身懷筆墨絕技的大文豪暨沒有任何功利性、且具有很強藝術震撼力的妙造天然之跡。

中國前賢們的人生基本上恪守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5]的修齊治平;情懷遵循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6];處世講求的是:種樹如種德,作文先做人;歷史使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7];社會責任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6]。正是歷代前賢以這種高尚的人生價值取向,塑造起一個個流芳千古、高山仰止的光輝形象,鐫鑄成了一座座義參天地,道冠古今的時代豐碑。為我輩樹立起永不磨滅的人格榜樣。忠於國家、熱愛人民,為堅持正義而文死諫、武死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視死如歸的傳統氣節和操行榮辱觀,集中起來就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個大字,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也是中國書法深層面的根本文脈。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不斷地提升、完善國民道德素養暨人口素質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全民的文化教育,一代又一代前賢們以非凡的智慧為中華文明寶庫填充了多領域、極廣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譜寫出了中華五千年的輝煌篇章,中國書法在技術層面反饋出了前賢們藏在肺腑的心聲。那發黃而又殘損了的絹帛素楮文書、漫漶斑駁銹跡下的金石銘刻和深瘞地下重見天日的竹木簡牘墨跡,無不折射出前賢們思想的光芒。在浩如煙海的書法寶庫中,試以文壇書界中眾所熟諳的三件行書神品為例:其一,儘管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手稿」除了有過激烈的真偽之辯外,而人們所見到最佳者的仍然是唐人馮承素摹本,序文在記述遊樂盛況的同時,也流露著感慨的氣氛,對時下那些士大夫崇尚清談、喜好剽竊老莊唾餘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以「虛誕」「妄作」給予了尖銳的批評,讓歷代讀者對他這篇敢於「不合時宜」、犀利洒脫的文風而敬仰有加,梓於《古文觀止》而千秋流芳。於此同時,當人們再品讀其書法,那以遒媚勁健的書風,「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 [8]的氣象,給人以靈魂深處的啟迪;其以「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9]的文脈心境,自然讓人有一個永恆的遐思。其二,每當大家看到顔魯公「祭侄季明文稿」時,那忠義之感溢於字裡行間;悲憤之情盡皆躍然紙上,目之所及猶聞阿炳琴中之「二泉印月」,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其坦白真率、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書寫狀態,將自己內心的憂傷以筆墨抒發出來,已成為後來者書法創作的典範。其三,蘇子瞻的確在當今文化人心目中是最具份量的歷史人物。「黃州寒食詩帖」是他四十六歲因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期間所寫的作品,代表了其行草書的最高成就,至今仍被書家奉為圭臬。詩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足見其凄苦心情。但表現在書法上則是奔放不羈、堅利勁健、洋洋洒洒、一氣呵成,又潛在地表達了他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超然境界。綜上所述,此三件書法神品,完全都是脫離了塵俗、名利和寵辱,集文化、思想、學養、書藝為一體的原創性作品。這才是中國書法的人文本質之所在。

在當今,群眾書法活動高潮迭起,參與的人數絕對空前,以書法名家自居者不計其數。然而當一翻開中國書法史,以此為鑒,大凡能名入書史者,盡皆是具有崇高人格魅力、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傳統文人道德榮辱觀的社會賢達;是具有高深文化素養、在某文化領域很有建樹或參與過某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主要人物;具有精湛筆墨技巧,其書法作品曾得到過眾多名公巨卿、俊彥碩儒褒揚者,這三條在古代書法名家的傳記中無一不完備。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路,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台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怕黑與責任 的精彩文章:

於鍾華:古典書法學習筆記三十則
提升書法創作水平,必須解決這4個核心筆法!

TAG:怕黑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