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是怎麼坐的?三巨頭在中間,其餘人分兩邊?其實還有一種
《淺說水滸》第408期(文/焦目)
對於98版和11版的水滸電視劇,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兩版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一些地方卻幾乎一模一樣。比如結局中,擒方臘的都是武松,而且還是斷了臂的武松。這並不符合原著,但也不是他們原創,一些民間故事、平話中就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
另外,在兩版水滸中,還有一點也一樣,那就是好漢們座位的分布。
兩版水滸中,108將的座位都是這樣的:宋江、吳用和盧俊義坐在最上面,其中宋江居中;其餘好漢分成兩部分,都坐在大堂左右兩邊,當然,每一邊都不止一排人,有兩行或者更多。這樣的布局很對稱,看起來也顯得美觀,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是,在水滸原著中,好漢們的座位,真的是這樣嗎?只能說,這樣的座位,只是其中的一種。
宋江刺配江州,差點被黃文炳害死,後來眾人劫法場救了宋江,宋江這才決定在梁山落草。上了梁山後,因為有29名新頭領加入梁山,所以排座位成了問題。書上是怎麼說的呢?如下。
再三推晁蓋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吳學究坐了第三位,公孫勝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水滸傳》
宋江等29人上了梁山,初來乍到,他們的座位總不能直接就在人家老員工之上,即便穿插在裡面也不好。所以,作為新來者中的領頭人,宋江讓新來的人去右邊客位坐。一來,這樣不會打亂之前的排位;二來,宋江這也是謙虛,自己帶的人坐客位,不佔主位,表示其不喧賓奪主;三來,這種排法也方便以後提拔新人和後來者,總不能誰先來就誰排在前面,要看能力等方面。
可惜宋江這一善意的做法,被後世一些人解讀為架空晁蓋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是晁蓋、宋江、吳用和盧俊義坐在最上面,其餘人分坐在兩邊。後來晁蓋戰死,盧俊義上山,於是變成了宋江、盧俊義和吳用坐最上面,公孫勝等人分坐在兩邊。
不過,除了這種坐法,梁山好漢們的座位,還有一種。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晁蓋做了梁山大寨主。他第一次讓小嘍啰下山劫掠後,就與眾頭領分贓。當時,好漢們的座位不是分中間兩邊的。
晁蓋等眾頭領都上山寨聚義廳上,簸箕掌,栲栳圈,坐定;叫小嘍羅扛抬過許多財物,在廳上一包包打開。——《水滸傳》
後來宋江三敗高太尉時,眾頭領攻打高俅也是「簸箕掌,栲栳圈」一樣,包圍過去。
這裡面說得很清楚,眾人是按著「簸箕掌」「栲栳圈」的形狀坐的。這個「簸箕掌」「栲栳圈」是什麼樣呢?其實二者一樣,都是圓形。
所謂簸箕掌,就是像簸箕和手掌一樣;所謂栲栳圈,就是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斗,也叫笆斗,我們看一些蒸籠就是這樣。顯然,二者所指,都是圓圈。這說明,好漢們並不一定都是分左右的,有時候是大家圍成一圈坐的。
圍成一圈坐,有一個含義,那就是眾人平等,即便排名有高低,但是座位不分高低。因為梁山大家年紀都差不多,所以都以兄弟相稱。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座位方式更能表現梁山好漢「八方共域,異姓一家」。
※祝家莊多次被梁山攻打,為什麼州府沒有派兵相助?
※明明實力懸殊,為何曾頭市敢與梁山對抗?作者早已暗示答案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