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除掉牛輔,本是一個妙招,為何此後卻功虧一簣
今天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回,發生在董卓殘部與呂布交鋒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牛輔、李肅和呂布。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王允聯合呂布除掉董卓後,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逃往陝西,同時上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不過,司徒王允卻態度堅決,不肯赦免李傕、郭汜等人。正當李傕等人惶惶不可終日之際,謀士賈詡提出建議,以為董卓報仇為由聯合其他董卓舊部,向長安發動進攻。這一建議得到李傕等人的採納後,其部眾人數急劇增加,兵力達到十餘萬眾。李傕隨即兵分四路,向長安發動進攻,其先鋒正是董卓的女婿牛輔。
得知李傕、郭汜等人進犯,呂布主動請纓,領兵迎戰。但在首戰中,呂布部將李肅大敗而回。呂布非常憤怒,將李肅斬首示眾,自己親自率部迎敵。牛輔不是呂布的對手,大敗而回。當天夜裡,牛輔帶著心腹胡赤兒及三、四名隨從渡河逃跑。誰知胡赤兒將牛輔殺死,並向呂布投降。呂布得知胡赤兒是見財起意殺死牛輔,勃然大怒,又將胡赤兒誅殺。
此後,呂布率眾迎戰李傕。呂布一馬當先,將李傕擊敗。不過,李傕認為呂布有勇無謀,遂與郭汜、張濟、樊稠等人密謀,以一部兵力牽制呂布,主力分兩路偷襲長安。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董卓殘部與呂布之間的較量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不過,事情的起因及經過卻與歷史記載有著一定的差距。按照小說的描述,牛輔被殺是在賈詡慫恿李傕等人起兵之後。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此事卻是在賈詡提出建議之前。據《三國志·董卓傳》載,董卓被殺後,呂布命李肅帶著朝廷的詔書去誅殺牛輔。牛輔負隅頑抗,反將李肅擊敗。呂布大怒,將李肅處死。
不過,此後牛輔軍中突然出現嘩變,令牛輔驚慌失措。牛輔竟然扔下部眾,與胡赤兒等五六人逃跑。結果胡赤兒見財起意,將牛輔殺死,並將其頭顱送往長安邀功。此後此有了王允不赦免李傕及賈詡建議進攻長安之事。
回顧李傕、郭汜等人重新控制漢末朝廷這一段歷史,很多人將責任推到了謀士賈詡的身上,認為正是由於賈詡的建議才導致了漢末局勢的混亂。不過,這種觀點並不全面。要論及責任,真正應該承擔責任的人並非是賈詡,而是誅殺董卓的大功臣王允。正是因為他的決策失誤,才導致了漢末王朝的萬劫不復。
據史料記載,王允誅殺董卓時,僅僅解決了長安城中的董卓部下,而大部分的董卓舊部仍在。在這種情況下,王允命呂布誅殺牛輔是一招好棋,震懾了董卓舊部,因此才出現了李傕、郭汜等人上表乞求赦免的情況出現。此時,王允應該採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對董卓舊部進行拉攏,將其收為己用;二是先答應李傕等人的要求,然後再進行分化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將其剷除。
不過,此後王允卻出現了重大失策。據《後漢書·王允傳》載,王允的表態是這樣:「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這無疑就將李傕等人逼上了絕路。這時候賈詡及時出現,向李傕、郭汜等人提出了聚眾攻打長安的建議,李傕、郭汜立刻意識到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自己的命運。
在李傕、郭汜起兵進犯長安時,王允還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將董卓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放走,進一步壯大了李傕、郭汜的力量。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載:「胡文才、楊整修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東解釋之,不假藉以溫顏……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胡文才」,便是討董之戰期間董卓大軍的前線統帥胡軫,是董卓集團的核心人物。面對李傕、郭汜的進犯,王允竟然將胡軫派去調解,無疑是縱虎歸山。而胡軫回到西北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招兵買馬,壯大叛軍力量。面對彪悍的西北叛軍,以王允為首的并州勢力功虧一簣,無力回天,這才導致了長安的淪陷及王允的被殺。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
※趙雲葬在何處,明代已被發現,如今卻面目全非
※此人在江東小有名氣,卻被魯肅所輕視,五條計策令魯肅折服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