噁心要善忘,善法要牢記
丙二(道之本體)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教誡實行彼等之義。
丁二(廣說)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戊三(安忍)分四:一、教誡斷除嗔恨之因;二、斷除懷恨之果;三、旁述心之特點;四、斷除嗔恨之緣——粗語。
己三、旁述心之特點:
當知心如於水面,土石之上繪圖畫,
其中具惑如初者,諸求勝法如末者。
眾生的心千差萬別,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面相而言,有些人胖,有些人瘦,有些人的頭大,有些人的頭小,同樣,我們的心也是各種各樣。曾經有一個茶館,茶葉、茶杯都是同等的價錢,但為了觀察眾人的心態,他們把茶杯做成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結果來了5個人,每個人選擇的杯子都不一樣,有人喜歡黃色的,有人喜歡白色的,由此可見,外境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好壞,完全是不同的分別心在作怪。不僅眾生的愛好不同,佛經中說,眾生的貪心也不相同,有些喜歡老年人,有些喜歡年輕人,有些喜歡中年人。
既然每個眾生的心態不同,他們的記憶也有差異,此處以三個比喻進行說明:第一、不穩固,如同水面上的圖畫,剛畫完就消失了,隨著波紋此起彼伏,什麼也不會留下來;第二、比較穩固,就像土上寫的文字,除非遇到颳風下雨,否則不會輕易消失;第三、極穩固,猶如石頭上刻的花紋,縱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上面字跡依然不變。(以前我們去印度時,在佛陀的降生地,看到阿育王立的石碑,說是佛陀於此降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碑文仍然清晰可辨。)我們的心也分為這三種。有些人記什麼都非常牢固,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而有些人聽完就忘光了,今天聽《親友書》時覺得很好,但下完課之後,全部都沒有了,就像水中的花紋一樣。
我們對煩惱方面,不管是貪心、嗔心、痴心,最好能像第一種——水中的花紋,剛才氣得不得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又非常開心,不會想報仇。世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心態不合理。原來有個人跟我講:「此仇非報不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樣冤冤相報,只會增加自己的罪業,不管是什麼冤讎,應該像水中的花紋,當下一筆勾銷,這是最好的。
至於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證、論典、上師教言,則應像第三種——石頭上的花紋那樣穩固不變,過多少年也記憶猶新。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當時有70多歲了,但他老人家口中的教證滔滔不絕,一直不斷地引用:「《入行論》中說什麼,上師又說過什麼……」很多不信佛教的人聽了,都特別驚訝:「老年人記性還這麼好啊!」所以,我們修持正法的人,善心善行應該像石頭上的文字,永遠都不要忘。龍猛菩薩還說過:「智者不會輕易承諾,一旦承諾下來,猶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縱遇命難也不改變。」
因此,我們行持善法時間要長久,不能今天學習這部論典,明天就忘光了,連一個教證也想不起來,而惡業方面,10年前別人說一句你不愛聽的話,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貪嗔煩惱銘刻於心,善法方面卻忘性極大,這是不合理的。應該要反過來,對佛教的教證理證,多少年也不會忘,滿腦子都裝著善法,惡業卻蕩然無存。上師如意寶的一生就是這樣:他小時候學習的佛法,不管教證還是公案,老年時仍倒背如流;別人對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瑣事,他心裡點滴不存,貪嗔痴、嫉妒、傲慢等對解脫和今生來世無有實義的煩惱,就像水中花紋一樣全部消失。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雖然不同,但長期串習特別重要。本來你對善法記得不好,對惡法記得很牢,然通過善知識的引導,可以慢慢改變。若對論典記得很清楚,對惡法好像沒什麼興趣,那你的相續就完全轉變了。很多道友剛來學院時,嗔恨心也很重,看似根深蒂固,但後來通過自己的精進努力,現在善法不容易退失,惡法很容易斷掉。
大家也要經常觀察,看自己的心屬於哪一種?善惡方面是像水中花紋,還是土上寫字,或是石上刻字?別人如果問你,你不一定願意說,可是自己問自己,應該知道答案。等晚上睡覺時,不妨想一想:「我是哪種人啊?從明天開始,我應該把所有的仇恨忘掉,所有的善法記得清清楚楚。再過20年,《親友書》的內容還朗朗上口,《入行論》的頌詞也滾瓜爛熟。」若能這樣想,那說明你學習有進步。
好!沒有時間了,本來我還想講很多。
撰著/龍猛菩薩
傳講/索達吉堪布
摘自/《親友書》講記
※學習佛法時,恭敬心和智慧非常重要
※恭敬父母的人,不離護法天尊的加持!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