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上海書展首日:書與愛書人的12個小時,定格一年一度的相遇
早9點到晚9點,一連7天12小時的上海書展就像延綿的文化磁場,吸引愛書人集聚,分享彼此的故事。今年書展有哪些新鮮事?開幕首日,這些時刻,這些場景,定格了書與人,人與人的相遇。
8時
「網上購書很方便,為什麼要來書展?」
距離2019上海書展揭幕還有一個小時,延安路上展覽中心門口已排起蜿蜒長隊。
78歲的方老伯從浦東趕來,祖籍山東的他已連續參加多年書展。「我喜歡軍史、文史,特別是地理方面的書,平時書店裡比較少。」
隊伍中,南模中學初二學生陳奕礽攤開手掌比出數字「5」。「希望能買到5本書」,這是她為自己定下的書展目標,「書展上可以慢慢翻、慢慢看,直到選到自己喜歡的書。」
剛結束中考的陸雲蔚早早在網上為自己和同學預訂了書展門票,5個大男生組團來書展。「想參加哪些活動?」他熟練滑開手機屏,在「上海書展雲會場」活動表上下移動,停在一場名為《流言研究》的新書籤售會上,「想聽聽這類看起來有些奇特的話題。」
林紓亭剛參加完高考,也在網上預訂了門票。「去年開始有了雲會場,方便多了。」小林說,書展7天,她打算全勤,「每天都約了不同的朋友,第一天先來熟悉地形,之後可以帶朋友慢慢逛。」「為什麼不約商場、電影院?」「商場天天開,書展一年只有7天。」9月將去異地上大學的她說,以後每年暑假,書展一定還是與老同學、新朋友必約的地方。
小學兩年級的陳欣怡跟著外婆來書展。「去年第一次,以後年年來。」外婆點頭,「書對人的成長最重要。」欣怡說,周末只要有時間,爸爸會帶她到各家書店,「書展比書店大多了,一個又一個館,逛也逛不完,好看的書太多了。」
敬業中學高三畢業生馮天元說,今年書展主題「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最吸引他,「我是新高考生,今年20歲,希望通過閱讀了解自己未曾經歷的共和國歲月」。
9時
「辦講座比做簽售更有意義。」
9時剛過,友誼會堂門口已排起長隊,他們是「七天七堂課」系列國學講座的讀者粉絲。「七天七堂課」在上海書展主會場開展第二年,積累了良好的口碑。讀者們一邊排隊,一邊交流對今年請來的莫礪鋒、周裕鍇、陳尚君等七位古典文學領域頂尖學者的仰慕和興趣。
9時30分,講座準時開始。「相信大家不是沖著我來,而是沖著杜甫來,在座各位都是熱愛杜甫的讀者。」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笑著開場。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將自己與詩聖杜甫六次結緣的故事向讀者娓娓道來。講台另一邊,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專家向坐在第一排的聾人觀眾分享講座內容。
2008年,莫礪鋒因在《百家講壇》講唐詩進入大眾視線,當時講稿出版印量達到十萬冊,看著雪片般飛來的讀者來信,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有那麼多人愛唐詩。近年來,他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學術普及上,「傳統文化的生命在於讓所有中國人真正熱愛,帶領大家閱讀經典詩文,比做學術論文更有意義。」
莫礪鋒來過書展做簽售,做講座還是頭一遭,這在他看來更有意義。「書展不只是為了賣書,也給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渠道和機會。在大學教書,來聽的更多是本科生,人群相對固定。書展讀者群擴展到各個階層,甚至還包括聾人群體。我希望以後來上海書展舉辦更多講座和互動,了解讀者想聽什麼,關心什麼問題。」
11時
「走!淘舊書,看未來的書。」
這幾年,書展主會場出現了越來越多不以出版社為主體的主題館,成為讀者尋找某一門類圖書的好幫手。逛書展的讀者大多衝著新書來,「國學館」里,最吸引人的恰恰是老書、舊書。
館內最醒目的位置留給總計102種、價值200餘萬元的《中華善本百部經典再造》叢書,按經、史、子、集分類,包括經部10種、史部10種、子部40種、集部42種,版本選自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上海圖書館、遼寧圖書館等館藏珍善本,全部為國家特級、一級文物。
最容易淘到寶的是「老版本」專區,百餘種2000年之前出版的稀缺古籍、文史類圖書都以當年老定價面世。「國學講堂」里,每天中午11時,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西書局、上海書店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廣陵書社、浙江古籍出版社、黃山書社等7家長三角地區古籍類出版社的社長、總編還會現場坐堂。書山有徑,上海圖書公司副總經理石洪穎說,國學館種種設計都是為了幫助讀者從我國有存目記載的20多萬種文獻典籍中找到最有價值、最有代表性、最富於啟發性的經典。
可以穿越古代,也可飛躍未來。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體的陳伯吹童書屋今年主打「未來閱讀」概念。現場打造的「未來閱讀體驗艙」吸引大小讀者排隊,艙內採用MR(混合現實)技術,戴上互動設備,2018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圖書《馴鹿六季》中描寫的場景——中國北方的原始針葉林便會映入眼帘,讓人彷彿置身其中,透過書中主人公的視角體驗故事情節,聆聽原作優美的文字描寫,實現聽覺與視覺、虛擬與現實的互聯互通的浸入式閱讀體驗。
除了科技感十足的互動體驗,童書屋裡還能看到、買到47部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歷年獲獎圖書,這也是不少尚未引進的原版繪本「獨家渠道」。「我們希望將童書屋的概念『複製』到實體書店裡」,寶山區文旅局副局長趙劍瑾說,無論是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還是書展上的童書屋,都是希望推廣優質作品、優質閱讀,「只有讓更多讀者接觸到,『獎』才有更大的效應。」
14時30分
「在書展的『客廳』喝杯咖啡。」
伴隨著熒屏上熟悉的聲音,上海人民出版社展台角落區域,讀者越聚越多。書展7天,14時到15時,SMG新聞主播們輪流帶著側耳團隊新書《冬天的樹和春天的樹》與讀者相會。「這是讀者見面會?」人民社文創團隊負責人柴暢搖搖頭,「就是在書展的『客廳』坐坐,大家一起喝杯咖啡的感覺。」
這個「客廳」很特別,別看面積不大,集合了三方力量。一面牆是亞朵「竹居」24小時閱讀空間,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內的很多出版機構是「竹居」的選書者。另一側牆上,懸掛著一個個白色鐵皮信箱,上頭題寫著「醉上海主題郵局」,選一張「竹居」定製明信片寫上地址、寄語,投入信箱,過幾日就能收到這封來自書展的問候。「醉上海主題郵局」是一個預告,書展結束後,豫園九曲橋上的老郵局就將改造為一家主題文創店運營。在這裡,市民遊客可以與「最有上海特色」的圖書、文創品邂逅——旅遊、出版、文創,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作家書店第一次嘗試特裝展台,上海作協愛神花園最具標誌性的愛神雕像縮小版搬到了現場,另一邊是巨鹿路677號的門牌和沿街吧台。北外灘建投書局以「潮」為主題,每一天的「領航員」都是曾與北外灘發生關聯的人物:愛因斯坦、蕭伯納、泰戈爾、魯迅、錢學森、葉澄衷、「丁丁」和中國張。第一天「登台」的是錢學森,展台上有推薦書目,也有歷史照片,彷彿一個小型展覽的現場。「當下的書店要做的不僅是零售,到書展設台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賣書,而是展現多種多樣的閱讀體驗和基於內容的全套服務方案。」建投書局品牌經理陳佳佳解釋。
與建投書局一牆之隔的上海三聯書店「光明·稻田裡的書店」展台,稻米粒的形態成為書架裝置,書店還設置了大米扭蛋機和「米」字打卡點:將米字拆解,置身其中的讀者就成了中間一豎。「稻田裡的書店」同樣是一個預告,這家新型實體書店未來將落戶崇明島。此前,三聯書店在朱家角、佘山推出過「旅行者的書房」「山腳下的書店」等主題書店,「當時『山腳下的書店』還未開業,在書展的亮相引來眾多讀者諮詢。」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說,眼下閱讀仍是弱需求,能持續閱讀的人群不多,「如果上海的書店能像便利店一樣隨處可見,閱讀的供需關係就可能達到平衡。三聯與光明合作希望開設更多閱讀空間,讓想閱讀的人讀到有價值的書籍。書店與景區、文創小鎮的互動,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20時
「我是作者,更是讀者。」
傅傑是去年國學「七天七堂課」的首位嘉賓,今年書展首日又「趕」了兩回場。上午,他是上海圖書館「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講座的第一位主講人——這個創辦9年的書展品牌活動今年活動場次擴展到了20場,比初創時翻了個倍——下午趕回書展主會場友誼會堂。傅傑的演講主題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的寶庫《近代學術集林》」,復旦大學出版社在書展前趕出的這套新書為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專刊,彙集影印近代多位學者著作的稿本、鈔本、舊刊本、油印本等,不少材料為首次公開。傅傑說,這為探明歷史真相、促進學術研究打開了一個寶庫。
剛走下新書發布的舞台,浦東模範實驗中學語文老師閆玏又拉著兒子走進了書海。「年年都是書展讀者,也會推薦學生們來書展體驗文化氛圍,和他們交流在書展上發現的好書,今年終於也當了一迴向讀者介紹新書的作者。」閆玏和三位來自教學一線的同行編寫了傳統文化讀本《立德樹人 貽爾詩文》,「我們在教學一線,了解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點在哪兒,他們的認知程度到哪兒,也比較清楚教材中可能有所缺失的部分。傳統文化題材新書很多,這可能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來編寫的優勢。」她笑說,自己也喜歡傅傑、陳引馳等復旦大學中文系一流教授的解讀,到書展不變的身份還是讀者——去看看「大家」們的書是怎麼寫的。
※「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一周歲,收穫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
※葡萄成為滬郊「搖錢樹」!種植面積5萬多畝,畝均產值在上海四大果樹中位居第一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