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秋課徒畫稿》冊頁
《趙春秋課徒畫稿》冊頁
鹿角式樹法,其枯乾嫩枝形如鹿角,後人因而命名。先以筆線畫出主幹,再加小枝,要有攢聚疎敞,墨色多為前深後淡,枝幹分出前、後、左、右。用筆宜曲折之中見堅硬蒼勁之勢,自具重疊深遠之趣,寫秋林可不雜他干,夏樹加濃墨點作葉;初春可以嫩綠小點,霜林則以硃砂與赭石雜點紅葉。
蟹爪樹法,枝幹向下垂仲形似蟹爪,後人因而命名。用筆鋒芒畢露,如書法「懸針」之奇。多以濃墨出之,枝幹參差,有曲有伸。
點葉法,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樹葉生長結構和形態,加以概括出來的表現程式。其點法種類都是以各自、形狀而命名。《芥子園畫傳·樹譜》計列出二十九種。即個字點、介字點、菊花點、胡椒點、梅花點、垂藤點、小混點、鼠足點、松葉點、水藻點、大混點、尖頭點、楊葉點、藻絲點、梧桐點、椿葉點、攢三點、垂頭點、平頭點、攢三聚五點、仰頭點、聚散椿葉點、刺松點、個字間雙勾點、破筆點、杉葉點、仰葉點、垂葉點、垂藤點、此二十九種點葉法,各有樹葉名目,皆從自然真實而得,多用于山水、花鳥畫及人物畫的補景等。點法雖不同,然隨筆所至,於無意中相似者示復不少,當明此理,不均死守成法。
垂柳樹的畫法,先畫樹榦後畫樹枝,樹枝要飄逸,不可呆板,注意風向!
松 樹 , 人 們 常 稱 它 為 「 長 青 樹 」 , 因 它 骨 堅 神 高 , 歷 經 千 年 而 不 衰 ;又 稱 它 為 「 蒼 松 」 , 因 為 它 具 有 挺 拔 蒼 郁 、 奇 姿 超 然 、 枝 橫 勁 而 彈 進 的 風 貌 和 非 凡 的 審 美 價 值 。它 被 人 們 謳 歌 與 描 繪 , 成 為 國 畫 中 的 重 要 題 材 之 一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要 屬 泰 山 松 與 黃 山 松 了 , 它 們 或 卓 然 挺 立 , 或 俯 身 探 臨 , 千 姿 百 態 , 馳 名 中 外 , 為 人 們 所 景 仰 。專 攻 畫 松 始 於 唐 代 。崇 尚 龍 狀 古 松 , 一 直 是 人 們 對 松 樹 審 美 的 一 種 傳 統 觀 念 。歷 代 畫 松 名 家 有:唐 代 的 王 維 、 王 宰 , 五 代 的 荊 浩 , 宋 代 的 李 成 、 米 芾 、 郭 熙 , 元 代 的 李 衎 、 曹 知 白 , 明 代 的 沈 周 、 藍瑛 、 徐 渭 、 戴 進 , 清代的王翚、趙之謙 等 。
石是山的局部;畫石是畫山的第一步,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出山的 凹禿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畫石需如同畫樹一樣穿插有致、大小相間,高低參差。
披麻皴,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鑒》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牛毛皴,從「披麻皴」「解索皴」變化而來一種皴法,這種皴法細若盤絲厚若牛毛而得名。
斧劈皴,用筆如斧劈木片,一邊厚一邊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後人因其形似故名。《繪事發微·皴法》:「李思訓用點攢,簇而成鈹,下筆首重尾輕,形似丁頭,為小斧劈皴也……夏圭、馬遠一變其法,用側筆皴,以至用卧筆帶水搜,謂之水斧斫。」小斧劈用筆宜有波折頓挫,轉折處無圭角,能圓渾。大斧劈用筆蒼勁而方直下,須如截釘,方中帶圓,形勢雄壯、磅礴,墨氣渾厚。善小斧劈者後有李唐、劉松年、吳鎮等。工藝繪畫中亦用此法。
馬牙皴,如拔馬之牙,筋腳俱露也。馬牙之皴,側筆重按,橫踢而成,落筆按駐,禿平處像牙頭;行筆踢破,崩斷處如牙腳。輪廓與皴交搭渾化,隨廓隨皴,方得其妙。若先廓後皴,必成死板矣。此法北宋馬遠、元代黃子久多作之。
勾雲勾水之畫法,綜合運用
下載《快手》,關注【趙春秋149】和趙春秋老師一起玩著畫……
—END—
所屬文章源自網路,精編整理公益分享
(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邀您共閱《冰雪藝術》月刊
※和春秋老師一起畫:《荷塘泛舟》
※這組風景油畫,看完舒服極了!
TAG:冰雪藝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