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用人智慧:群策群力,廣開言路,選擇最優方案

曹操用人智慧:群策群力,廣開言路,選擇最優方案

曹操劇照

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七中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於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人相持,以成鼎足之勢。」三國時的地盤之爭,實際上是一場人才之爭,人才的貯備決定了各個諸侯事業的興衰榮辱。曹操發跡較晚,在初始階段聲望和實力遠不如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但最後的贏家卻是曹操。在那個年代一次次的征戰中,曹操經常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最終力挫群雄,統一北方。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曹操超人的用人智慧。

一、求賢若渴,唯才是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士族成風,官承世襲。在相互爭奪政權的過程中,曹操為羅致人才,先後三次發布求賢令。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令曰: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其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陣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

在當時,僅憑三次求賢榜文顯然不能解決網羅人才問題,但這三道求賢令卻道出了讓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而且,每次只要有高人和賢人投靠曹操,曹操總情不自禁、喜形於色。如初平二年,荀彧棄紹投操,曹操非常高興;又如建安五年,許攸棄紹投操,曹操「聞攸來,跌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已」。

荀彧(劇照)

二、用人不拘一格,親仇不避

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還貴在對曾經背叛過他的人能夠寬容大度、不計前嫌,親仇不避。魏種與張綉就是典型的例子。魏種,東漢末年人物。曹操認為魏種很有才,刻意加以培養。興平元年,兗州發生叛亂,留守後方的陳留太守張邈聯合呂布,乘機叛亂,佔領了兗州。曹操得到消息後,自信滿滿地說:「兗州發生叛亂,魏種一定不會背叛我。「然而,當聽到魏種叛逃的消息後,曹操大怒,說:「魏種,你只要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否則我就一定不會放過你!」五年後,曹軍攻克射犬時,生擒魏種。當軍士們將五花大綁的魏種帶到曹操面前,曹操居然親手把綁在魏種身上的繩索解開,說「唯其才也!」並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負責黃河以北的政務。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綉。建安二年,張綉本來投靠了曹操,但因不滿曹操的言行,對曹操發起突然襲擊。之後,張綉投奔劉表,一度把曹軍打得大敗。曹操本人也為流矢所中,其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戰死。這可以說是血海深仇,任誰也咽不下這口氣。然而,官渡之戰前夕,張綉聽從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曹操居然像沒事人一樣,不計前嫌,不僅允降,給張綉加官進爵,封為列侯。後來,曹操還與張綉結為兒女親家。

賈詡(劇照)

曹操這種用人不拘一格、親仇不避的雅量充分反映了他非凡的政治家氣度,映襯出曹操對求賢若渴的苦心孤詣,非一般人所能及。正因如此,魏種、張綉等人在後來的征戰中都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漢魏之際,昏君權臣當道,群臣諫言無門。建安十一年,曹操發出《求言令》,目的是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建言獻策,廣集群臣智慧,不搞一言堂。比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寫道,曹操既定并州,議取烏桓,曹洪等多名將領諫言制止,說:「袁熙一、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去,倘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我就應不及,為禍不淺矣!請回師勿進為上。」而謀士郭嘉對攻取烏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全面分析後,認為「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力主進兵。

荀攸(劇照)

兩種意見,各有道理。最後,曹操仔細分析比較後,覺得郭嘉言之有理,採納了他的建議。最終蓸軍取得了西征烏桓的勝利。作為領導者,廣開言路,在幾種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並不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要廣開言路,擇優而從,的確很難。事實證明,曹操在漢末群雄中勝出,靠的就是廣泛採納群眾的建議,其中荀彧、郭嘉、許攸等就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建議。而且,每當傳來捷報,論功行賞時,曹操對這些功臣總是重獎。

四、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曹操一生東征西討,戰功赫赫。這和他能夠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有重大關係。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能夠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東漢末年,曹操利用袁紹的失誤,搶先奉迎漢獻帝於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曹操正確運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實力,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和統一北中國創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條件。而這個建議最早是毛介提出來的。經濟上,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百姓無法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致使各路軍隊糧草匱乏,因為沒有糧食,軍隊未受攻擊就自行瓦解的事例數不勝數。

程昱(劇照)

曹操為了恢復生產,大力發展屯田。屯田制的推行意義深遠,至今為史家所稱道。可是,曹操在聽了棗祗等人的意見之後決定大規模地推行屯田制,而且還任命棗祗為屯田都尉。施行屯田後,各地存糧非常充裕,曹軍作戰再無需擔心糧草問題。軍事上,曹操知人善任的例子也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占絕對優勢的袁紹,除曹操膽識過人外,善於捕捉戰機等非凡的軍事才能外,更重要的還是他能夠知人善任、善用人謀。如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聽取了荀攸的意見,堅守官渡聽取了荀彧的意見,出擊烏巢聽取了荀攸、許攸和賈詡的意見。可見,官渡之戰的每一個勝利,既有謀士獻計獻策的功勞,也有武將南征北戰的功勞,而這些都與曹操能夠高超地駕馭人才、從諫如流有直接關係。

許攸(劇照)

五、嚴肅法紀,賞罰分明

曹操用人的成功之處還表現在他的嚴肅法紀,賞罰分明。曹操清楚地認識到:要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就必須做到賞罰分明。他認為,對待士兵,要用軍紀嚴格約束他們,否則他們將習慣以下犯上,無法指揮他們作戰,嚴重的話會發生兵變。一方面,曹操對有功之臣進行重獎,但對他們的違法行為又毫不留情地進行懲罰,並且要求將領們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戲志才(插畫)

例如,有一次,曹操的部隊行軍,要經過一大片麥田。曹操下令:「行軍途中,不準毀壞麥苗。違者處死。」部隊將士不敢違反命令,擇道而行。忽然,田中飛起一群鳥,扑打翅膀的聲響嚇得曹操所騎的那匹戰馬一下子踏入了麥地中,踩壞了一大片麥苗。曹操立即叫來主簿,當著全體將士的面,讓主簿給自己定罪。主簿感到非常為難,不主張處罰曹操。於是曹操說:「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又觸犯了法令,如不受處罰,怎能作下級的表率呢?但我現在身為軍隊的元帥,不能自殺,那就允許我自己對自己用刑吧!」說完,不顧大家的阻攔,就撥出寶劍割下自己的頭髮,扔在地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領導就是用人,要用好人首先要選好人,怎樣從芸芸眾生中選出有用之才,又怎樣充分來發揮這些人才的作用,曹操的上述「妙筆」,無疑值得現在的領導者加以借鑒。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通鑒論》、《後漢書 》、《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燦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