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用人之道:不分親疏,量才用人,公心為上,效忠蜀漢

諸葛亮用人之道:不分親疏,量才用人,公心為上,效忠蜀漢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治國務軍措施很多,而其用人政策貫穿於其中,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諸葛亮一生,始終圍繞「興復漢室」政治目標的需要選才,其用人之得可概括為四點:

一、靈活的用人原則

主觀上,劉備「總攬英雄,思賢若渴」,劉璋則不能禮賢下士;對民方面,張魯「民殷國富不知存恤」,諸葛亮則強調愛民為本,「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團結了蜀境廣大少數民族,收得了民附、得民心的「攻心」之效。諸葛亮針對曹操統一北方、孫權據有江東的時局,輔佐劉備借荊入川建蜀。用人上,他吸取劉二牧重東州人而忤犯本土勢力的教訓,在權力分配、用人授職時,兼顧內部各派勢力的利益,以獲得他們對政權的廣泛支持,「用人不限其方」,打破了狹隘的地域界限,選才著眼於整體利益,較好協調了入川後內部各種勢力的關係。由於諸葛亮用人有政治家的恢弘氣度,使「荊楚之士,從者如雲」,還開創了蜀漢政局「有志之士,莫不競勸」的鼎盛局面。

蔣琬(雕像)

用人不分種族親疏,量才用人,深得民心。如李嚴下屬楊洪很有見識,諸葛亮就「表洪為蜀郡太守」,使之成為治國的棟樑。又如楊洪下屬何祗因「有才策功干」,被破錄為廣漢、犍為太守。諸葛亮此舉使「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諸葛亮繼承了法家墨家「尚賢」、不任人唯親、用人避嫌的傳統,對其妻及其子諸葛喬、諸葛瞻並不加封重用,他對少數民族「推誠心,布公道」。南征後,他封孟獲為御史中丞、孟玉為虎步監、爨習為領軍,爭取了南中大姓,為北伐創造了穩定的後方。又如楊儀有一流的吏才,但「懷狷狹」,缺乏政治家的胸懷。魏延「勇猛過人,善養士卒」,但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諸葛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並作《甘戚論》調解兩人的矛盾,避免了兩人因小失大。

勉勵人才直言勸諫,作風民主。他認為,「夫參署者,集眾思忠廣益也。」一次,董和為某事與諸葛亮爭論達十次,結果是董和不對,但諸葛亮稱讚他「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勸群下向董和學習。侍郎董允震懾宦人專權,「斟酌規益,進盡忠言」,也受到重用。

不棄降者也是諸葛亮用人的一大特色,他對降者往往進行開導感化,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如王平街亭一戰諫阻馬謖,退兵有方,被加拜參軍、討寇將軍、封亭侯。王平文化低,卻有實戰經驗,諸葛亮提拔他,顯示了用人重實績。又如姜維,諸葛亮認為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才兼於人」,見識過人,就讓姜「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逐漸對姜委以要任,使之成為蜀漢後期帥才。

諸葛亮不以一時好惡選辟人才,防止了貽誤人才。如張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有才幹」,曹操因其貌不揚,便棄而不用。諸葛亮「厚以恩義接納,盡其殷勤之歡」,使張「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又如諸葛亮認定龐統「非白里之才」,勸劉備「大器之」,授為中師中郎將,使之為平西川下立下了大功。

二、明正法度,清正廉潔,重用賢德者

諸葛亮治國治軍施教嚴明、賞罰必信、秉公執法。如彭「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諸葛亮認為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後彭竟煽動馬超謀反而被殺,實乃咎取之禍。又如廖立在呂蒙襲荊時「開門就敵」,諸葛亮對他未予深究,但廖拒不悔過,變本加厲地貶責劉備,抵毀文恭等朝臣,且與敵關係曖昧,諸葛亮認為他是「亂群之羊」,將其貶徙紋山。正由於諸葛亮明法治國,「舉直措諸枉」,所以受他處置的人並不覺冤枉,如李平聞亮死,竟驚悸得「發病死」,廖立嘆息說「吾終為左矣!」折服之心溢於言表,樊建也稱讚諸葛亮「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姜維(劇照)

親賢遠佞,用人公正,而不拘泥於人才的小節過失。如法正「不以德素稱」,諸葛亮與他「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劉巴是「先主深以為恨」者,諸葛亮對他仍用不責。並敬重文士秦宓、周群等,待之以誠,「從其心志」,顯示了諸葛亮用才上的靈活通泰。

諸葛亮合理調配人才,發揮人才合作的優勢。蜀漢宮府賢能是創業立國時陸續招攬的。武士中有名將趙雲、驍將魏延、忠勇嚴整的王平、見識過人的張嶷……;文臣中,陳震「老而益篤」,向朗「好學不倦」,王連「固節不移」,鄧芝「忠貞簡亮」……,還有郭攸之、張裔、向寵等人,構成了諸葛亮決策智囊的中樞。

三、諸葛亮用人方法得體,講求真才實學

強調人才出自考選。諸葛亮在《將苑·知人》、《八務》等文中都談到了選人知人識人的重要性和方法,主張對人才在志向、品性、膽識、廉潔、勇氣、信義、應變等七方面進行考察。廣都太守蔣琬「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諸葛亮稱他是「社稷之品」,將其闢為東曹椽,以後升任參軍、丞相長史。聯吳、南征北伐時,他為諸葛亮「足食足兵」,他「出類撥萃」、「托志忠雅」,對同僚的輕蔑能兼聽兼信,能容人。諸葛亮認定他「當與吾共贊王業」,把後事託付於他,證明諸葛亮用人有先見之明。諸葛亮認為,「忠益者莫大於進人」,姚向諸葛亮舉了一批賢能,他也因此被遷為尚書僕射。諸葛亮還沿襲了兩漢以來徵辟察舉制,由引而進仕的有尹默、孟光、馬忠、李等。這種選才是「治實而不治名」,很務實得體。

用人提倡真才實學。許靖舊仕劉璋,雖與曹操有書信文交,但諸葛亮認為他是益州名士,勸劉備重用,使當地人才信服了諸葛亮的用賢之誠。來敏「語言不節,舉動違宜」因「亂群」而去官,但諸葛亮考慮他是「刑楚名族,東宮舊臣」,故對他「特加優待,廢而復起」,令他任執慎將軍,陳壽對此推崇備至:「(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肖之亞匹矣!」這是很中肯的。

四、諸葛亮用人公心為上,選拔人才旨在效忠蜀漢

將一大批忠效之才收其麾下,打擊抑制了張裕、李邈等心懷二志者,糾正了「文法羈靡,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中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弱局面。威之以法,限之以爵,他還勸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在司馬氏代魏時,「興復漢室」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號召力,但諸葛亮藉此來激勵屬下為之奮發,不失為收附民心之舉;同時這也是欲建立一個西漢「文景之治」式的理想政治,這與儒家愛民思想可謂一致。

用人寬撫,倡導「民無信不立」,讓百姓有時間休養生息,勉勵士卒屯田減輕對百姓的依賴,實行「省兵減將」,並積極提高將士的作戰素質。並實行將士定期輪換制,即使在北伐時也能保證有充裕勞力投入生產,解決了前方所需軍糧,並相應地彌補了經濟過多損耗。史載諸葛亮「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諸葛亮輔佐弱主,後主不感脅迫,朝臣不覺僭越,這在古今政治家中極為罕見,並傳為佳話。諸葛亮對後主能善始善終,上《出師表》勸諫後主,生前有效制止了奸宦專權危及社稷的局面。蜀臣大都樂於聽命,而不覺得他才高壓主。如主簿楊勸諸葛亮不宜「事煩」。而陷於事務之中。楊死後,諸葛亮「垂泣三日」,可見諸葛亮和屬下在進取精神上是肝膽相照的。由於諸葛亮選拔髮掘了一大批人才,所以蜀國政治堪稱清明。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諸葛亮文集》、《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為何不採納諸葛亮的「攻琮取荊」之計?

TAG:燦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