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傭印度碼農冒充AI,這家獲軟銀青睞的明星創企造假曝光!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8月15日報道(編譯:讓妲己看看你的心)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印度一家初創企業Engineer.ai聲稱已經建立了一個由人工智慧輔助的應用開發平台,但實際上這個平台並沒有真正使用人工智慧來開放應用程序。搞笑的是,這家印度創企還獲得了由軟銀旗下公司領投的3000萬美元融資。與其宣稱的AI輔助相反,這家公司主要依靠人類工程師進行應用開發,同時利用AI的噱頭炒作吸引客戶和投資,這些投資會持續到其自動化平台正式投入運營。
Engineer.ai聲稱其人工智慧工具是「人工輔助的」,且在去年的一次公開會議上展示了其平台的一項服務,能夠幫助客戶在大約一個小時內從零開始製作應用程序且最終完成度超過80%。該公司的創始人是Sachin Dev Duggal,他自稱自己的另一個頭銜是首席魔法師(Chief Wizard)。然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Engineer.ai並沒有使用AI來構件代碼,而是使用印度的人類工程師來開發應用程序。
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被自家首席商務官Robert Holdheim起訴。Holdheim稱,Engineer.ai誇大了自己的人工智慧能力,以獲得實際研發該技術所需的資金。根據Holdheim的說法,Duggal告訴投資者Engineer.ai已經完成了80%的開發工作,而事實上,他甚至都還沒有開始產品開發。
當被問及該公司實際上是如何使用機器學習和其他人工智慧培訓技術時,該公司告訴《華爾街日報》,它使用自然語言處理來預估價格及功能研發所需時間,並依賴「決策樹」將任務分配給工程師。上述兩種技術都不能被稱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工智慧,無法支持尖端機器翻譯或圖像識別,而且似乎也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智慧代理或軟體真正地在建構代碼。Engineer.ai並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Engineer.ai並不是唯一一個吹噓其人工智慧能力的人。據PitchBook的數據,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的資金支持正在快速增長,去年已經達到了310億美元,日本軟銀等公司已承諾在未來幾年向人工智慧領域投資數千億美元。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過去幾年間以.ai作為域名的創企數量翻了一番。換句話說,在現在的大環境中,聲稱你的公司正在構建一項傳統的技術,比如應用程序開發平台並不會引起什麼關注。但是在引入人工智慧的噱頭會使你獲得很多的資金支持以及媒體關注,畢竟目前初創企業的格局再Facebook、谷歌、Uber等巨頭的擠壓之下,活著真的很艱難。
根據英國投資公司MMC Ventures的數據,擁有某種人工智慧技術的初創公司可以比其他軟體公司吸引高達50%的資金,而且該公司懷疑其中有40%甚至更多的公司根本不使用任何形式的真正人工智慧。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工智慧可以很容易地以一種測試或初步的形式進行起步,但實際的大規模部署要困難得多。此外,獲取必要的培訓數據來構建有能力的人工智慧代理可能非常低昂貴和耗時。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擁有龐大的研究機構,能夠向工程師支付高薪,因而能夠更好地開發人工智慧培訓技術,這些技術在有朝一日能夠被運用於商業產品研發。
圍繞Engineer.ai的醜聞揭露也揭示了許多現代人工智慧令人不安的真相,真正的AI幾乎不存在。就像Facebook和YouTube等大型科技平台所做的努力一樣,很多人工智慧技術都需要人類的指導。這些平台會使用一些人工智慧,但也主要是由海外和國內的大量承包商對有害和暴力內容進行審查,以便刪除。
當軟體出錯時,必須對其進行訓練以改進和糾正,這就需要人類的眼睛和耳朵對數據進行審查和注釋,並將其輸入到系統中,工程師可以在系統中使用這些結果來微調演算法。這尤其適用於幾年前短暫的聊天機器人繁榮時期,當時像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和像Magic這樣的初創公司開始僱傭隱藏在人工智慧代理背後的大量承包商。
但是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神秘感,以及公眾和投資者對其的追捧,讓創業者們普遍相信找噱頭比實際開發一項傳統技術性價比更高。
只要看看最近關於數字助理和人工承包商的爭議就知道了。五巨頭中的每一家都承認,他們使用人類員工來檢查這些音頻樣本,以幫助糾正AI助理的工作表現。這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當然該公司已經停止了這一做法,並計劃在意識到這可能會損害其對用戶隱私的承諾後,向用戶提供了「退出」選項。
谷歌已經停止了在歐盟為其人工智慧語音助手提供人工承包商的這種做法,Facebook也停止了自己的程序,該程序使用人工智慧為Messenger執行語音到文本的轉錄。但谷歌仍然在美國和其他地方採用這種做法,亞馬遜的Alexa,微軟的Cortana和Skype也是這樣做的。
但問題依然存在:人工智慧需要人類來幫助改進,即使企業不願意承認這一點,而且當另一個人類參與了這一過程時,它們對客戶並不總是透明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大批新興創業公司似乎在利用人工智慧炒作,試圖打造他們可能無法真正提供的新技術。因為這一切太難了,而且為了獲得資金支持,這些公司甚至根本不打算在未來提供這些真正的AI技術。
※「饕餮」貝殼:能否吞卷江湖?
※又一獨角獸「猝死」:2000億市場,是誰的狂歡?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