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醫聖張仲景的千古良方,調理脾胃虛寒,演變的三個配方個個經典

醫聖張仲景的千古良方,調理脾胃虛寒,演變的三個配方個個經典

在中醫領域裡,歷代醫家對中焦脾胃可謂是十分重視,從《黃帝內經》的「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再到醫聖張仲景的建中湯,再到金元時期張元素、李東垣的扶脾論,再到清代名醫黃元御的中土學說。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中焦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然而,如果中焦虛寒,就會導致肝脾不和,進一步引起化緣不足,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溫中補虛、和里緩急,而最佳的方葯便是張仲景的小建中湯了。

小建中湯由桂枝9g,甘草6g,大棗6枚,芍藥18g,生薑9g,膠飴30g組成,主要適用於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臨床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等為主要表現。

小建中湯僅僅6味葯,全方以飴糖為君葯,主要起到溫補中焦、緩急止痛的作用。以桂枝、白芍為臣葯,其中桂枝溫陽氣、祛寒邪;芍藥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以生薑、大棗為佐葯,其中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以炙甘草為使葯,主要起到益氣和中、調和諸葯的作用。

在這個方子里,有兩對葯對,第一個葯對是飴糖與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第二個葯對是芍藥與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正如王子接在《絳雪園古方選注》中所說,「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

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小建中湯稍加化裁,卻能變生出3個經典名方,堪稱個個經典。第一個便是黃芪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而成。藥用黃芪15g,大棗10個,白芍15g,桂枝、生薑、甘草各10g,飴糖50g,主要起到溫中補氣、和里緩急的作用,適用於陰陽氣血俱虛證,臨床常以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為特徵。

第二個變方是當歸建中湯,出自《千金方》,全方由當歸12g,桂心9g,大棗12枚,甘草6g,芍藥18g,生薑 9g組成。主要作用是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主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隱痛不已,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第三個變方是大建中湯。大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飴糖30克,蜀椒3克,乾薑12克,人蔘6克組成。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痛的作用,適用於中陽衰弱、陰寒內盛所致的脘腹劇痛證,臨床上常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為臨床特徵。

這四個方子,都屬於溫中補虛的方子,除了君葯都是飴糖之外,每個方子里的其他輔助葯以及輔助葯的作用各不相同,比如小建中湯重用芍藥,主要是有利於陽虛而營陰不足的證候;而黃芪建中湯妙在黃芪,增強益氣建中的作用;當歸建中湯重在當歸,偏重於和血止痛;然而大建中湯,補虛散寒的力量要比小建中湯峻猛許多,而且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

總體來看,小建中湯與黃芪建中湯和當歸建中湯,主要的藥味變化比較小,但是大建中湯與小建中湯的藥味變化極大,除了君葯飴糖沒變之外,其他的藥物全部換了,有點像把飴糖突然空降到另外幾個中藥組合里,來形成一個新的方子。由此不得不感嘆,飴糖的作用實在太強大,大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力量。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方子用於肺虛咳嗽很管用,但卻有著一味很有「爭議」的藥物
中醫泰斗張錫純:醫者能否用好半夏,就看這一點就夠了,看看吧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