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劉邦曾以鴻溝為界,鴻溝是誰修築的?
秦漢之交,項羽和劉邦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達成楚河漢界的休戰協議的。我們今日形容兩個人對某件事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用「鴻溝」來表達,鴻溝這條在歷史上用了幾百年的運河,後來隨著黃河改道不復存在,但是其歷史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那麼鴻溝是誰修的,是什麼時候修的呢?這要追溯到戰國時期。
公元前364年,秦國入侵魏國,在河東地區,也就是魏國都城安邑附近的石門,大敗魏軍,斬首魏軍六萬。
六萬顆人頭,冷冰冰的數字,創造秦與三晉交戰的斬首記錄(後來數字不斷刷新),對魏國上下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
魏惠王並非一個打江山的宗主,而是一個繼承了上輩龐大國力的守成之主,為規避風險,當年便下令遷都。
遷都是個複雜的過程,尤其是魏國這種霸主的遷都,距離又那麼遠,相當於將一座大都市,從河東地區,跨越太行山,搬遷到大梁。
一直到公元前361年,跨越四個年度,魏國遷都才算初步完成。
圖-戰國前期三晉的疆域
魏國重心東遷之後,戰略重點也在轉移,由於濟水以南不遠處便是楚國邊境,魏國必須將國境線再次向南推進,以確保都城大梁以南有足夠的縱深。
魏國在大梁附近的濟水,修了兩條運河,鴻溝(魏楚之間)和深溝(宋國境內)。
鴻溝,連接濟水和潁水,水流方向為從北往南。由於濟水是黃河的一支分流,潁水又是最終流入淮河的,因此鴻溝實際上是溝通黃河與淮河兩大河流的一條運河。
鴻溝的戰略意義,在於魏國若順運河南下,很快能夠攻擊楚國城邑,楚國反向逆流而上,難度則非常大。有了這條運河,魏國與楚國的地緣平衡,又一次被打破,魏國明顯是佔據地利的優勢。
後來的幾十年,魏國也果然南進,攻佔楚國更多的城邑,很難說魏國將士的作戰能力,就一定比楚國強多少,魏國開挖的這條運河,的確也是魏國佔優的原因之一。
深溝,又稱菏水,連接濟水和泗水,水流方向為從西往東,水流速度比較快。
圖-魏國東部疆域
深溝最初是春秋戰國之間,吳王夫差修築的一條運河,當時夫差為了讓吳國龐大的水軍能夠開赴與晉國會盟之地黃池(今河南封丘),開挖這條運河。吳國修築深溝,是臨時性的,因此河道不寬,經過一百多年河道已多處阻塞。
現在魏宋兩國重新修築深溝,將濟水和泗水打通,這樣宋國境內出現一條橫貫東西的運河,魏國也可以從大梁走水路直達泗水流域的魯國,這對魏宋兩國的經濟,都有很大提振作用。
深溝與濟水交匯處以西,催生一個大都邑陶(又稱陶丘或定陶)。陶本來是曹國都城,城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隨著深溝的拓寬和貫通,陶城的經濟戰略地位凸顯,迅速從戰國之世脫穎而出,成為可以與洛邑、大梁、邯鄲、新鄭、臨淄等並駕齊驅的大都邑。
以陶城為中心的宋國陶郡,後來發展成戰國時期最富裕的一個郡,齊、秦、魏都曾攻佔過這塊富甲天下之地。
深溝的戰略意義,與鴻溝類似,也是從魏國順流而下,進入宋國乃至魯國腹地。戰國中期和後期,魏國先後從齊國和秦國手中奪取陶郡,深溝功不可沒。
當然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先是齊國滅亡宋國,接著五國伐齊,魏國取得宋國舊地三郡當中的兩郡方與、大宋,秦國佔領其中一郡陶郡,最後魏國又從秦國虎口拔牙奪取陶郡。
到了戰國後期,宋國舊地大部分為魏國所有,這其中魏國抓住天時的機遇,也利用地利的優勢,更有將士眾志成城的決心。深溝在魏國並宋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大梁附近的碼頭船塢,泊滿載貨的大船小艇,晝夜燈火不息,夜間以千百計的腳夫忙於裝卸貨物,白天更是車馬喧嘩,舟船川流不息,大梁作為中原最大的中轉站,這些碼頭船塢比任何其他地方更繁忙緊張。
圖-魏國東部疆域
兩條運河的開通,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商業溝通變得更為順暢,魏國富國強兵的步伐又更進一步。
魏國東部發展得如火如荼,那麼魏國遷都就提上日程,離開經營幾百年的安邑,到東部的新興商業中心大梁。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擴建翻新,大梁城已經是中原屈指可數的大都市。
※為何西晉建立15年後才滅掉東吳?
※蘇南和浙北在古代是一家,為何被朱元璋拆分了?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