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幅老照片見證淮海路變遷,城市更新如何為這條百年道路賦能
熱火朝天的2019上海書展上,一條道路引來市民齊齊圍觀。誕生於1900年的它,有著上海道路界元老的穩重積澱,有時候,它選擇「長高」,於是矮房蛻變為高樓;有時候,它拒絕「長高」,留下的老建築至今風情萬種。
它就是淮海路。今天在上海書展簽售的《情「遷」淮海路——致敬新中國70華誕》,該書收錄了236幅珍貴老照片,講述了百年淮海路背後的城市發展。
「長高」的是樓房也是經濟數據
走在淮海路上,這幅路人如織和高樓林立的畫面,無不向人們訴說:這裡就是上海最繁華地區之一。每一座高樓,都是一部業態更替史。
淮海路的商業發源很早。上世紀20年代,道路兩旁就有鱗次櫛比的小商鋪,商鋪後面是成片民居。戰爭時期,淮海路逐漸落寞。改革開放後,低矮的商鋪和民居開始被高樓取代。
20世紀30年代,俄僑在霞飛路(今淮海路)開設的照相圖片館
一些高樓,取代原址上小而散的商鋪,升級商業街業態。例如,「老大哥」淮海中路1號——柳林大廈,它的前身全國有名的服裝市場——柳林市場。如今,高33層的大樓將商場、餐飲、娛樂、辦公等多元業態集於一身。又如淮海路「最高樓」金鐘廣場,也選擇發展多元業態。所在地塊由老酒樓、點心店、服裝店等商鋪騰退而來。
柳林大廈
金鐘廣場
一些高樓,來自舊區改造,提升商業街土地產出率。淮海路商業街最開始起源於住宅區,商鋪大多「層高不高、進深不深」,成為淮海路商業升級的掣肘。1985年,淮海金融大廈開始動工興建,拉開淮海路舊改序幕。高38層的香港廣場,集商場、娛樂、美食、酒店式公寓和寫字樓於一體,由傳統石庫門民宅區騰退而來。樓高26層的瑞安廣場,曾是居民雲集的寶康里街坊,如今蛻變為創意體驗和時尚之地。
香港廣場
瑞安廣場
道路「長高」的同時,業態表現和經濟數據也在「高漲」。在20世紀90年代末,淮海路從過去每個商店營業面積152平方米,變為商業用房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的商業街,形成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的業態。在世博會前,淮海路已經擁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全球品牌旗艦店,對原盧灣區的經濟貢獻佔比達到60%至70%。如今,淮海路也成為「首店」「旗艦店」追捧的區域,新業態、新模式湧現而出。例如,K11購物中心的生態人文藝術綜合樣本,新天地廣場的女性社交生活樣本。一些寫字樓年稅收超億元,世界500強企業雲集。
K11生活購物中心
新天地廣場
「拒絕長高」保留城市記憶和底蘊
「長高」的同時,淮海路也在「變厚」,這與它的文化基因有關。淮海路原名霞飛路,擁有大量洋房、石庫門等老建築,這些載體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發展經濟的同時,這些文化與建築作為淮海路的底色予以保留,甚至更新活化。
建於1930年的國泰電影院,90年間不曾更換功能。原為國泰大戲院的它,出自著名建築事務所——鴻達洋行設計,是典型裝飾藝術派風格。類似的還有法式西餐館紅房子西菜館,它誕生於1935年的霞飛路。不少上海人的第一頓西餐是從這裡開始的。
國泰電影院
淮海路還有「紅色基因」。今年修繕開放的「漁陽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是一處約建造於20世紀10年代中後期的石庫門裡弄,這裡先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許多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從這裡走了出來。此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一大會址」「宋慶齡故居」也在淮海路沿線。
漁陽里
一些老建築在修繕改造之後,被賦予新功能,重煥生機。例如,著名的新天地,以獨特的石庫門建築、優雅的商業環境,成為上海城市的新地標,被認為是里弄建築的經典改造模式。1999年,太平橋地區改造項目「上海新天地」工程開工,通過拆除重建、保留或復建外牆,保留了原有里弄建築的外在風貌。通過「人走房留」的方法,房屋內部居住功能轉換為商業功能,注入餐飲、購物、娛樂等業態,成功實現商業價值。
新天地
以點帶面,活化老建築帶動了一批產業聚集。原為霞飛路巡捕房的中國愛馬仕之家,經過長達6年的翻修,最終被恢復至接近最初原貌,紅磚水泥外牆和露台窗戶,可鳥瞰法國梧桐成蔭的街道。經過商業調整和升級,在愛馬仕之家附近已經積聚了一大批國際知名品牌,整條商街商業氛圍濃郁。
中國愛馬仕之家
城市更新為淮海路發展「賦能」
無論「長高」還是「變厚」,淮海路的發展和大批動遷居民緊密交織在一起。通過城市更新,大批居民的居住條件得以改善。同時,居民們為上海城市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也被牢記。
《情「遷」淮海路——致敬新中國70華誕》一書的主編,是從事動遷工作30多年的全國勞模張國樑,他幾乎全程見證了淮海路這些年來通過城市更新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年來,上海不斷完善的房屋徵收政策,為確保居民更好實現「居更佳」提供了保障。
2002年,張國樑在原盧灣區率先探索實踐「陽光動遷」,核心就是「公開、透明」。上海的「陽光動遷」在隨後的數年裡逐步完善發展。2009年,原盧灣區建國東路390地塊成為全市率先試行「徵詢制、數磚頭、套型保底、解困納保」動遷新政的基地之一。本世紀初,上海探索出核心為「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動遷」,舊改工作步入「快車道」。
房屋徵收政策不斷優化,為淮海路的商業升級提供加速度。2002年,新天地地塊全面開業。2010年,緊鄰淮海中路的思南公館保護改造項目試營業。
近年來,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則與歷史文脈保護有機結合。位於淮海中路358弄的石庫門裡弄住宅「尚賢坊」正在進行更新改造,這裡將納入商業業態,也將探索對居民生活條件改善與歷史文脈保護的更好詮釋。
※克什米爾人的怒吼
※上海出台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外資市場准入限制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