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你怎麼能少得了「自律」!
撰文/錢堃(心理諮詢師)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生活中我們買票要排隊,
走在馬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
在學校食堂吃完飯要自己收拾好餐具……
若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
也能自己要求自己,
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
那麼我們就做到了自律。
而一旦做到了自律,
我們的生活便多了一份從容、快樂,
同時,自律也是我們
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
但是,最近
「別人家的孩子」小芸卻遇到了煩心事
小芸是一所重點中學初一某班的學習委員。在旁人眼中,小芸應該算得上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她成績優異,待人真誠禮貌,而且藝術特長也令同齡的孩子相形見絀。在師長眼裡,小芸就是一個懂事乖巧,「無需揚鞭自奮蹄」的優秀學生。
也正是因為長期背負著師長的期待、同學的仰慕、自我的要求,小芸一日都不敢有所怠慢,時間久了,不免讓自己承受了過大的心理壓力。
自從升入初中以後,小芸深刻地感受到了來自學業的壓力,即便她花費了較從前更多的精力,學習成績依然沒能達到理想預期。因此,她內心深處充滿了對未來的恐慌與焦慮。
為了保持自己學業的領先優勢,小芸開始鋌而走險:選擇考試作弊。但讓她感到失控的是,自從第一次考試作弊之後,她對作弊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儘管到目前為止,小芸的行為並沒有因被發現而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小芸的內心卻忐忑不安,而每到臨近考試時,她都難以控制地去準備作弊材料。
昔日的小芸因自律而收穫成績,
如今的小芸卻因不能自律而憂心忡忡……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實際上,
自律,是成長必經之路
1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研究發現,兒童大約會在10歲時,將「他律道德」發展成為「自律道德」。即小時候對規則的遵守來自於對外界要求以及監督者的單純服從,而長大以後,對規則的遵守來自於對自己內心公正觀念的自然遵從。讓·皮亞傑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將兒童道德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一個人完全沒有任何社會規則意識,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想像以及基於自身需求,採取自我中心式的行為。
第二階段:權威階段,也稱為「他律道德階段」。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是擁有一定規範秩序的,也會識別出這個世界上維護基本秩序的權威人物或機構,並認為權威頒布的規則法令是神聖不可違背的,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也稱作「初步自律道德階段」。我們開始具備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任何一種規則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只要結果互惠不損人,就是可以變通的。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即「自律道德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規則之上,而是在內心形成了較為全面、完整的公平、公正的價值體系,我們會出於更多的利他、利社會的考慮來衡量和評價一種行為的對錯、好壞。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判斷出小芸正處於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過渡的不穩定狀態。一方面,她認為作弊行為對於自己的現狀而言具有可變通性;另一方面,她內心又認為作弊行為有違公正、公平的價值體系。
那麼,
小芸面臨由「他律」過渡到「自律」
產生的困惑又該怎麼做呢?
1
首先,應該正確理解優秀的含義和看待自己的成績。小芸應該理解自己優異成績的取得是靠自律,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讚賞也是出於對自己平時自律的肯定,而不單單是對成績本身,但如果靠作弊來取得學業上的優勢,就違背了這一初衷,不但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會適得其反,一個人的優秀不僅包括平時所取得的成績,更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質。
其次,學會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以「他律」促進「自律」。小芸可以在客觀地對自己作弊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後,及時與關係較為親近的師長和同學進行溝通,尋求他們的意見,主動接受他們的監督,從而減少不能自律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其實,像小芸這種情況並不可怕,她內心的糾結恰恰代表了她已經認識到了自己作弊的行為對於社會及他人的影響;相反,如果她對於自己作弊的行為習以為常,那麼,她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只有真正地做到自律時,我們才能夠擁有更輕鬆、快樂的心態和環境,並且能夠更真誠、更坦然地面對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風調雨順」!
※尹曉峰:《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激勵著我堅持學習
※金屬中的「孿生兄弟」!鈮和鉭有何特性?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