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覺察心中有煩惱,便是修行

覺察心中有煩惱,便是修行

文: 聖嚴法師

(一)靜坐不是禪,枯坐也不會開悟

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之前,曾於雪山下坐了六年,而達摩祖師初入中國之時,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見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初期的禪師們,都仍沿用印度的傳統方式,特別偏重禪坐的工夫。這種情形一直沿襲到惠能大師,尤其是南嶽懷讓禪師時,才出現了一番變革,那就是重悟不重定。

有一個公案便是個中代表,當年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嶽懷讓座下的時候,十分用功,整天都在蒲團上打坐。但是懷讓看在眼裡卻頗不以為然,於是撿起一塊磚頭,到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頭上磨起來;由於聲音很大,驚擾了正在打坐的馬祖,開口問說:「和尚磨磚作什麼?」

南嶽說:「磨來作鏡子啊!」

馬祖失笑說:「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

南嶽反問:「磨磚不能作鏡,打坐又豈能成佛!」

馬祖聽了這些話,當下便開悟了。

開悟在於放下自我執著,打坐只是身體不動,如果內心思緒洶湧如波濤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無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費工夫。

(二)靜坐時能覺察心中有煩惱,便是修行

《圓覺經》中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但也切忌抗拒煩惱,希企開悟,否則,喜靜厭鬧,欣凈拒染,便不能悟。

(三)平常生活即是禪的修行

禪宗有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趙州請法而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州云:「吃粥也未?」

僧答:「吃粥也。」

州云:「洗缽去。」

這也就是說,該吃粥時去吃粥,吃完了粥應洗缽,該如何就如何,便是佛法。

許多發心學佛的人,常誤以為,只有在佛前上香、禮拜、誦經,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閉關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禪宗主張應該將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日常一舉一動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飯、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師向大珠慧海禪師請教:「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慧海禪師答說:「用功。」

又問:「如何用功?」

禪師云:「飢來吃飯困來眠。」

有源律師問:「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

慧海云:「不同。」

曰:「何故不同?」

慧海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可知,心無雜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雜念妄想,打坐也不能開悟。

(四)執著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現在我們再回到「磨磚不能作鏡」的公案上。馬祖知道執著於形式上的修行沒有用,因而開悟。那麼,是否便意味著,不曾練過打坐,或從來不注意修行,也一樣可以開悟?當然是不可能的!

許多年輕氣盛的人,往往以為:「成佛也不過如此,開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對我而言,開不開悟,沒有什麼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現前,煩惱纏繞時,就不免於掙扎之苦了。

(五)經常保持一直心和平常心,便是修行

《維摩經》中有兩句話:「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所謂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沒有主觀的分別和執著,但有超越主客觀的清凈心,那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經常保持直心,當下就是在清凈的佛國里。不過要有這種工夫頗不容易,所以,需要不停地練習。

有些人會自以為他們的心,已經不具任何主觀意識,也不帶半點分別執著,其實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因為凡是沒有大徹悟的人,都還有我執未消融,自然會有人、我之別,乃至不免於內在感情的衝動。

(六)清清楚楚的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修行,便是開悟

遠在四祖道信的時候,他就曾提出如下的看法:「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他認為不用任何方法,不須行善去惡,該怎麼就怎麼,不作主觀的分別,當下就是佛性的顯現。

又《六祖壇經》里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當初六祖惠能為了避開奪法爭衣的糾纏,向南潛逃,卻被惠明追到。六祖於是對有意奪他衣的惠明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便於言下有悟。

(七)參話頭,坐疑情,破疑團時即為開悟

我有個學生是澳洲人,他經過長達八年的修行,功力已達某種程度,可以連續打坐數小時而不起座。他自以為已入無我之境,因此十分自得且執著。直到有一天看到我所寫的書,才驚覺原來他對自我的執著仍然牢不可破。因此,特地到台灣,跟我打了一次禪七,我教他用參公案的方法來淡化自我;七天下來,他覺得自我的意識果然比較淡了。

所謂參話頭、參公案,就是用緊迫盯人的工夫,把參禪人的心逼得進退無路,而又非走不可;無開口處,卻又不得不開口。所以,參公案就是叫人生起大疑情,把妄想雜念,通通逼進死巷,繼之一網成擒,兜底搗成粉身碎骨,便是悟境現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二十個人生修養之最,讓你受益終身
在生活中觀自在,在繁忙中證解脫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