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無愧的「空戰之王」服役數十年經久不衰 蘇27憑藉的是啥?
舍娃
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蘇-27"惻衛"戰鬥機,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的經典之作。這款戰鬥機作為足以媲美美軍F-15的三代機,即便經歷了數十年,其強大的性能優勢依然十分顯著。儘管蘇-27在航電系統等前沿科技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如今的四代機,但其在外形設計上的閃光點至今依然被世界航空領域所認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翼身融合體技術、上置機匣發動機結構、中央流體升力布局等,蘇-27的一系列超前設計理念對中國空軍殲-15、殲-16扥該戰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從研發背景及功能定位來看,蘇-27就是冷戰時期蘇聯空軍為了對抗美軍全新型號的F-14、F-15戰機所量身打造的。針對高空制空權的爭奪,蘇聯空軍急需一款兼具空中格鬥與對海作戰的重型戰鬥機。根據蘇聯軍方提出的"反F-15"(Anti—F-15)計劃要求,大名鼎鼎的蘇霍伊設計局開始承擔研發任務。需要說明的是,和蘇-27幾乎同期誕生的還有一款經典名機——米格-29。當然,從戰略意義和影響力來看,整體性能更全面,特別是機動性能更出色的蘇-27無疑對蘇聯空軍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航空界普遍開始探索研究"過失速機動空戰"技術在現代戰機上的應用。而就在包括美國等眾多航空大國尚且在苦苦研究之際,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蘇聯飛行員普加喬夫首次駕駛蘇-27公開亮相,隨著著名的"眼鏡蛇機動"由蘇-27首次成功完成,這也預示著蘇聯已經走在"過失速機動空戰"研究領域的前沿,也讓更多的人對蘇-27獨特的結構設計產生了好奇。
眾所周知,能夠做出"眼鏡蛇機動"的戰機,對於升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正是基於此,被譽為"蘇-27之父"的蘇聯著名航空設計師西蒙諾夫,在蘇-27的研發設計之初,就為其確立了翼身融合的機體結構風格。除了保持傳統三梁式機翼設計之外,蘇-27還具備了懸臂式中單翼與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其中,機體的楔型進氣道被固定在翼身融合體的下方,保證了飛機的出色氣動性能。而在機體材質方面,除了常規鋁合金之王,蘇-27採用了大量鈦元素材質,保證了機體機構可以達到穩固性與輕量化的完美平衡。
與此同時,和當時世界主流戰機設計風格不同,作為一款重型戰機,蘇-27同時具備了超大航程與高機動性的空中作戰優勢,它的起飛重量已經達到30噸,擁有近4000km的最大航程,並能載彈8噸左右。如此強大的動力性能,除了配備當時領先世界的俄羅斯國產AL-31F型渦扇發動機之外,其機匣上置的機身結構設計也功不可沒。正是由於採取了這樣的氣動布局,戰機的發動機在不佔用大量機身內部空間的前提下保證了續航優勢。與此同時,這種發動機布局結構也更加便於發動機的拆卸與更換,讓戰機的後勤保養與維護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此外,由於其配備的兩台發動機保證了充足的位置間隔,即便一台發動機出現突發故障的情況下,另一台發動機依然可以平穩過度運行,其飛行安全性十分出色。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以搭載9噸燃油的蘇-27甚至在高空高速截擊方面可以完全碾壓早期的F-15。因為它的失速速度可以達到200km/h,加上2.35馬赫的最高航速以及一流的爬升盤旋能力,蘇-27飛行員可以輕鬆自如地做出"眼鏡蛇機動"等高難度動作,成為當之無愧的"空戰之王"。正是看重了蘇-27一流全面的性能優勢,我國在批量引入的同時,也以此為版本全面推進國產重型戰機的研發。特別是隨著殲-16在蘇-27版本基礎上實現了航電等關鍵系統的全面升級,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幫助中國空軍完成了國產三代戰機的全面更新換代。
※直線都走不好卻在當時號稱世界最強戰艦?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大手筆!印度再拋220億美元採購 LCA戰機的昔日對手或中標
TAG:123軍情觀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