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智商不高的曾國藩,如何從憤青到成聖

智商不高的曾國藩,如何從憤青到成聖

文:王澤(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他的可以看做是體制內跨界創業成功的好榜樣,他奉命幫辦團練並因勢創立了分公司——湘軍,歷盡艱辛為大清公司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候,成為大清公司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大清公司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但他並非官宦之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二代」,沒有什麼背景,他的成功具有典範意義:這個農二代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常人通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能成為聖人。

一個「笨」字成就智商不高的他

一代大儒並非天資聰穎,在他的回憶中也提到自己讀書做事,他這樣說:「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濃吟數時不能了。」

也就是說他的悟性比較差,無論是讀書做事都比別人慢半拍。對於一名優秀的創業者來說,似乎擁有超高的智商已經成為共識,但曾國藩就是一個反例。

曾國藩能參加十幾次科舉最終做到封疆大吏,由一個書生變成一個武將,從一個「專業不對口」文職官員一夜之間轉變為地方武裝領導者,實現跨界創業。

由此來看,他的智商不能說笨,但是水平也就在中等偏下,即使這樣的智商最後卻能文武雙全,那麼他的秘訣是什麼呢?不妨看看他的讀書和治軍的方法。

關於他讀書,他有過這樣的描述:「國藩愚陋,自八歲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講授,指畫耳提,不達則再詔之,已而三複之。」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曾的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看下一本書,完不成任務,絕不睡覺。所以老曾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

除了讀書看一看他的治軍方法,曾國藩全集中有這樣的描述「每到一處安營,無論風雨寒暑,隊伍一到,立刻修挖牆濠,一時成功。未成之先,不許休息,亦不許與賊搦戰。」

這就是曾國藩所謂「結硬寨,打呆戰」,也是湘軍陸戰的基本大法。名將蔡鍔對這條規定讚不絕口,稱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

無論是治學還是治軍,這種「笨」字為指導的思想始終存在,所以資質平庸的他靠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才不會被數次失敗的科舉打倒,才能和太平天國鏖戰數十載才獲勝,這種笨功夫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所謂「銖而積,寸而累」,君子在治學和做事上應當錙銖積累,艱難前進。成功也許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所以,對於天生不是太聰明的他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他一生做事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

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確實是一個補救智商不夠的好方法。下笨功夫來做事,這也是曾國藩一生的成功秘訣。

由「憤青」到官場大佬

有一句話說「做官要學曾國藩」,按說這樣的清介的大臣在那個政治生態黑暗的情況下必然會遭到排斥。可是曾大人在晚清混濁的官場上即能左右逢源,又能建功立業,這樣的人不可不說是情商極高之人,但是曾經的他也是一個刺頭,對於人情世故毫無經驗。

其實30歲之前的曾國藩基本上還是一個在做官做人上還處於菜鳥的階段。毛病缺點一身,自己還自以為是。曾國藩晚年回憶:「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

這說白了就是他年輕的時時候看不慣一切,就喜歡懟人。那麼自己這個憤青到底和什麼樣的大名大位的人有仇呢?

第一個就要說到他的領導,道光皇帝去世後,曾國藩迎來了他的新領導咸豐皇帝,這位二十歲皇帝登基伊始就罷黜權臣,下詔求言,這一年他滿懷赤誠,盡忠竭智,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臨的種種危機、官僚體系存在多問題,呼籲皇帝改革。

他以為,新皇帝既然振作有為,肯定會採納他的建議。

然而,事實證明,他太過天真了。咸豐皇帝並沒有這個魄力。咸豐心胸狹窄,氣質庸弱,完全談不上雄才大略。他費盡心思寫的文章,得到的回復只是「沒有什麼價值,不用討論。」

這一下子激怒了這個憤青,曾國藩做出了一個晚清官場極為罕見的舉動,直言批評皇帝。他上了《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鋒芒直指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先來看看皇帝的反應,史載:「疏上,帝覽奏大怒,摔諸地,立召軍機大臣,欲罪之。」

第二個說到的就是他的同事了,大名大位者之一,就是那位因鴉片戰爭而出名的琦善。琦善出身貴族,聲名早達,三十歲就當了河南巡撫,咸豐即位後,有人蔘奏他在陝甘總督任內「妄加誅戮」,「將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殺斃多名」。皇帝命革職交刑部審訊。

雖然獲罪,但是琦善在京中人緣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後,史書記載會審人員只尋「微瑣細事」令琦善回答,實際上是為他開脫罪責。最為可笑的是刑部居然把那些舉報他的下屬當作罪犯抓來,與琦善一同審訊。這明顯是違反大清律的。然而對這個建議,滿朝無人反對。

只有當時曾國藩挺身而出,說:「司員職位雖卑,無有傳入廷尉與犯官對質之理。」就是說,舉報他的那幾個官員是朝廷命官,怎麼能像罪犯一樣抓來當堂對質?

曾國藩的爭辯使得刑部對於這樣剛直男孩只能屈服,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琦善被革職,發往吉林效力贖罪。

和領導同事的兩次交鋒看似以成功結尾,但是曾國藩這兩次挑戰「大名大位」者,讓他的人際關係網出現了巨大的破洞。曾國藩打破潛規則,成為官場上的異類。案子審完之後,許多人與曾國藩拉開距離,甚至不再往來。他在官場上的處境愈益孤立。

他自己回憶這樣說「諸公貴人見之或引避,至不與同席。」在背後當然更是遭到無數詆毀之詞。因此,曾國藩在咸豐二年幾乎成了京師人人唾罵的人物。

經過反覆回憶,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那些他只有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到達勝利的彼岸。

他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在日記中他這樣說:「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

他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要想生存要想成名,就必須適應這個時代,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

正是基於這一系列的打擊,老曾的情商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深刻體會到「弱」的妙用,他知道了不能老用「老子天下第一的」的態度去看人。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成為封疆大吏,才能成為一代大賢。創造出「同治中興」力挽大清於危亡之際。

一個平凡,曾國藩無論是在IQ還是EQ方面都不不是那麼突出,甚至還有點低,但是最終卻能「立德、立言、立功」,曾國藩成長和壯大的過程中,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能夠認清自己,能夠反思自己,即使情商和智商稍有欠缺也不要緊,因為在無數次的失敗經驗中終將會總結出經驗。

從曾國藩來看,其實對於凡人的我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是智商和情商,成為英雄的路上,最大的絆腳石,最主要的因素其實不是社會,也不是你的對手,而是能否認清自己。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大宋辛棄疾:詩人中的戰士,戰士中的詩人!
再有出息的人,也會因為愛而變得沒出息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