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和《流量地球》都將是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作品
《上海堡壘》慘敗,導演滕華濤道歉時引用了網友的一句話,大意是「《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把它給關上了「。我想,滕華濤很清楚這句話的分量,也很清楚《上海堡壘》口碑票房雙慘敗帶來的後果。
在我看來,《上海堡壘》和《流量地球》都將是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作品:一個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以一己之力確定了科幻片不低的標準;一個則是用自己的慘敗,宣誓了以「流量巨星」領銜、以「粉絲經濟」最大化的營銷電影模式走向了末路。
電影還是要靠質量說話,觀眾和口碑才是決定性因素,道理我都懂,但有些人就是「不信邪」。前些年,中國電影市場井噴式發展,在幾何級量變的票房背後,則是一些影視人的急功近利與向資本妥協。於是,當越來越多依賴「明星換口碑、流量換票房」的國產偽大片紛至沓來,被逼到死角的觀眾,終於忍無可忍。
《流量地球》的巨大成功,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科幻電影風口」。連《上海堡壘》都知道拿《流浪地球》往自己臉上「貼金」,證明了這部影片為全行業帶來的積極、正向的影響。
郭帆和他的主創團隊敢於衝破以往「明星效應」的玩法,寧可把大部分製作經費都用在觀眾看得見、提高觀影效果的地方,這麼做不僅奠定了《流浪地球》較高的可看性和娛樂性,還給出了一個「水平不低」的「標準」——今後,凡是打著科幻片的名義上映的商業大製作,如果比《流浪地球》差很多,十有八九是部「爛片」。
結果,第一個「違標準而為」的電影,就是據說耗資3.6億製作成本、籌備六年的《上海堡壘》。觀眾真正失望的,並不是鹿晗那一頭連軍帽都壓不住的濃密劉海頭,也不是「科幻、愛情兩張皮」的尷尬劇情,而是不斷宣傳自己是科幻片里「最靚的仔」,完全拿觀眾當傻子忽悠的傲慢態度。
被觀眾諷刺為「堪比《獨立日》(上世紀90年代特效技術)的科幻大片「的《上海堡壘》,其實本來就是一部套著科幻的殼子、講述末世愛情故事的「粉絲向偶像特供片」,它的創作思路很明確——「粉絲經濟」最大化、「明星效應」最大化。
《上海堡壘》的決策者們或許想不明白,流量明星是一把雙刃劍,作品要過硬更重要。李易峰也被公認為「流量明星」,電影《動物世界》卻拿到了豆瓣7.2分的評價,5.09億的累計票房,比始終沖不上1.2億大關的《上海堡壘》好得不是一點半點。
《上海堡壘》的慘敗,固然有「全民狂歡」的因素在裡面,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電影的成色堪憂、質量不合格。作品有質量,才會有口碑,口碑上去了,才會有票房,《上海堡壘》的「逆勢而為」,再一次證明了那個道理:當中國的電影市場漸漸回歸到「靠質量說話」、「靠口碑說話」時,這個市場便開始成熟了。
※《上海堡壘》票房口碑雙崩潰,主演鹿晗的「演員之路」有點懸
※趙麗穎確實很踏實、很努力,但離古靈精怪的黃蓉還是差了點
TAG:得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