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六院五合工廠 上海航空測試控制研究所

六院五合工廠 上海航空測試控制研究所

1962年11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在國防科委和上海市委支持主導下,接收了公私合營的和地方的5個小廠(弄堂工廠),合併命名為五合工廠,對外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字921部隊五合工廠。由於該廠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產品在社會上具有一定聲譽,內生動力強,發展很快,幾年內迅速融入了航空生產科研體系,主要承擔航空測試儀器和非標準專用試驗設備的試製、加工及試驗件加工任務。雖說是工廠,但屬於事業單位,廠名多次更改均未改變其為航空工業服務的性質。

六十年代職工工作情況

合併前各廠情況大致是:光亞電工儀器廠,1954年建廠,主要生產1070型多次反射靈敏檢流器、精密惠斯登電橋、交直流電工儀器等,115人。自立光學儀器廠,1951年建廠,主要搞精密測角儀、袖珍經緯儀和水準儀等,79人。新聲儀器廠,1951年建廠,生產分析天平等,68人。電華儀器廠,1953年建廠,生產扭力天平、韋氏比重天平等,31人。公私合營上海第八紡織機械廠,1954年建廠,規模稍大,機加能力較強,設備和工種都基本配套,主要生產毛紡精梳機,還生產過各種棉、毛、麻紡織機械及其配件等,比較正規,381人。

六十年代職工工作情況

總的看,這五家廠技術水平較高,產品精度高,質量高,有的還是出口名牌產品,有一定聲譽。歸建六院成立五合工廠後,任命王官興為廠長,郝鴻章為黨委書記。這五家廠在一段時間裡仍各自在原址生產,廠房較破舊擁擠,設備簡陋陳舊,高精度機床幾乎沒有。經過六院投入設備改造,第一年就調撥三十多台(套)機床,逐漸達到光、機、電、精密加工等工種配套,生產和技術管理上具有獨自特點,上海地方協作條件優越,具有一定實力的國防工廠。很快承擔了航空測試儀器和非標準專用試驗設備的試製及加工的任務。小廠干大事,完成任務出色,許多別處不能或不敢承擔的特殊加工任務,他們都能主動設法完成,在航空業內贏得好的口碑,初步顯示了五合工廠作為航空試製工廠的實力。經過六院幾年的投資改造,逐漸把這些街道弄堂小廠發展轉化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科研生產型企業,承擔起六院各航空非標準測試儀器設備的試製任務。第一次「部院合併」前職工已達600多人。1965年,第一次「部院合併」後,名稱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航空測試設備廠,第二廠名「國營五合工廠(代號503廠)。由於代號503廠與上海當地一工廠廠名重複,1966年8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更改為國營573廠。1968年六院歸國防科委建制,交空軍管理,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上海航空測試設備製造廠,代號573廠。該廠承接了五所的導彈舵機活塞研製任務,六院下達的飛機全機模型任務、二所下達的高溫軸承試驗台和大型附件試驗台、630所委託試製的殲8彈射救生經緯攝影儀等任務。承接了M501瞄準具和航空紅外觀察儀,承擔了直7飛機主槳轂、尾槳轂、旋翼軸、下軸和自動傾斜器等軍品試製任務。在奮戰上海「708工程」的運10客機任務中,完成了飛機氧氣系統閥門及燃油系統閥門等六種產品研製任務。完成了為606所、624所、608所下達的的各種試車台的液壓、油滑、燃油系統部件和為飛機、導彈提供的各種測試儀器和多種模擬試驗器的研製任務。該廠從1964年底開始更新裝備和設備,包括進口機床設備,以後又添置了用於科研生產的測量儀器儀錶和量具數百台架,至七十年代中期已具備先進的計量儀器和試驗手段,具有電子、光學、激光、紅外、精密儀器綜合設備和加工配套能力,極大地提高了航空測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改革開放後,除接受軍品任務,還利用航空技術條件開發軍民通用或純民用測試設備,如LR-2載波放大器、晶體時標發生器、、轉速自動跟蹤振動分析儀、電動測振儀、用於航空的實時信號處理機、流速容量記錄儀、激光轉速測量儀、鋼球渦流自動檢查儀等。軍品方面研製了殲8瞄準具、風洞天平元件等,在上海和航空工業界提升了知名度。

航空工業部測控所建所初期廠址——上海市徐匯區漕溪北路45號

1982年6月六院撤銷後,573廠的科研生產由航空工業部直接領導。1984年9月20日,航空工業部以航計函【1984】1172號文下發《關於五七三廠、五七四廠更改名稱問題的批複》,明確將五七三廠名稱和第二名稱「上海長江科學儀器廠」改為上海航空產品測試技術研究所,代號航空工業部633所。

航空工業部測控所建所初期廠址——上海市楊浦區平涼路179號

隨著生產科研條件的改善,在市委和部院支持下,633所打破分割的弄堂條塊束縛,由五個地點逐步集中到徐家匯和平涼路兩處。在漕溪北路新建了大廠房,改建、擴建、新建了一批生產和生活住房,解決了四五百戶困難職工的住房條件,1985年全所職工達到1390人,工廠面積20563平方米,生產面積22559平方米,增強了職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1989年底至1993年,該所全稱改為「中國航空航天工業部上海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受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管理。上海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所名沿用至今,代號不變,分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17年後,對外規範簡稱改為「航空工業測控所」。

航空工業測控所航空科技大廈——上海市徐匯區漕溪北路45號

1984—1993年正是我國經濟改革迅速發展時期,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工廠由生產型向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轉變,自行開發民品和軍民通用產品,也積極承擔了航空(航天)工業部下達的預研課題及橫向軍品研製任務。在二十一世紀後,航空工業測控所乘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之機,利用測控技術之本,重新進入軍品市場,根據部隊裝備發展需求,承接雷達適配器、機載廣播系統的研製項目以及其他產品的機械、電子和光學零部件加工等,研製的產品從生產一般的板卡級、部件級配套電子產品向研發綜合化、系統化、集成化結合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系統級配套產品發展。研發的產品覆蓋了軍民用飛機、直升機、發動機的機載及地面相關配套產品,在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技術方向上開展了三個五年預研項目。同時,抓住國家發展民機的歷史機遇,進入民機產品發展新領域。與上海飛機製造廠合作,組織實施ARJ-21飛機非標測試設備的研製與生產,參與ARJ-21飛機、C919大型客機項目的頂層設計論證。目前,航空工業測控所辦公區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現有職工300餘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餘名,其中高級技術人員60餘名。主要從事以光學、機械、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綜合一體化的航空測控技術研究及成套設備、成套系統的研製。?核心技術有:故障診斷與預測技術、健康管理技術、數據採集與處理技術、感測器技術等,是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先後承擔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相關課題80餘項,培養了一批PHM技術專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PHM技術試驗研究平台。擁有集團健康管理技術特級專家一名,故障診斷技術特級專家一名。

航空工業測控所是C919大型客機信息系統、客艙核心系統、機載娛樂系統國內自主技術可控的供應商。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立項的直升機完好性與使用監控系統(HUMS),成功應用於直XX型武裝直升機上。機內通話設備、旋翼錐體與動平衡儀、特種感測器等實現在多個型號、多個系列機型上的列裝。

航空工業測控所新所區辦公樓——上海松江區泗涇鎮三祥路188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Flottille 36F將成為法國首個艦載無人機中隊
保加利亞購置F-16V戰機 恐預算超支!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