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他人的茶評像是忽悠?不如形成自我的「心理倉儲」

他人的茶評像是忽悠?不如形成自我的「心理倉儲」

某次茶會上,一位制茶人分享了自製的鐵觀音。依次品鑒後,大家各抒已見。

一位朋友評價「這款茶的香氣給人很溫暖的感覺,像是剛剛出爐的爆米花的香」。

同行的小夥伴不由一笑「我咋沒聞到,感覺你又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哈哈」。

而那位老茶人會心一笑:這個茶剛焙完兩天火,就被我拿過來了。

這種對話基本上每次茶會都可能遇到。一開始會覺得很失落,為啥這麼好喝的茶沒有感覺呢,但想想我剛入茶圈時的經歷,就想開了。起初也是對於茶圈大佬們口中所說的「岩韻」「山韻」「毫香蜜韻」等,一臉的懵懂,感覺太玄乎了,莫不是在忽悠我呢。

這裡便涉及了一個「心理倉儲」,喝茶的人是否能感受理解某個茶,與其「心理倉儲」有關。每個茶都有各自的特點,於喝茶品鑒過程中,這些茶的特徵被識別、被感知,從而進入茶客的感覺記憶中,並慢慢聚集形成一個隱匿的「心理倉儲」。

少有人知,余秋雨還是一位普洱老茶品鑒專家,對茶頗有自己的理解。他曾做了一個文學性的實驗,將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強道出:

這一種,是寒山小屋被爐火連續熏烤了好幾個冬季後木窗木壁散發出來的松香氣息。

那一種,不是氣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純凈笑容和難懂言語,雖然不知意思卻讓你身心安頓,濾凈塵囂。

與常規審評術語的簡練、精鍊相比,這些比喻和聯想看似「無厘頭」,但凡是有點文學感覺、且能喝懂這款茶的老茶客,無疑能夠意會你表述的意境、畫面。在這些信息激發下,各種香氣滋味一一從茶客們的「心理倉儲」檢索,完成對接。

只是這樣的對接,它既依賴於你的味蕾靈敏度,更依賴於你的「心理倉儲」和感官記憶庫是否足夠。如此一想,除去那些少數的五感敏感的人,在普通人的喝茶初體驗中,不容易明白老茶客所說的「蘭香」、「荒野氣息」等等。而當親身切實體會後,才會發現這既不是「忽悠」,也不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那麼,普通茶客如何來建立相應的心理倉儲,以達到老茶客那種對茶理解的程度。這裡分享一些親測有效的小方法,不妨從中借鑒一二:

首先是思為先導,在心態上持著「空」的狀態,專註於當下的這一泡茶。雖然這一點是老生常談,但若要拋開外界環境的影響、他人言語的干擾,靜心感受茶著實不易。

其次,把握喝茶的階段性,從基礎茶類、特徵明顯的茶品喝起。

六大茶類中,相對來講,黃茶、紅茶、白茶這幾類的香氣滋味特徵較為穩定,相對易於辨識;而烏龍茶、以普洱茶為代表的黑茶這兩大茶類因其滋味香氣多變、或者山場工藝等方面,更為複雜,尤其是像「岩韻」「茶氣足」「茶勁大」等看起來就有點縹緲的形容,都是聚集在這些茶中,屬於高段位茶類,這裡往往也聚集著眾多玩家級茶客。

另外有些商家會根據茶的主要特徵來對茶品命名,選擇特徵明顯的茶,在初步階段有助於建立認知。

在技術方法層面上:不妨借鑒茶葉審評中「無對比,不審評」的方法。比如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和水仙這兩個當家品種,放在一起對沖比較,會更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差異。

此外,還有一個必不可少是多喝茶,接觸的茶麵廣、且有一定的量,要讓自己的心理倉儲足夠,多喝茶是必需的。

以前向茶圈中的老茶客請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喝懂茶、理解茶時,多數會跟你說「別管這麼多,多喝就是了」,但帶著一定的意識和方法去品飲一杯茶,建立自己的心理倉儲,更能讓你喝懂杯中的茶。

轉化可期,數量有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說來別不信,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喝茶,比你更講究
古人原來這麼潮?一本帶你趣讀宋朝那些事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