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什麼叫入靜,真的可以提高自愈力嗎,如何才能做到?

什麼叫入靜,真的可以提高自愈力嗎,如何才能做到?

有讀者留言:

我家老爺子82歲了,老年病都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性格內向,但是脾氣好,我就讓他閉目養神靜坐,他和我說不行,一分鐘停不下來,讓我很是驚訝,一直以為歲數大、脾氣好的人能靜下心來,看來要換腦子思考了。

這個留言非常典型,可能代表著大多數人的認識:脾氣好,就是心態好。年齡大的人,喜靜不喜動的人,就一定能靜下來。這是只看到了表象。心理活動,最是隱秘,外人一般是看不出來的。不但外人看不見,自己如果沒試著靜下來,自己也不知道,腦子裡竟然有那麼多想法,一刻不停。

還有一種看法,也是錯誤的,就是以為靜下來很容易。閉目養神,看起來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有時間,心裡沒什麼事,就能輕易的靜下來。事實是,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簡單的。有些事,你看起來做得不錯,實際上你是有參照物,你在跟別人比較,你做得比別人好,你就認為你把這件事做好了。

這種比較,是很隱秘的。它藏在你的思維慣性里,即便你沒有主動去比較,但是你從小養成的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參考別人得來。若是拋開參照物,不跟別人比較,凡事永無止境,一件事,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做好。這說明,世界上沒有簡單的事,有的只是,在一顆輕視的心裡,以為很簡單。

閉目養神,這件事也是一樣。閉上眼睛,全身放鬆,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思考,這個時候,你沒有別的參照物,你只有自己一個人。你不能說,我比大多數人更靜。別人靜的好不好,你根本不知道,但你自己是否靜下來了,一清二楚,根本不須比較。

閉目養神,這個動作很容易,人人能做,但要靜下來,沒有長期的靜坐訓練,是做不到的。當然,人跟人之間,也有區別。女性比男性容易,健康人比病人容易,年輕人比老人容易。但是再容易,你沒有長期的靜坐訓練,你也不可能真正靜下來。有必要如此麻煩嗎?大有必要。

往小了說,靜中有除病良方,身心靜下來,屏蔽了外來的干擾,生命信息的自組織能力、有序化能力增強,人的自愈力提升。往大了說,靜中有生命智慧,甚至有宇宙真相。所有的修行人士,終其一生都是在修靜心。嚴格來說,用科學的方式,探討宇宙真相,走的其實是彎路。用心學的方式,終其一生的修行,致虛極,守靜篤,這才是一條直路。這個話題,不能深談。

靜,不但不是小事,而且不容易做到。若是以靜為切入點,來看待不同的人: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能靜的人,一般叫穩得住。越是健康的人,越是能靜的人,一般叫心態好。越是強大的人,越是能靜的人,一般叫意志力。人跟人天生不同,在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有些人,心裡天然比你靜。

靜,為什麼有這麼深的內涵,簡單通俗的說,它能讓人一心一意,提升你的專註力,讓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從生理方面來說,靜能節約你的能量。人的一切後天獲得,都是身體換來的,都是用能量來交換的。能量是成本。做同一件事,心裡靜的人,付出的能量更少,而收穫的更多。心裡充滿各種念頭的人,付出的能量更多,反而收穫的少。

靜,是有頻率的。沒有科學家做實驗,指出靜的頻率是多少赫茲。但科學家們做過試驗,人的腦電波,在極靜的情況下,可以幾乎為0,這個就是常說的入定。幾乎這個詞,在這裡表示還有一定的解析度,不是絕對為0。根據頻率的不同,可以將靜簡單劃分三個層次:靜、定、慧。順便說一下,智和慧的區別,智是後天習得的,慧是先天潛在的。

靜的生理機制,是什麼呢?修行家稱為息停脈住。據我的粗淺理解,實際上就是自然的停止呼吸。有意的停止呼吸,我們叫憋氣。自然的、無意的停止呼吸,就是靜定。有意憋氣,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自然的停止呼吸,也只能維持一定的時間,在特定的生理狀態下,才能實現。

人在吸氣時,交感神經興奮,呼氣時,是副交感神經興奮。所以只要是呼吸,總有神經處於興奮狀態,人也就有腦電波。即便是睡覺,也是如此。雖然可以短期的憋住氣,不呼吸,但是神經的傳輸速度很快,有很大的慣性,不是說停就能停了的,只要長期的訓練,稀釋其慣性,然後不呼吸的時間間隔長一點,腦電波是可以幾乎為0的。

我本人並未真正入定過,所以寫這類文章時,也會自我懷疑,我寫的都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騙人。其實,不騙人,不說假話是很難的。雖然沒有騙人的想法,但你掌握的,如果不是真理或事實,而你自己不知道,你以為你掌握了真理和事實,你就會騙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寫的這些,雖然有很多先人的體證,但也未必是事實,所以各位看看就好,不要太當真。本文由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同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的精彩文章:

顏色的秘密:紅色入心,黑色入腎,青色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
身體的能量越少,自制力越差,生理心理都是如此!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