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翡翠鑒定有貓膩?明清翡翠到底如何辨偽

翡翠鑒定有貓膩?明清翡翠到底如何辨偽

我們知道翡翠的應用始於元末明初,直到清中晚期開始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權貴階層被廣為認可。由此大量的明清(主要是清朝中晚期以及民國時期)翡翠傳承至今並時常出現於市場當中。

由於年代距今較近,同時清末民國時期的玉石製品不再像商周時期被壟斷於統治階層,而是在民間廣泛應用,雕刻題材以及形制上更貼切民俗與現今大同小異,故而單從時代特徵上只能作為鑒定參考方面,我們只能從加工工藝痕迹上加以區分,但是要明確斷定一件翡翠製品是清朝還是民國還是見過前後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所以個人認為一件翡翠製品的價值評估的重點還是側重於其自身的品質如何而不是新老,其中是否是天然的是先決條件,但是目前市場中對於翡翠是天然的與否常存在一些疑問,特別是明清翡翠。

往往一件傳世或者明確出土的翡翠製品,在一些珠寶鑒定中心的科學儀器鑒定中會顯示出B貨或者C貨的結果,令收藏者感到納悶,而一些造假者也趁機鑽此漏洞,大放厥詞言:明清翡翠在儀器鑒定都會如此,從而使自己的當代酸洗注膠的仿冒品矇混過關騙取錢財。

這種酸洗注膠翡翠有些鑒定機構竟然能給出天然翡翠的結論!

解開這個疑惑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儀器鑒定翡翠是否天然的原理,二是明清翡翠加工工藝及流程。

現在珠寶鑒定實驗室大型儀器基本是紅外光譜儀,紅外光譜又稱為分子振動轉動光譜,當樣品收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時,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頻率的輻射,是振轉能級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相應於這些區域的透射光減弱,記錄這些變化的曲線就是紅外光譜,不同物質的紅外光譜不同,天然翡翠與處理翡翠雖然基質相同,但是因為外來物(膠,蠟等)的侵入光譜也有不同變化,簡單講一件翡翠製品出現膠或者蠟的波峰基本可以定為B貨或者C貨。

有機膠的吸收峰在3036cm-1到3058cm-1左右,蠟的吸收峰在2920cm-1,2850cm-1左右。透射光譜圖下凹的算吸收,紅色譜圖上述位置沒有任何下凹,為天然翡翠圖譜;藍色圖譜在2920cm-1,2850cm-1有下凹,為少量蠟充填翡翠;橙色跟綠色圖譜在3036cm-1,3058cm-1跟2920cm-1,2850cm-1均有下凹,為漂白充填翡翠(B貨)但是一些天然翡翠製品特別是明清翡翠常常被檢測出膠或者蠟等的存在,讓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些傳統玉器的加工流程。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

一塊玉石要經過特定的工藝方法和流程所雕琢成的器物稱之為玉器,翡翠的加工也不外如是。首先是相玉,去皮,切割,設計,雕琢,拋光,過蠟等。過蠟是玉器加工的一道重要工序,在北京玉器廠遺留下的一些資料顯示,玉器特別指翡翠在上蠟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過酸梅」即用酸梅干煮水或者醋酸浸泡清洗成型的玉器,這個浸泡的過程大約要持續三到五天甚至更長時間,目的就是通過弱酸將玉石表層一些雜質消除,之後再煮蠟,這個工序其實與現在的翡翠BC貨的加工異曲共同工。

所以明清翡翠往往會被檢測出蠟或者其他物質的殘留,但畢竟是弱酸並不會酸蝕透整件作品,因而其天然的內部結構並未被破壞,這也是我們鑒定其是否為天然的重要方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古玩還分大小?三招教你成為雜項收藏家!
魯迅的收藏與藝術審美: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