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燃燈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因緣—布發掩泥楞嚴經淺釋
經前懸談
宣化上人講述
—九六八年夏 · 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壹 · 總釋名題
七、釋「經」
這部經的題目,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前面十九個字,是本經的「別名」;下面再單單解釋這一個「經」字,這是一切經共有的「通名」。
經:印度話叫「修多羅」,梵文 Sutra,中文叫「契經」。契,就是契合。怎麼叫「契合」呢?是說這經典,上契諸佛的理,下契眾生的機;契理、契機,這叫「經」。又「經者,徑也」,就是一條道路、徑路。什麼徑路呢?所有的經,可以由凡夫而達到佛的果位,達到聖人的果位;所以走這條路就叫「經」,是一個徑路。
經又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有人沒有聽過,現在再重複一下。
「貫」,就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什麼呢?貫穿所說義。佛所說的義,就像用一條繩把它貫穿起來,這麼成了一串,這是「貫」。
「攝」,攝持所化機。什麼叫「機」呢?就是對一切眾生,見著什麼眾生,就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度什麼眾生。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就來給他說這個法,這叫「因人施教」;看每一個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他一服什麼葯吃,這叫「因病下藥」。這又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這種種,都叫「攝持所化機」。
「常」,古今不變曰「常」。從古到現在也不變,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它沒有變更,所以叫「常」,是恆常不變的。
「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去。
因為具足「貫、攝、常、法」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叫作「經」。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石,我們眾生就好像是一塊鐵似的;我們這塊鐵有了吸鐵石,就會被吸鐵石吸去了。方才這個「攝」字,也就是這個樣子——攝持所化之機。所以現在這部《楞嚴經》一講,就是「楞嚴吸鐵石」。
為什麼叫「堅固」呢?那吸鐵石也是堅固的,可是這個「楞嚴」比吸鐵石還堅固——要是把這個眾生吸上,絕對不會再墮落的,不會再去下地獄、轉餓鬼、變畜生,不會的!為什麼?因為吸住了,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這麼妙!
所以這回,不來聽經的就不要講了;一來聽經的人,就被吸住了。吸得聽完了這一段,又要聽那一段:「啊,真有點意思,這個味道是很甜的!」
經的意思,大約是這樣的。
那麼全部《大藏經》分成十二部,也可以說十二類,也可以說是十二門,也可說是十二種——總而言之,這有十二部。這些部都是什麼呢?
第一部「長行」:在經裡邊有一行一行,很長的,這叫長行。
第二部「重頌」:把長行的意思,用偈頌重複說一遍,這叫重頌。
第三部「授記」:什麼叫「授記」呢?在經典上,有釋迦牟尼佛為某一位菩薩授記,說是「汝於某某劫應該成佛,你的名字叫什麼,壽命有多長,教化的眾生有多少,你在什麼國土裡頭」等等,都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授一個記莂。好像釋迦牟尼佛,就是燃燈佛給他授的記。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是行菩薩道、求佛法的時候,你猜他的誠心是怎麼樣誠法?他行菩薩道,布發掩泥。怎麼叫「布發掩泥」呢?
他看見燃燈佛從那邊走過來,燃燈佛當時也就是個和尚,不過他已經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不一定知道他成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恭敬三寶,所以就行種種的苦行。那麼他行到路上,看見從那邊來一位和尚走這條路——這條路非常地泥濘,有很多水。於是釋迦牟尼佛——你猜他怎麼樣呀?他說:「哦,這兒這麼多水!這個老比丘過來,不把他的身、腳都給濕了嗎?」於是他就躺到水裡,用身體把這個水給墊過去,叫這位老和尚踩著他的身體過去。但是,總有一個地方有稀泥,他恐怕這位老和尚腳踩到泥里去了,於是又把頭髮打開來,鋪到泥上邊,讓老和尚走過去。
殊不知這位老和尚就是燃燈佛,燃燈佛一看他這樣誠心來供養,就歡喜了,說:「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說:「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你們不是常說「就是這個樣子」?你看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也就說:「就是這個樣子!你也是這個樣子,我也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就是行菩薩道這個樣子。說:「你現在供養我,躺在泥里讓我走過去;我過去也是這樣子來著,我也行這個菩薩道。你對啦!」
那麼燃燈佛就給他授記了,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你作佛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就給他授記了。所以今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是燃燈古佛給他授的記。為什麼給他授記呢?也就因為他那種誠心,把燃燈佛給感動了,於是就不管閑事也要管了,說:「你在來生,就該成佛了。」給他授了記。
第四部「因緣」:有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的法。
第五部「譬喻」:以某一個東西比喻某一件事,用一種比喻來顯明佛法的這種妙處。
第六部「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或者說他前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前生的事情。
第七部「本生」:就是或者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今生的這種經過。
第八部「方廣」:方,是四方;廣,是寬廣。所說這個法,是極廣大、盡精微。
第九部「未曾有」:從來就沒有說過的,現在才說。
第十部「無問自說」:就是沒有人請問,佛自己放光動地說出這個法。
第十一部「孤起」:就是在某一部經裡頭,它和前面的意思不相連,和後面的意思也沒有什麼關係,孤孤獨獨地在這個地方,就生出來這麼幾句偈頌。這叫「孤起頌」——孤起的偈頌。
第十二部「論議」:就是講一些個論議的。
這成十二種的種類,如果你想詳細知道,就要到《大智度論》上去詳細研究。所以才說——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名 廣錄大論三十三
這是《大智度論》上說這十二部經的名字。這十二部經,是不是就這十二部呢?這是每一部經裡邊,都屬於這十二種類,都具足這十二部的意思,並不是說單單就十二部——所以叫「十二部經」。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什麼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什麼叫「大佛頂修證了義」?什麼叫「大佛頂諸菩薩萬行」?什麼叫「大佛頂首楞嚴」?這都叫「大佛頂」,你怎麼講都有道理。
什麼叫「密因」?就是人的智慧種,那是個密因。什麼叫不是密因?就是那個愚痴、無明。那個善的種子,是密因;那個惡的種子,就不是密因。這講出來,怎麼講都對的,主要你通。你若通了,是無入而不自得焉;你若不通,往那麼一做,往那個碰壁,往這個就是碰頭。所以對於經典,你一定要通達無礙,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個「了義」,了義就是窮盡了,沒有了,沒有多餘的;也不多也不少,就是中道。中道了義,也沒有多的,也沒有少的,不多不少,這是「了義」。
如果還沒有講完全,下次可以繼續,因為這個是很要緊的!你把它通了,橫講豎講、塵說剎說,都要說得通,那才算。不是單單就我會那麼講講,覺得:「啊,五教講,我就懂得五教!四教講,我就懂得四教。」覺得:「唯識、法相,各有各的講法,那我就算了。」
你一定要真把密因通了才算;密因沒有通,這個記聞識學是不行的!因為這個,所以你要通,要真正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真能認識經典。你真認識經典了,和經典打成一片了,你怎麼說都是對,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執著。
還有錄音機和筆都是最壞的東西,這些東西把人的記憶都弄壞了。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這一句咒翻為蓮華座,十方諸佛在上面端然正坐
※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都不要貪求快!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