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後,張之洞為何要聘用日本軍人?從清史檔案來探討其得失

甲午戰爭後,張之洞為何要聘用日本軍人?從清史檔案來探討其得失

甲午中日戰爭是使清末國際地位迅速跌落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失敗之後,清政府終於認清了自己的實力,泱泱大國打不過倭寇小國,令無數能臣志士悲痛不已,翻閱清史檔案,筆者卻發現了一個令人不解的做法,那就是甲午戰爭剛剛過去,湖廣總督張之洞卻連忙招聘日本陸軍軍人來華擔任指導,據保守估計,其人數至少為36人。

從這一做法導致的後果來看,張之洞這一行為實在是太不妥,這36名日本陸軍軍官,猶如安插在中國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但身為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為何會連這點安危意識都沒有,仍舊聘用日軍來華工作?從檔案所記載的內容來推斷,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張之洞當時被日本誘惑了。

先闡明張之洞為何要招聘外來人員對中國軍隊進行指導,甲午戰爭之後,張之洞等人開始著重強化對軍隊的訓練,這是自強計劃的一部分,張之洞身為湖廣總督,急切想要對軍隊進行改革,實現現代化管理,1897年,日本參謀聞訊後,派人奔赴湖北,並擬寫了一本手冊,名為「清國兵制改革」,告訴張之洞軍隊改革之重要性,讓張之洞逐漸傾心於日本。

1898年8月,為了投其所好,也為了讓張之洞不再起疑,日本首先和外相大隈重信指令駐英公使向英政府提議,讓日本和英國一起攜手負責改造清朝的陸海軍,日本方面主動聯絡張之洞,闡述其來意,這正好符合張之洞的心意,很快,從1898年10月至1899年1月這三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至少招聘了來華日軍36人,隨後人員仍舊在不斷增加。

並制定了如下的薪水制度:

聘用的日軍大佐為500元、中佐400元、少佐300元、大尉250元、中尉200元、少尉170元、准士官及以下為100元。

然而日本軍方讓軍人來華的根本目的,並非是幫助中國改革兵制,而是為了擴大日本在華的勢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軍方無數次討好張之洞,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其信任,張之洞對外人干預兵權格外警惕,例如1898年,英國人貝思福提議想向清朝藉助場地練兵,張之洞為防止泄密,強烈反對。

日本人知道張之洞的想法,開始在和張之洞交涉招聘事項時,未有半點強求日本軍人的許可權,此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張之洞的信任,隨後在軍人薪資上,日軍也多次退讓,給日軍的薪資遠低於平均薪酬。

果不其然,隨著日軍在華根基逐漸穩固後,日本來華應聘軍人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袁世凱等人見張之洞的軍隊紀律高,作戰能力強之後,也效仿張之洞前去招聘日軍來華做軍事顧問,這兩位大將的行為讓其它地方的軍隊紛紛效仿,帶著擴張意圖的日軍來中國擔任教習、技術官或者顧問,不過自始至終,日本軍人隸屬日本軍方這一點從未改變,這些在華日軍安穩下來後,便開始了擴張的意圖。

自1898年招聘開始,日本軍人在華的總負責人都以其中軍銜最高者來任之,來華首位負責人名為大原武慶,負責人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傳達並管理應聘來華日本軍人在湖北一帶的各項任務,並聯絡當地的文教日人。

這些日本軍人在湖北一帶的主要活動大概分為四種:

一、本職工作,既中日雙方簽訂合同中明確規定的職責,例如在1904年,張之洞就聘用兩名日本軍人前來擔任軍事顧問,張之洞請他們來的目的是想讓這兩名日軍來證明自己關於江南製造局移建至萍鄉的建議是正確的,不過這兩名日軍前來實地察看後,認為由於萍鄉地區的為止太過於偏遠,清朝整體的防備力量又比較弱,所以移建至萍鄉大有不妥,所以移建的事就此作罷。由此亦可見張之洞對日人很是信任,之所以草率取消,就是因為和日軍的意見有關。

此外,張之洞後來非常青睞日軍,甚至讓日本軍人來做他本職相關的事宜,1903年,張之洞擔任兩江總督,當時江陰正在操兵演練,張之洞就邀請了四名日本教員前來擔任裁判官,這些工作都是來華日本軍人的合同內容,這也是日本軍人能夠在華站穩腳跟的原因。

從清史檔案中的記載來看,這些在華日本軍人在本職工作中,很少發生張之洞先前擔憂的權力紛爭,日本軍人在華起初也是非常本分安穩,例如1899年應聘的軍事幕僚鑄方德藏,在湖北擔任了六年的軍事顧問,這六年的時間,獲得了當地全部鄉紳的讚賞,所以張之洞對他十分信任,兩人交誼甚深,湖北官場對其亦非常信任,許多學員聘請他來擔任兵法教習,擔任後時人如此評價「畢業各員頗為欣喜,竟有願辭差入院者」。

二、刺探情報,來華的日本軍人遠不只是負責做好本職工作這麼簡單,在本職工作之外,他們還要為日本收集情報,甚至可以說,收集情報才是來華日本軍人的真正目的。在這之前,日軍刺探中國情報的方法多半是派人秘密潛入中國各使領館武官收集。1897年,橋本齊次郎改名為桂齊之以駐沙市領事館職員的身份,從事軍事考察,收集情報。

但隨著來華應聘的日本軍人越來越多,日本收集情報的方式也就更加簡單方便,這些日本軍人打探到的消息也更加機密,橋本曾在信中說道:「在今日,駐在將校亦可進行完全公開的軍事偵查」。

這危害是極大的,來華日軍定期會將清廷的軍隊駐地信息上報,甚至連清朝的公文摘要、人事調動、地方動亂等信息都會逐一上報日本,這類報告由下級人員上報給負責人,負責人再將其傳回日本,並且所有的信息都要用電報密碼進行加密,記錄重要地點以及位置。

大原武慶曾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將湖北官場的情況,廣東的動亂、清廷西遷後兩宮及大臣的動向全部一一報告,在華日本軍人收集這些情報,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日本在華的利益。從結果來看,張之洞傾向日軍正符合日本的願望,張之洞當時也是非常信任日本,日軍在旅順擊沉俄國軍艦後,張之洞連忙讓盛宣懷向日軍道喜,由此可見其關係之甚密。

三、招募、培訓新的日本軍人,招募日本軍人的主要渠道就是靠委託、推薦,因此在合同書中,招聘、介紹新的日本軍人來華,亦是他們的職責之一,張之洞對日軍的聯繫也是甚密,1904年鑄方德藏在日俄戰爭失敗後回國,張之洞就要求他推薦兩名高級教習來華。

來華日軍越多,能夠刺探到的情報故也越多,所以日軍在招募新人上面非常主動,並且多次貶低來華的德國教習,1900年,大原武慶執教稱「日人一天可當德人一個月的教授成績」,並多次聲稱,清朝聘用日本士官,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對於這種明目張胆的擴張,德國人多有不滿,多次抗爭在華日人的權益。

四、擔任買賣軍火的中介商。當時清朝軍隊需要大量的軍火武器,張之洞提出購買軍火的需求,就請受聘軍人轉達至日本,日本命令企業製造軍火併大量運送往湖北,庚子事變之後,列強提議禁止武器運輸,張之洞便委託日本政府晚一年再運輸槍炮。1906年是張之洞購買軍火數量最多的一次,當時清朝將在河南附近舉行操練,為此,張之洞從日本購買大量的軍火要件。

當時國內許多報社如此評價張之洞「無事不效法於日本,今秋會操應用一切,又無物不取購於東洋」,這一年張之洞購買了大量的炮彈、電話、手槍、軍用車輛以及軍事醫療用品,為了討好並取得張之洞的信任,日本方面一直積極為他準備,有時候企業不夠用,就從民間調用,事事上心,因此更得張之洞的信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張之洞之所以向日本購買軍火,大多數是因為急用,國內又無法快速生產,只有向日本購買,但張之洞主要的軍火來源還是其自己創辦的湖北槍炮廠。

受聘來華的日本軍人對張之洞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一些來華的日軍對中國有一定的情感,例如大原武慶,在受聘期間和各地鄉紳交往甚密,任期滿後又轉至同文會,辛亥革命時還自願加入湖北革命軍,成為了黎元洪的幕僚。

不過大多數來華的日本軍人都是不情願的,因為他們認為來華之後有三點劣勢:一、缺少和日本本土的信息交流,沒有軍方消息和指令,從而容易被日本當局所忽視;二、在華事務過多,無暇進行研習,導致軍事素養下降;三、在華待遇較差,不能和國內軍人得到上級信任,得不到國內同僚支持,處於被孤立的狀態。

來華日本軍人認為這將會影響其將來的仕途,在華期間也不一定受到重用,例如炮兵大佐本庄道在1904年來華時,在受聘軍人中軍銜最高,當時日本不顧日俄戰局,為了滿足張之洞而特別選擇了他來華,不過他卻沒得到重用,被閑置數月,日方向張之洞提及後,才讓他於兵工廠任職,但仍舊沒有被重用,所以未滿一年,大佐就連忙辭去職務回日本,其不滿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自1907年後,來華的日本教習就大幅度減少,有學者稱是因為留日的學生歸國人數多,便不再招聘,可其實還有另一重要原因,那就是日軍認為這些教習刺探不到重要情報,便沒有繼續積極招聘。

簡而言之,甲午戰爭後,大量日軍應聘來華,其一是因為張之洞主動要求,其二是因為日本政府在積極推動,日本對於來華人員有周密的布置和安排,受聘來華的日本軍人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大量從事間諜活動,充當軍火中介,他們雖然並非自願來華,但都在儘力執行日本政府的任務,他們的確幫過張之洞的忙,可也危害了清廷,增進了日本在華的利益,他們是日本對華擴張的得力工具,從長遠來看,招聘日軍來華,弊大於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皇帝龍袍禁止用水清洗,那臭了怎麼辦?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張學良跟溥儀第一次見面,連忙跪下行禮,之後說:你還是上大學吧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