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為什麼有人總是自卑而無法自信?

對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為什麼有人總是自卑而無法自信?

從2014年至今,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這一命題,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的反義詞是「文化自卑」。現今很多中國人對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仍然不夠了解,還因襲著一種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錯誤的全盤否定的態度,執拗地認為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低級的、蒙昧的,遠遠落後於時代甚至是無可救藥。在這種長期的濃厚的「文化自卑」的社會心理影響下,現今一些學者仍然習慣於以西方思想學術為本位展開關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研究。他們既看不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新時代所煥發出來的勃勃生機與璀璨光彩,也不願意對中國傳統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深入探查。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是當今中國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要素。如果要打破上述「文化自卑」心理,就必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著重闡釋其現代價值。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是,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這一整體而言,把儒家作為其主要內容或論述主線並不合適,儒、釋、道三家互相依存,和諧共進,這才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體。

文化自信的道家思想文化根基

就百年來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而言,道家思想文化被大大低估了,這一方面體現在起源時間被壓縮,即黃帝時期的道家思想文化創造被疑古學者無視,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意義價值被貶低,即道家往往被視作先秦諸子中的一個學派而不是被當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脈絡。實際上,道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深邃廣大,其現代價值特別突出,理應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1、對生命意義的獨特開解

生命的奧秘是什麼?這是從古到今所有智慧之士都不可迴避的終極追問。人究竟有哪些能力?這是文化巨人對於人類生存意義的深層探索。數千年來,以黃帝、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先賢以自己的生命實踐活動(司馬遷稱之為「修道德」)為基礎對生命的不同意義做出了解說:人可以像上古真人那樣「提摯天地,把握陰陽」,也可以像莊子那樣「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還可以像老子那樣「含素抱不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以「道法自然」為原則,道家思想對生命的存在意義與存在方式進行了多維的開解。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我們的生命來源於道,來源於自然,並與宇宙息息相通。正因為如此,人的行為和選擇如果是順應自然則身心健旺,如果是悖逆自然則病患叢生。道家思想文化不僅在理論上更是在實踐上將個體生命與無限宇宙進行了全面連通,堪稱舉世罕見的偉大創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集上古道術思想之大成的《道德經》才能夠成為燭照千年的典文高策,並在當今時代產生世界範圍的巨大影響,老子也被譽為「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2、對自然科學的卓異探求

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有很高的評價,而中國古代科學思想中首屈一指的就是道家,比如在其八十萬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道家部分佔全書的四分之一強,而儒家僅為六分之一。誠然,在李約瑟的著作中道家與道教不分,這的確是一個遺憾,但是就科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而言,道家與道教又具有內在的連貫性,而對自然科學的卓異探求就成為一個顯著特徵。正是因為對自然科學的卓異探求,本為宗教典籍匯總而創編的《道藏》卻具有某些現代百科全書的性質,可以為很多實證科學研究提供線索和思路。

現在看來,中醫是最能夠代表道家對自然科學的卓異探求的一個偉大創造,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實了經絡和穴位的客觀存在。如果按照傳統說法認定中醫基本理論是在黃帝時期創製的一套醫學體系的話,那麼人天本一的生命觀無疑就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科學理論。甚至可以說,雖然現今的陰陽五行常被看作是純概念的設定,但是隨著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也許可以被賦予嶄新的現代意義。

文化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根基

關於儒家思想文化的獨特內容與現代價值,現代學者抉發甚多,下面試舉兩例:

1、仁者愛人的人文情懷

孔孟提倡「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對道德倫理的提煉,也是一種通達天下的人文情懷。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徵,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聚集一堂,倡導建構「全球倫理」,其《宣言》中有:「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都具有並一直維繫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換用肯定的措詞,即你希望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應當在所有的生活領域中成為不可取消的無條件的原則,不論是對家庭、社團、種族、國家和宗教,都是如此。」可見儒家以「仁者愛人」為道德之本,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實踐之方,這就使其具有了人類倫理道德的普遍意義。孔子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原因或許就在於此。

2、捨生取義的理想追求

孟子志氣高遠,其對理想的追求堅定不移,「捨生而取義」是其思想的最強音節,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對這種理想追求的實踐闡釋。這種慷慨赴義的「大丈夫」形象閃耀著思想感召和人格力量的雙重光輝,在歷史上曾經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理想而頑強奮鬥,成為中華民族排除困難、克服艱險的偉大力量。習近平主席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就引用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並大力提倡這種「浩然正氣」,這就賦予其嶄新的現代意義,直接給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持。

文化自信的佛學思想文化根基

佛學深宏廣博,駁雜多端,而世人往往對其誤解最深。在宗教的內容之外,佛學思想文化在總體方向上與道家思想文化具有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對生命本真的開顯。

1、寧靜祥和的內向追求

就世俗面向而言,佛學中所說的離苦得樂、解脫超拔應該只是一種方便說法。從禪宗所強調的「即心即佛」,「一切法門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來看,轉向內心觀照,追求一種平靜祥和的生命狀態才是佛學教化世人的主旨。正如先哲所說:「認識你自己。」一個汲汲於外物而無暇返觀內心的人是不可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的。所以佛學絕非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相反,它可以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力量。就普通人而言,佛學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幫助你駕馭情緒,幫助你處理問題,幫助你和諧生活。既然過去心、現在心、將來心皆不可得,那麼一個人只有立足於自心之當下,才能夠免除煩惱,減少錯誤,勇敢地選擇,堅強地面對。

從社會整體來看,佛學豐富和充實了精神生活,滿足了人的靈魂需要,所以在物慾橫流的現代商品社會中佛學可以使得個人慾望得到大大的降低或紓解,反過來這也能夠證明,實際上很多人不需要過多的物質生活,特別是消費性的物質產品。從這個角度說,佛學思想文化將給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一個特別有力的支持。

2、利樂眾生的慈悲心懷

常常有人誇讚歐美髮達國家的社會慈善文化,歐美國家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慈善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而言,佛學之中無疑具有更加豐富的慈善思想和慈善文化,特別是其始終倡導的利樂眾生的慈悲心懷,非常值得繼續保持並大力發揚。現今有很多佛教徒、佛教信眾以及更多的踐行佛學思想文化之人在「慈悲喜舍,利樂有情」的理念之下默默地從事著中國的慈善事業,他們救助社會底層,扶危濟困,幫助孤老,種種事例遍布神州大地,成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力量。

總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含弘而光大,歷久而彌新,足以成為當今中國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當然這種根植於傳統思想文化的信心與力量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天生擁有,需要在長期學習並準確理解之後它才能逐漸深植於民眾心底。也許只有當多數中國人都能夠認識到並開始使用這種信心與力量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真正到來。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女版「卡納瓦羅」坦言最愛的球隊是恆大,卡納瓦羅隔空加油會不會給中國女足支招?
端午看「龍」,豈止龍舟?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上演「群龍海陸空」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