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下一句是什麼?更經典,意味深長
似乎中國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文學體裁,先秦時期是散文,漢朝是賦,魏晉南北朝是駢文,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到了明清時期,小說大行其道。後世流傳最廣泛的大概就是「四大名著」了。因為這四本書的讀者特別多,所以延伸出了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至今都被人尊為至理名言,其中下半句才是精華,只不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不讀水滸」是因為這本書所描述的時代特別黑暗,整本書的基調更是如此,同時作者在描寫眾多梁山好漢的時候,他們彼此間的各種快意恩仇讓年輕人產生一種莫名的嚮往。然而,在大部分眼中年少時讀這本書,滿眼望去都是那種令人嚮往的兄弟情深,等到積攢一定社會經驗之後,發現整本書寫的都是算計,發現年少時期的自己原來缺乏判斷力。
「老不看三國」的意思也簡單,三國的主角就是一群失意者,儘管那個時代的他們屬於梟雄,但也是失意者:曹操有統一天下的想法,也具備一定的能力,本想率領20萬大軍順利南征,結果卻被五萬蜀漢東吳聯軍一把火給燒沒了,自信心大挫;孫權雖然盤踞經濟發達的江東,但是也只能在此地據守;劉邦就更不用提了,在前幾十年的時間裡,被各路人馬打的來回跑,年過半百了卻依舊寄人籬下。
無論是什麼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會有各種不如意,也有些許難過與遺憾,更不願意提起傷心的往事。到這個年紀再看《三國》,紙上寫的是曹操、孫權和劉備的鬥爭,但心裡卻想著以往的自己,難免會傷感。
其實這兩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只不過大家都忽視了,這一句是「男不看西遊,女不讀紅樓」。首先《西遊記》全文情感基調較為悲觀,無論你齊天大聖能力有多高,最終還是被帶上了緊箍咒,受制於一個和尚,天性被抑制,再也沒有了自由。
小男孩在剛開始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什麼都會的齊天大聖,一根金箍棒就可以戰天鬥地,可長大了之後才發現,原來緊箍咒就相當於社會,它教自己怎樣做人,我們也不得不去和孫悟空一樣去解決各種問題,必要的時候還得請求別人。這種思想的確悲觀,特別容易挫傷人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也更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這大概也是全書的精華所在。
「女不讀紅樓」是因為《紅樓夢》很容易讓人產生積鬱之情,此外,裡面所描述的場景的確富麗堂皇,讓人產生嚮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嘗試到那種求而不得的凄涼。
無論怎樣,四大名著能夠流傳至今,自然是有可取之處的。只要我們懂得批判性吸收其營養部分,培養自己的獨立審美能力,什麼書都是可以閱讀的。就比如說三國中的一群人物,雖然是失敗者,但是他們在多次失敗中依舊堅持自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何嘗不是激勵人心呢?
※何來「郭嘉不死,卧龍不出」之說?郭嘉真有那麼神嗎?曹操怎麼看
TAG:騷客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