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生效忠劉邦,最後一次獻計,卻和劉邦作對,是否惹殺身之禍
大漢能夠建立,的確有劉邦才智過人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此人善用人。劉邦自己也說,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還是依靠三個人的力量。想必大家對這三個人也很熟悉,他們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
其中張良有什麼特殊貢獻呢?當年劉邦起兵的時候,張良一直充當著謀士的一角,為劉邦出了不少計謀,比如鬥智鴻門和暗度陳倉等都是張良的計謀。
張良並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最後得以善終。漢建立之後,張良做了劉邦最想看到的事情:閉口不提自己的功績,和消失了一樣。後來,劉邦大力打擊異姓王,張良很聰明地不去趟這些渾水。不過後來張良在一次皇家鬥爭中無法掙脫,他這一生最後一次使用計謀竟然「背叛」了劉邦。
公元197年,大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當時,劉邦得知呂后有異心,想改立如意(戚夫人之子)為儲君。儘管這是他們劉家內部之事,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國家命運的走向,所以群眾知道後才會強烈反對劉邦這樣做。在古代,只要作為嫡長子的太子沒犯大罪,就不可以隨便廢除,否則會引發一系列動蕩,況且戚夫人之子又是小妾之子,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廢立太子怎樣看都不合理。
但劉邦並不在意,在眼裡,儒家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無論大臣們怎樣反對,他依舊不改心意。呂后見狀也著急了,只能求救張良。後者經不住呂后的再三懇求,孫通也在他耳邊絮叨更換太子的危害性,張良明白這件事情事關重大,搞不好就會動搖漢家的天下的根本。於是給呂后出了個妙計,此計妙不妙,怕是只有呂后才知道,因為在一般人看來是很平常的。此計只有四個字: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是漢初四位著名黃老學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和夏黃公崔廣。
這四個人是劉邦最敬佩的人,張良的意思是,如果能夠請動這四個人,讓他們幫太子,那麼漢高祖一定會放棄重立太子的念頭。儘管張良的話不是聖旨,但是此刻不一樣,這在呂后的眼中要比聖旨好使多了。於是她費盡千辛萬苦請來四個老人,將他們安頓好。
四個老人在劉邦生日宴會跟隨在太子進場,劉邦本想看是否有缺席的,突然瞄到四個80開外的老人站在自己兒子身後,他們衣冠奇特且鬍鬚雪白。劉邦特別驚訝,於是問他們的來歷,四人說出自己的名字之後,劉邦更驚了,連忙問:「多年來,諸位高人一直都對我避而不見,為什麼現在卻追隨我的兒子呢?」
四個老人回答道:「聽聞陛下輕慢高士,不願意自取其辱,所以拒絕,但聽說太子恭敬愛士,臣等願意為太子效勞,所以自願前來。」四位老人給劉邦祝酒之後便辭去。劉邦得知太子的羽翼已成,難以撼動,所以就放棄了換太子的想法。
張良輔佐了劉邦一輩子,給他處了不少主意,沒想到他這一生的最後一次計謀居然是和劉邦反著來的,不知道漢高祖知道了會有什麼感想呢?
※外國學者為什麼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商朝成歷史起點,挖出來的真相
TAG:歷史狂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