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個人的佛性有兩個:一個有自我意識,但是,不能動,也不能認識;另一個沒有自我意識,卻能動、又能認識,「觀自在」就是後者觀前者

一個人的佛性有兩個:一個有自我意識,但是,不能動,也不能認識;另一個沒有自我意識,卻能動、又能認識,「觀自在」就是後者觀前者

從本質上來說,「『感知的主體』的生命特質」與「『真正的我』的生命特質」是同一類的,都屬於「佛性」。

但是,在能力的限定上,「感知的主體」與「真正的我」有著明顯的差別:

第一:「真正的我」有很強「自我(Self)的「自我意識」,而「感知的主體」本身則完全沒有這種自我(Self)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被屏蔽掉了。

沒有了這種「自我意識」,這個與「真正的我」一樣的「佛性」,就成了「真正的我」的「感知的主體」,幫助「真正的我」去認識「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環境」。

人類平時所體驗到的「自我意識」,並不是「感知的主體」的「自我意識」,而是「感知的主體」在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的意識(Consciousness)掌控下,產生的「自我意識」體驗,而不是「感知的主體」本身的「自我意識」。

(以上這段非常重要,加粗特別提示)

正因為「感知的主體」沒有「自我意識」,所以,「感知的主體」進入隱性人體就被隱性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掌控,進入顯性人體就被顯性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掌控。

第二:「真正的我」是「穀神」,被限制在「重疊結構人體」中無法移動、也無法進行認知,但是,「感知的主體」並沒有被限制住,TA在一開始就能從「真正的我」那裡衝到隱性人體、顯性人體中。

有的人還有過「感知的主體」直接進入顯性世界中的體驗,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大心理學家榮格年幼時的體驗,他的「感知的主體」進入到了他坐的石頭中……

如果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訓練以後,「感知的主體」還能進入隱性世界中,直接感應在「隱性世界」中的「系統自動力」。

除了這兩點不同以外,「感知的主體」與「真正的我」一樣,所有的記憶也都被屏蔽掉了。

因此,當「感知的主體」接收到「真正的我」的那兩個「疑慮」以及「來自顯性人體上的感覺」的時候「感知的主體」自然就會往顯性人體那裡沖,因為「感知的主體」的記憶是一片空白,連「自我意識」都沒有。

衝到顯性人體中,其實,是一種可預見的必然結果。

在佛教中說人是「執迷」的,其實,這個「執迷」的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只有那兩個淡淡的「疑惑」,本身並不「迷」,還很清醒,不管「感知的主體」傳回來什麼感受、認識,「真正的我」都不認同。

真正「執迷」的是「感知的主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智玩家 的精彩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
孔子聽了一次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這與痴迷音樂沒有任何關係

TAG:心智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