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都被監視?135分鐘看完我雙腿發軟
前不久,一個消息突然衝到了熱搜第一,內容非常瘋狂——
王一博手機號泄露。
據親身驗證過號碼真假的粉絲稱,王一博的手機號被黃牛公然的販賣,不只販賣還有slogan:價格公道,絕對是本人接聽。
還貼心的告訴粉絲們,要的抓緊,過了這村可沒這店了。
這邊粉絲是爽了,那邊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機有規律的響了194後終於忍不住發了一條微博。
我明天換號
如果更換手機號碼,就意味著支付寶、微信還有各種綁定著手機號的軟體都得連著一起換。
這還不算什麼,「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戰更慘。
某私生飯私自盜用了肖戰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飛機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導致肖戰凌晨滯留在機場。
而這位私生飯這麼做就是為了逼迫肖戰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過飛機上的幾個小時。
瑟瑟發抖。
並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販賣明星的個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個黑色產業鏈。
從幾塊錢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證號。
毫無隱私可言。
但,如果說明星的隱私是按條買,那麼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隱私就是按G賣的。
想想「猜你喜歡」,想想「個性定製」,想想每天接的騷擾電話。
是不是覺得有些恐怖?
別怕,看完這片你會更說不出話——
《隱私大盜》。
2018年,美國,Facebook陷入重大危機。
爆料者是英國《衛報》:「臉書涉嫌泄露用戶信息,涉及人數高達數千萬」。
不是栽贓,也沒有誇大其詞,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這是何等的驚天醜聞,因為臉書不僅涉及到泄露隱私,更可怕的是,和兩年前的特朗普選舉掛上了鉤。
他們攤上大事了。
各方怎麼可能善罷甘休,直接把臉書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國國會接受質問。
就在今年,最後的結果下來了,Facebook被罰50億美金(摺合人民幣344億元),創下民事罰單記錄。
我們把這場史無前例的案件稱為「Facebook頂級數據泄露案」。
不過,要想知道臉書是成為「大盜」的,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2016年,美國大選,特朗普意外戰勝希拉里柯林頓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
看到沒,一個詞,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來總票數都低於柯林頓的情況下,突然逆襲,翻身做主人。
但,這真的是一場意外嗎?
很顯然,不是。
這是有人在背後操縱的結果。
是誰權力大到能左右民眾的選舉?
是他們——劍橋分析公司。
美國最大的數據營銷公司。
在投票前,劍橋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簽過一份合同。
你辦事,我給你錢。
事兒辦成後,這位特朗普的軍師還洗腦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訣。
其實要想讓特朗普擊敗柯林頓很簡單,大體分為兩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對家黑料。
第二點很好理解,和現在的粉絲經濟一聯繫就知道了。
怎麼搞垮和自己愛豆相剋的藝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眾的輿論。
這裡,一樣。
怎麼製造輿論?放不利於對手柯林頓的視頻就是最好的辦法。
什麼郵件門、騙子門、心理變態門,五花八門。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擊垮他。
那麼再解釋第一點,找人。
這裡的人,指的就是精確的受眾。
什麼人看完會給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堅定的改變投票。
是搖擺派,成千上萬美國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萬名左右的人能決定最後的結果,這些屬於牆頭草類型的民眾。
最後,要說到最重要的一點了,如何分析。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劍橋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開發了一款性格測試軟體"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並上傳到臉書。
和我們平時做小測試時需要選擇用微信登錄還是QQ登錄一樣,這款小測試需要用臉書賬號登錄。
可能還會有一個「我已閱讀並同意協議和條款」,而此時大家應該看都不看就會打勾。
這一小小的舉動,你的隱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員看到。
隨著登錄賬號的民眾陸陸續續的做完每一項選擇,研究人員了解到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
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還有間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個點贊,每一條評論,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分析一個人,連帶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這樣密密麻麻的織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網路。
接著,劍橋分析公司用100萬美金就輕輕鬆鬆的買下了這張織好的網。
所有數據通通被他們握在手裡。
然後再進行大規模的分析,最終挑選出那7萬名搖擺民眾,投出自己寶貴的一票。(可能心裡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時能出頭...)
也難怪,事兒成之後劍橋公司的投資人會如此自豪地說著「我們站在世界之巔」。
不只這一個案例。
中美洲小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國內大選時,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為了贏得選舉,又聘請了劍橋分析公司。
這次他們制定的計劃是更加具有煽動性的「DO SO!」運動。
不投票即正義。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贏了,18歲到35歲群體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場真人秀。
民眾一次次地被玩弄卻並不自知。
但,我們和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全部都是被大數據所控制的人。
當我們把自己分成無數個碎片,渴望從各個網站獲取到更多信息的時候,往往回饋給我們的更加單一。
這些碎片再次排列組合後,是一個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隨便搜索一個關鍵詞,明天你打開網頁全都是這個關鍵詞;
隨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寶上全是類似的衣服。
還有網友說過一個特別可怕的事情:面對面隨便的跟室友說起想買什麼東西,竟然明天微信廣告就給推薦這個東西。
是不是細思極恐?
手機,網路,怎麼在如今全變成了盜竊犯?
但,仔細想想,是他們在盜,還是你心甘情願在賣?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會被泄露,還是會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時想一下,我的手機號什麼時候被這些打小廣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幾秒,隨即又拋在腦後。
你一樣,我也一樣。
那麼,最將變成一個被操縱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們願意嗎?
※范冰冰李晨分手暗藏玄機,一方已找到新歡?
※《伯德小姐》版《狗鎮》,這青春片過於大膽
TAG:電影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