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到底什麼來歷?堪比太上老君金剛琢,曾讓玉皇大帝忌憚萬分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金箍棒,《西遊記》中的法器之一,它的生活原型是什麼?書中只說是大禹王治水用的「定海神針」,能如意變化,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又能裝入耳朵內隱藏。綜合以上特徵能看出它究竟是個什麼物件嗎?很難!
筆者在思考「金箍棒」原型時,忽然想起另一個法器——太上老君的金剛琢。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被老君的「金剛琢」擊打了一下後元氣大傷,可見給讀者的感覺這金剛琢非等閑之物。可是在《西遊記》第五十至五十二回中,金剛琢再次現身:原來是生活中用來控制耕牛的「牛鼻圈」。「牛鼻圈」就是用普通的藤條圍成一個環穿過牛的鼻子,用繩子通過這個環牽引,再「牛」的牛也會變乖。於是「一物降一物」這句話也同時出現在這個章節中。法器「金剛琢」的原型被《西遊記》作者說破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件小器物,能被《西遊記》作者描述成神仙手中法力無邊的神器,並不斷渲染這種器物是無敵的。
通過對「金剛琢」原型的探秘,也能領悟到《西遊記》作者特意向讀者透露的一種信息:凡是所謂的「法力無邊」的法器,其原型都能從民間生活中找到;也能體會到《西遊記》作者運用的是「神魔」寫作手法,但反映的卻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群體的生產生活實際。
《西遊記》是小說,優秀的小說其特點是:1、 以小見大,視角獨到; 2、 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 3、 心靈刻畫,入木三分; 4 、情節安排,匠心獨運 ; 5、 環境描寫,烘雲托月;在小說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正如《西遊記》中所說的:「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做佛和仙」。一部好的小說就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
「金箍棒」就是這樣一件抽象的、集生活中各種「棒」狀物件的特徵為一體的文學藝術模型,攥在同樣抽象的文學角色人物手裡,在不同的場合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場合其表現出的功能也不盡相同。所以人們也很難說出它的原型是生活中的某個具備單一功能的器件。讀者們要評說「金箍棒」的原型時,不妨將它視作一件「奇石」展品:一件「奇石」擺件的形成要經歷萬億年的地質變化、經受各種偶然的不確定應力的衝擊和無數次流水的洗刷,形成千奇百怪的、能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定義出不同的形象。同一件「奇石」珍品,從不同的側面也能得到不同的藝術形象定義。下面就按筆者所感悟到的「金箍棒」的多種原型羅列出來供參考。
第一、孫悟空馬馱唐僧去取經,金箍棒就是「趕馬棍」。
回憶農民用牲畜進行耕作或駕車運輸物資時,手裡必須要拿一根棍子或鞭子。犁地時除了起到驅趕牲畜的作用外,還要時時用棍子去除粘連在犁鏵上的泥土,棍子在這裡就有雙重用途,按《西遊記》的「神魔」思路,棍子的功能能發生「變化」;犁地時,有時候需要雙手同時操作,攥在手裡的棍子很礙事,農民會將它從領口塞到衣服與脊背之間,從遠處看,原先攥在手裡的棍子不見了。當農民要用到棍子時,會很熟練地從自己的脖子根取出,或驅打牲口、或用它剷除犁鏵上粘連的泥土。農民存取棍子的位置好像是耳朵。這種情急之中把棍子放到耳朵邊的動作是所有農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的必選動作。所以「趕馬棍」是「金箍棒」的原型之一。這「棍」根據所需或長、或短、或粗或細,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時段,棍子的長短粗細可以變化。這棍子,很能如人之意,稱作「如意金箍棒」有何不可?
第二、大禹王的「定海神鐵」——古代中國北方的「國之重器」
「禹王」是神話人物,在《山海經》中已有記載。地處黃河源頭的青海省所在地,也是中國神話的發源之地。用古羌語系統能破解《山海經》中的「崑崙」一詞。通過破解「崑崙」一詞的含義,筆者順利找到了《山海經》中所述的崑崙丘所在之地是湟水北岸。同樣用古羌語系統可以識別禹王的「禹」字,其音是羌語中的數字「四」的發音。禹王即「四天王」之意。在古代崇拜天神的國度,面對黃河峽谷自然形成的、但又恰似人工開鑿的狹窄超長水渠狀的水道,當人們討論起這個宏大的「治水工程」是人工完成的?還是天造地設的?當地古人會怎麼說呢?說它是「四天王」所修的工程,應該是最合理的、最能說服人的結論。「四天王」的簡稱就是要發「禹」字之音。「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由此不徑而走也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西遊記》中,孫悟空是王者的象徵,手中的兵器自然不能是「趕馬棍」。孫悟空有變化之術,通過之前的分析可知,孫悟空的變化之術象徵的是北方人一生中的職業變更之術。當孫悟空由「趕馬者」變成「王者」時,手中所攥的「金箍棒」的身份也要隨著提升。「金箍棒」可以代表揚善除惡、降妖扶正的正義之器,它也是法律、法規。每當使用時有千鈞之力、雷霆之勢,專打世間之不義,打完後藏於耳朵內。古人的司法系統皆來源於人的頭腦,儲存於頭腦。
在「金箍棒」上銘刻「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字樣,古代的法律就是王者制定用來約束廣大百姓的,在使用的時候還能不「如意」?是法律焉能不重?只是其中的數字「一三五零」也鐫刻在了寫有孫悟空名字的「生死簿」上。「生死簿」與「金箍棒」上的這個相同的數字都指的是西漢劉衎1350年,也恰好是公元1350年。這一年恰好由「白蓮教」組織策劃和啟動了推翻元朝的「紅巾軍」起義。用來表示孫悟空生死簿上「檔案號」的數字「1350」,象徵從這年起,作為胡人首領的孫悟空的死劫已經來臨,幸好大明王朝沿襲了元朝制定的土司制,胡人首領逃過一劫。出現在「金箍棒」上的「1350」象徵「禹王」的「神器」(即律例)從1350年起要由中原中央王朝所掌管。孫悟空得到「金箍棒」是在東海龍王手中,東海龍王代表著中原中央王朝委派的地方官員。
在一個國度,法律是精神層面的「重器」,另一個能支撐起國家經濟命脈的「重器」,在中原就是農耕果實——糧食;但在北方胡人的國度則是游牧成果——馬匹。
如何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手握的經濟「重器」用文學藝術手段進行抽象化、神魔化呢?在《西遊記》作者手裡不是問題。用馬匹作為國之重器,依靠的就是要不斷繁殖大量的馬匹與中原互市,換得生活物資。在種馬身上用來繁殖的器物就是棒狀的,孫悟空每次使用金箍棒時都是取出後,一定要在空里晃一晃,變作碗口粗方能使用。若是鐵棒就不必在空里晃一晃,作者的這句「多此一舉」的話語就是暗示種馬的生殖器也是「金箍棒」的原型之一。在龍門石窟壁畫中,有唐僧取經圖,其中孫悟空手拿的棒一端是蓮花形,這就更加證實了以上判斷是正確的。
有不少學者也早已說過:《西遊記》是「鞭打」皇帝的,怎麼「打」?在青海湟水流域有一句俗語:「驢球打人,疼是不疼,只是騷氣難聞!」《西遊記》作者也許真的、也只能用「金箍棒」騷騷昏庸的無道皇帝吧,一介文弱書生還能有什麼法子鞭打皇權呢?
第三、金箍棒的原型也可以是人的「陽物」
自公元四世紀初起,在中國西北部自發誕生了一個政權,名為「吐谷渾」政權。其祖上是來自遼東昌黎的鮮卑人。一個政權的突然誕生肯定會驚動中原王朝。該政權的誕生和中原王朝相比,真有點「來歷不明」,這種來歷不明、突然產生的事物,國人常以「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相形容。這個政權與《西遊記》中的主角石猴所代表的政權很相似。
在《西遊記》開篇之處就講到:石猴誕生後,「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按常人理解,就假如孫悟空真是違背天倫從石頭中誕生,他幹嘛要拜四方?「拜四方」好像是新皇帝登基時要舉行的儀式,一個猴子拜了四方又怎會驚動到玉帝呢?合理的解釋自然是有一個新的政權產生了。《西遊記》作者將一個新興政權抽象到一個角色孫悟空身上。開始,這個新政權不足以撼動中原政權,才會有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這裡的「玉帝」代表的是中原王朝。直到孫悟空欺負東海龍王和陰曹閻王,甚至將那「金箍棒」伸到天宮,這才引起天庭的慌亂。
明白了「金箍棒」之所指,也就很好理解《西遊記》中的一句最經典的對白了。天庭守衛來報:孫悟空將一根棍子「伸」到天上來了!玉帝急命千里眼、順風耳前去南天門觀看,千里眼、順風耳回來稟報:「是三百年前的石猴成精了。」
在吐谷渾的歷史上,慕容家族的徹底敗亡也是從唐朝要與西域邦國聯姻就開始了。唐朝先放出話去,要與西域諸邦國聯姻,先嫁了弘化公主到吐谷渾國,當吐蕃松贊干布派祿東贊前去唐朝求親時,唐王卻不允。祿東贊回復贊普,說是吐谷渾在從中作梗。贊普大怒,派兵征壓了吐谷渾,贊普復去提親,太宗仍不允,贊普又與大唐兵刃相見,最終才成就了文成公主與贊普的婚事。文成公主進藏,贏得了千古美談,而弘化公主嫁吐谷渾,卻遭到了吐谷渾國慕容家族的敗亡,當然這裡會牽扯到古代國家之間的戰略。但這段歷史在《西遊記》中活靈活現地出現了。
「金箍棒」如果代表王者的陽物?伸出去,且「伸」對地方能使國運昌盛,王廷有後。如果「伸」錯了地方,必將為國家帶來滅頂之災。在中國文化中,「天」代表中央王朝,「地」代表受統治的民間或是下邦諸侯國,像孫悟空這樣的、下邦的「陽物」伸到天上去,就會闖禍。
「金箍棒」如果代表的是佛教出家人的「陽物」,那麼更要「收就」好才對。唐僧師徒在八十一難中,最為兇險的磨難莫過於「獅駝嶺」之難,這一難《西遊記》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渲染。因為「獅駝國」三字的發音在土族方言中就是「女陰」之意。佛教出家人若要得道,「色戒」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所以,在這一難開始時《西遊記》作者開篇就說到:
情慾原因總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
沙門修鍊紛紛士,斷欲忘情即是禪。
須著意,要心堅,一塵不染月當天。
行功進步休教錯,行滿功完大覺仙。
(參考:《西遊記》第七十四回)
文中的一段對話也挑明了「金箍棒」此時的象徵和功用:「你今早巡風去,可曾撞見什麼孫行者么?」行者道:「撞見的,正在那裡磨扛子哩。」眾妖害怕道:「他怎麼個模樣?磨什麼扛子?」行者道:「他蹲在那澗邊,還似個開路神;若站起來,好道有十數丈長!手裡拿著一條鐵棒,就似碗來粗細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口裡又念著:「扛子啊!這一向不曾拿你出來顯顯神通,這一去就有十萬妖精,也都替我打死!等我殺了那三個魔頭祭你!」結果孫悟空被裝進象徵女陰的「陰陽二氣瓶」後,悟空要用金箍棒變作鑽,要鑽透那「瓶」,失敗!只有觀音的那三根毛很堅挺,於是鑽透了。就連如來佛祖也被那「妖」吃進肚裡,何況凡人?《西遊記》作者筆下的這個「妖」不是女色還是什麼!
第四、「金箍棒」的原型是「哭喪棒」
「金箍棒」是出現在《西遊記》中的文學藝術道具。筆者極力想要證明孫悟空的生活原型是吐谷渾,或《西遊記》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吐谷渾史,也目睹了明朝期間的土族先民的生活狀況。
筆者偶然看到程起駿先生的文章,得知青海都蘭縣境內出土的吐谷渾大墓中驚現真正的金箍棒,驚愕之情至今不能平息。據目擊者證實在大墓中出土了好幾捆楠木棍棒,棒端用黃金包裹,這不是活生生的「金箍棒」嗎?陳先生只說這棒的功能是「儀杖」。
※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誰厲害?答案就藏在他們兵器上!
※封神之戰暗藏四大妖人?麾下神獸各個兇狠,嚇壞元始天尊門人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