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學校是國家重點,出過不少名人權貴,和珅就是其中之一
和珅是旗人出身,史料記載他頗有文化修養,擅長書法、詩詞,而且在漢文學上有一定的造詣。但我們知道,和珅並不是靠科舉之路進入仕途的,也沒有獲得過舉人、進士的功名。之所以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他就讀的學校——咸安宮官學是分不開的。
咸安宮官學是八旗官學中的一個,如果按照現在的評判標準來看,咸安宮學無疑是清代的重點學校。和珅的少年時期,就被選入咸安宮官學讀書。
咸安宮官學原來坐落在皇宮內英華殿和壽康宮之間的咸安宮。這裡明代為后妃居所,天啟皇帝的辱母客氏舊曾居住於此。清入主後曾一度閑置不用,康熙年間曾在此囚禁過廢太子胤礽。雍正即位後,為加強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思想教育,便決定利用這一空閑房屋,設置一所學校,以彌補原景山官學的擁擠。
內務府隨即將咸安宮依據學校需要進行分隔、修理,並於景山官學生,及內府佐領、管領下閑散幼童,視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選九十名入學。雍正七年七月,咸安宮官學正式開課。
咸安宮官學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師一人,教授騎射和滿語的教師三人。該校所設課程,主要有滿、漢、蒙語文及經史等文化課。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慣用火器等軍事課程。咸安宮官學的學製為五年,期滿考核,年長者退回本旗。此外還可以參加鄉試、會試。
由於宗室和八旗子弟參加的鄉、會試單獨舉行,錄取率較高。因而,只要進入咸安宮官學,就為他們進入仕途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在這所學校里任課的教師,絕大多數為進士出身的翰林,偶爾使用的舉人,也是知名人士,如江南名士趙翼、洪亮吉等在考取進士前,都曾做過咸安宮官學教習。該校課程多樣、全面、正規,要求嚴格,教學效果好,成績顯著,培養了大批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幹才。這說明咸安宮官學是清代各種學校中的佼佼者。
早年的咸安宮官學學生也絕非等閑之輩,他們都是從中眾多的八旗子弟中經過仔細篩選,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不但品學兼優,而且長相俊秀,個個都是一表人才。
雍正十二年,首屆畢業學生考試結果出爐:中舉人、負副榜者4人,中生員、補廩生者23人,「兼習清語稍知翻譯者十三四人,其餘雖質學不等,然皆略明大義,弓箭俱有可觀」。因而當時人稱讚說:「以人才蔚起,每屆鄉會試,獲雋者眾,而以內外職官特擢者,亦後先相望。彬彬鬱郁,稱極盛矣。」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位給母親孝憲皇后過六十大壽,將咸安宮進行改造,改成壽安宮,而將咸安宮官學南遷至西華門內,與武英殿相鄰的尚衣監原址。
乾隆二十三年,鑒於當時管理混亂、學生習染散漫風氣,乾隆決定予以整頓:將年幼、學習優異者30人留下繼續讀書,年齡較大、不安心讀書者,可以引見以筆帖式錄用。天性愚蠢者裁革,不足額由各旗選優秀者補充。自此,咸安宮官學開始大量招收八旗官員優秀子弟入學。
同時,管理制度加嚴,規定管學大臣必須經常到校抽查、監督,有曠課、違紀現象,嚴懲不貸。每一教師發一印冊,每天要記錄學生到校、學習情況,五年期滿,作為考核成績的憑據,從而保證了學校風氣的好轉。
當時不少的名人都出自這所著名的學校,如皇親國戚、大學士福康安及福隆安兄弟,大學士、以軍功封公爵的阿桂,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德保,巡撫良卿的人,都曾在這裡學習過。
和珅大概是10多歲進入這所學校的。由於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加上他有一股向上的精神,所以經常得到老師的誇獎。和珅練就了一筆好字,他的字看起來很有工力。同時,他對詩詞歌賦與繪畫也很喜歡,雖不能說造詣很高,但相比與其他旗人,和珅確實是一個勤奮上進、出類拔萃的人物。
不僅如此,和珅在這裡的學習經歷,還有一些其他收穫,就是結識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這是寶貴的人脈資源。在這裡的學習經歷也是進入仕途的一份資歷,因為這所學校是皇上親自創建並時刻關注的高級學校,能夠在這裡學習,都是滿洲子弟中的優秀人才。
和珅的發跡有著很多的偶然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在咸安宮官學就讀打下的基礎。後來和珅在上虞備用處擔任侍衛,乾隆帝發出「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之感嘆時」,只有和珅回答:「典守者不能辭其責」,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就此一句話便得到了乾隆帝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
※晚清時期主權喪失內憂外患,為何財政收入卻遠超乾隆盛世?
※科舉考試中,考生試卷為何有幾十種叫法?這裡面太有講究了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