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道理嗎?祖輩的忠告,早知為妙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代勞動人們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智慧和經驗,但同時那時候的社會也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大部分人的知識文化水平都並不高,因此很多寶貴的文化因素並非通過文字的方式保留下來,在民間口口相傳更加常見,俗語,就是這種傳承的方式之一。
通過通俗、簡潔、詼諧而又富有智慧的語句傳達一代又一代人積累所得的思想結晶,其中的道理,既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又或是在生活中被大家普遍認證過了。
古代中國的家庭明顯不同於現代人的家庭,現代家庭的獨立性更強,規模小人數少,子女在結婚過後往往就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離開父母單獨地生活。而在古代,由於講究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緣為依據的一個家族的人們通常隸屬於一個大家庭,家庭規模大成員多,因而尊卑關係也是十分明顯。那時候的男子只要有經濟上的實力,可以娶多個妻子,在宗法制中,嫡長子的地位是最高和最受尊敬的,所以社會上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一個家族一般都會偏向嫡長子。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宗法制的影響也慢慢衰落,很多家庭尤其是普通的小農家庭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當一個家庭中有幾個孩子時,父母往往可能偏向家裡較弱的那個孩子,例如幼子。
他們會教導其他的孩子多讓著他,在生活中給予這個孩子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將這個小孩特殊對待。然而殊不知,父母的這種愛最終可能會成為一種傷害,因為老祖宗早有言:「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它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如果內心偏向於那個孩子,給予這個孩子更特別的關照,那麼這個小孩長大後最有可能生活過得不富足。倘若我們仔細想想,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父母溺愛其中某個孩子,什麼都替他考慮得很周到,讓其他家庭成員處處讓著他包容他,又給他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這看似是在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但實際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是剝奪了這個小孩自己體驗生活和創造價值的權力。
讓他在家庭生活中養尊處優,處處高人一等,這種「特權」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會產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因為總有一天,做孩子的會長大,他會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而他在家庭中的「特權」這時就沒人再買賬,沒有謙虛的心態,沒有包容心,在工作生活中一意孤行、桀驁不馴,融入社會的過程也不會一帆風順。
父母能為孩子提供一時的庇護,但當他們年邁老去,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也會漸失去依靠,面對挫折會手足無措。久之,生活也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更容易陷入困境。
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懂得忍讓的一方往往則更有包容心、責任心,融入社會後也能顧腳踏實地的工作,敢於承擔,自然也會得到身邊人的認可,經過自己的努力生活品質也會一步步提高,這就是「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的真實寫照。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但有些質樸的道理卻是不容置疑的,作為父母,有些育兒的道理和祖輩傳下來的忠告,我們還是早知道為好。
※為了他這39個字,國家花了2999萬,堪稱「天下第一難書」
TAG: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