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拋荒了就是荒野茶?細數人們對荒野白茶的四大誤解,別蒙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蜉蝣,朝生暮死,生命短暫。
夏天一過,屬於它們的季節落下了帷幕。
黃昏時分,池塘湖泊的水面上,再也難現成群蜉蝣翩飛的盛況。
《莊子.秋水》有言:「夏蟲不可以語冰。」
壽命短暫,活不過夏天的昆蟲,它們的眼界受著時令的限制,難以認識四季輪迴的曼妙。
當眼界受限時,好比是那隻井底的蛙,根本了解不到外面的一片天。
無獨有偶,前些日子聽到了的這樣的說法:
「聽說白茶中根本不存在荒野茶概念。本身荒野茶也是人工種植的,拋荒一兩年,就成荒野了,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野茶。」
荒野白茶不存在?這怎麼可能!
回想起春茶季時,翻山越嶺看著S師傅帶工人們采荒野銀針的切身經歷,不由得讓人感慨。
有些事,在沒有親身經歷前,根本沒有感同身受!
誤解,由此而來。
《2》
誤解一:茶樹拋荒一兩年,就能成為荒野白茶
很多白茶知識了解不深的茶友,會常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誤會了拋荒白茶和荒野白茶的概念。
將人工打理的茶園,人為的拋荒,只能成為拋荒白茶,並不屬於真正的荒野白茶。
真正的荒野白茶,生於荒郊,長於野外,無人打理,遠離塵世,自生自滅。
終年到頭,除了春茶季時,茶農特意入山采一採茶外,其餘時間直接被茶農忽略。
畢竟,採摘荒野白茶,費時間,費人力,費成本。
分布零散,藏於深山的荒野茶樹,要想一睹它的真容,並不容易!
而拋荒茶樹,則分散得更為集中。
拋荒白茶,顧名思義就是早年間由人工種植和管理的白茶茶樹,由於近三四年、或是四五年來無人再對它們進行管理和修剪,一路自由生長,長高到近兩米的茶樹。
在生活環境上,拋荒茶樹和台地茶樹更為相近,可以看出人為種植的痕迹,集中連片分布。
並且,外在野化程度不高的拋荒白茶,離人類的生活聚居區域近。
與經過修剪的台地茶相比,放開勁頭生長的拋荒白茶,雖可以長得更高,長得粗枝大葉,但並非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荒野白茶,核心的野勁,遠遠不及。
現在市面上,真正的荒野白茶數量有限,採摘不易,難以量產,極為難得。
於是乎,部分茶商,想到了偷換概念,用「荒茶」統一含糊稱呼,用拋荒白茶代替荒野白茶,指鹿為馬,以此牟利。
可見,將白茶拋荒短短拋荒幾年,就能成為荒野茶,背後陰謀不少!
《3》
誤解二:荒野白茶可以集中連片分布
這樣的想法,根本就是錯的。
一天,茶友A君發來一段視頻,某位主播在介紹「荒野白茶」。
視頻裡面,那位自稱是福鼎茶農的主播,大手一揮, 指著一大片茶園,介紹到這就是荒野茶樹。
且不論,視頻背景里可以清晰的看見不遠處的電線杆,說明這片茶園的位置離人類的生活與區域近。
畢竟,真正荒山野嶺的地方,電力部門根本沒必要花大成本扯上電線,難不成,要拿來電野豬?
但,對於不明真相的看眾來說,看著主播所指的這大片「荒茶」,長相明顯比旁邊經過修剪的台地茶更高大,容易信以為真。
其實,那位主播所指的是茶園,明顯一看,就是人為拋荒的。
畢竟,連片集中分布的茶園,一看就很不「荒野。」
真正的荒野白茶,分布是很零散的,東一處,西一處,分布不集中。這得從荒野白茶的來歷說起。
自然生在野外的荒野茶樹,通過風和動物來播種,繁衍生息。
經過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後,能存活下來,開枝散葉的荒野茶樹,數量稀少,四散分布。
另一部分的荒野白茶,很早很早以前, 與人類有著淵源。
早年前,白茶市場並非像今日那般火熱,單靠賣茶難以維持生計,於是乎,不少茶農走出了大山。
這一走,就離開了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甚至近一個世紀,再也沒有回來過。
徹底荒蕪下來的茶園,缺乏了人類的照顧,在有限的生長環境下,經過激烈的競爭角逐,最後剩留下來的茶樹,十不存一。
這些徹底自由恣意生長的茶樹,它們身上完全沒有了人工影響的痕迹,在深山中,沉默生長。
最後,太姥山上還有部分荒野茶樹,並非茶農荒廢的,而是當年紅軍在太姥山進行游擊時,幫助開山,種下來的茶樹。這段軍民魚水情,還曾被《人民日報》刊文記載。
而由於年代久遠,這些當年紅軍留下來的茶樹,淹沒在了茂林當中,徹底的野化生長。
這些茶樹,時隔了多年,完全被歷史所遺忘,唯有在近年白茶市場火熱時,才讓人們重新將目光,聚集到它們身上。
不惜深入野嶺,將它們一一尋覓。
《4》
誤解三:荒野茶,草比人高,長不了茶
很多人認為,既然荒野茶樹生長在自然競爭激烈的野外環境,在沒有人給它們澆水施肥的情況下,只能兀自生長,聽天由命。
這樣的情況下,與雜樹野草共生的荒野茶樹,養料和水分補給根本比不上人工精心照料的台地茶。
好比是陶潛形容的,「草盛豆苗稀」,這樣的情況下,哪裡還有什麼嫩芽嫩芽可供採摘呢?
其實,這樣的想法,根本就是低估了荒野茶樹的生命力。
相比於有人工除草、驅蟲、澆水的台地茶,荒野茶樹所面臨的生長競爭壓力更大,這點固然不假。
通過村姑陳在春茶季時,拍攝的荒野茶樹真容就可知,一整株與荒草、雜樹、灌木交錯生長的荒野茶樹,根本難以單獨上鏡。
若非相熟的茶農帶路,哪怕站在荒野茶樹前,也難以將其快速辨別出來。
然,有競爭,有壓力,茶樹的生長才會更有動力。
將根系扎得更深,獲取土層深處的水源的養分,將個頭不斷的往上冒,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
經過殘酷自然淘汰,依舊能存活下來的荒野茶樹,骨子裡的堅韌不拔的勁更強。
初春時,冒著料峭春寒,健壯的芽頭不斷生出。
相比於台地茶的芽頭,同時期荒野茶樹新生出的芽頭,個頭要略瘦小一份。
但內質物質衡量上,荒野茶樹的芽頭,積累著更多的養分物質和充足的韻味。
濃縮就是精華,這點在荒野白茶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若不信,分別取來普通銀針和荒野銀針對比試喝,茶湯觸到舌頭的瞬間,能能感覺出兩者的內在,完全不同!
《5》
誤解四:有蟲眼,就是荒野白茶?
不少人的印象里,需要與自然抗爭的荒野茶樹,芽葉外觀是不漂亮的。
比如,葉片上有著被蟲子咬過的痕迹,有著明顯的蟲眼,才屬於真正的荒野茶。
這樣的邏輯,其實是不對的。
白茶葉片上有無蟲眼,只能證明茶樹生長環境的生態好壞,並不能證明是是否屬於荒野白茶。
單獨看蟲眼的有無,難以辨別出荒野白茶的真身。
畢竟,生態環境好的地方,野生昆蟲多見。
部分太姥山高山茶園裡,甚至還會有野豬光顧的痕迹,二師兄們將茶園的土塊,拱塌了不少。
至於茶葉里出現蟲眼,那就更為常見了。
除了荒野白茶外,拋荒白茶,台地白茶,都會有蟲眼。
並且,荒野茶樹的生長環境更為自然,茶樹生長速度更緩慢,茶樹葉片發育更為厚實。
而台地白茶,土壤更厚,生長條件更有利,發育速度更快,茶樹葉片更嫩,更容易受到蟲子的光顧。
故而,細究起來,拋荒白茶,台地白茶葉片上的蟲眼,要比荒野白茶更多。
生長環境對於茶樹有著直接的影響。單看蟲眼,難以看透內在!
《6》
分辨出真正的荒野白茶,須得親自感受箇中滋味。
在風味對比上,荒野白茶,拋荒白茶,台地白茶有著明顯的不同。
但從野勁上看,真正的荒野白茶,內部的核心勁道,其他兩者根本難以相提並論。
荒野白茶內部核心的野勁,才是它獨一無二的識別碼。
荒野白茶的湯感,除了本身的品種特徵外,還蘊藏著野草晒乾後的野香。
啜飲一口,茶湯當中的野花香、野草香如同煙火般絢爛綻開,在嘴巴里四處竄。
這是它兀自生長,沐風櫛雨,傲然臨於天地間具帶的傲氣。
好比一匹孤狼,炯炯發光的眼睛裡,藏著溫順的家養寵物,永遠都不會具有的神采。
將誤解弄清,告別錯的,才能真正的領略荒野白茶的真滋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茶界風雲錄,普洱茶很多山頭,武夷山很多大師
※喝茶,最怕有這三個偏見,不論喝普洱茶、綠茶、白茶還是紅茶!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