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熱衷於畫《紅樓夢》?「民間藝人」戴敦邦與讀者分享紅樓緣
說起海派名家戴敦邦,人們總會想起他筆下的《紅樓夢》人物繪畫。在一隻眼睛失明的情況下,戴敦邦還在堅持每天數小時的不懈創作,6月14日起在外灘久事藝術空間舉辦的「緣畫《紅樓夢》展——民間藝人戴敦邦·戴家樣」引起了美術界同行和廣大市民的濃厚興趣,每天預約的參觀人數絡繹不絕。「緣話紅樓」戴敦邦藝術生涯座談會8月16日在上海久事藝術空間舉行,戴敦邦向觀眾分享了他畫《紅樓夢》的故事。上海書展期間,戴敦邦又有新作出版並舉辦了簽售活動,這是他每年書展的「保留節目」,也是與廣大讀者的約定。「我的作品是為民服務的,要做人民喜歡的人民藝人。」戴敦邦說。
為讀者畫《紅樓夢》
戴敦邦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為中國古典文學巨著創作人物群像畫譜,尤以在《紅樓夢》上投入心血最多。身為中國紅樓夢研究會會員的他,用細膩而傳神的筆法,將紅樓夢中每個人物角色不同的身世、處境、性情品行等表現得神形兼備,各具性格和風采,並從個體生命中體現特定的時代背景,揭示出人物群像在封建社會的悲劇性命運。
「緣畫《紅樓夢》展——民間藝人戴敦邦·戴家樣」展出了61件戴敦邦繪畫經典之作,分為「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紅樓詩意」、「紅樓回目」四個篇章,分布於三個相對獨立區域內,意圖通過戴敦邦的繪畫語言,讓觀展者在筆墨遊走之間,欣賞其繪畫所呈現的獨特藝術與美學價值。戴敦邦以繪畫形式的二度創作不僅體現了他在各個歷史階段對這部偉大的理解的繼續深化,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環境的持續優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
戴敦邦回憶,最早畫紅樓夢是在1977年-1987年之間。當時,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的《紅樓夢》第一卷,請他到北京來創作書中的插圖。「比我畫得好的大有人在,儘管很多老前輩都歡迎我來畫,但是自己的水平我心知肚明,這次的創作讓我非常的惶恐。」當時出版社也提出要求,這套《紅樓夢》要寄給外國人看,要讓外國人接受,因此要畫得富麗堂皇,主要表現在顏色的豐富性上。另一個要求則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這讓戴敦邦犯了難。「《紅樓夢》里怎麼以階級鬥爭為綱?我的理解就是多畫一些丫鬟和主人的矛盾鬥爭的情節,所以我在第一卷12幅圖裡面,主要選了這些來創作。」現在回頭來看,第一次《紅樓夢》繪製受到許多時代限制,戴敦邦一直心感愧疚,希望尋找機會重新繪製,以作補救。
之後,戴敦邦陸續畫過各種形式的《紅樓夢》。1998年從交大退休之後,他集中精力,重新創作繪製了全本240幅《紅樓夢》。在這次創作中,他將以前沒有畫過的賈寶玉、林黛玉的故事一一補完。畫完後,終於鬆了一口氣。他還記得這本畫冊在南京路新華書店簽售那天下著小雨,讀者從南京東路一直排到山東路上,一個下午簽了700本。有位老先生錢不夠,但也想要買兩本,戴敦邦就讓老婆把錢借給他。「看到大家那麼喜歡《紅樓夢》,下雨排隊也要來買,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作者和讀者的深厚關係。後來我每一年都參加書展,每年都要有新作品,一連參加了16年。我畫了一輩子,我要為讀者畫畫。」
做人民喜歡的「民間藝人」
戴敦邦長期的藝術創作,形成了全國畫壇公認的戴家樣繪畫流派,但他一直自號「民間藝人」。「戴家樣這個名字不是我創造的,而且『樣』不是文人畫家用的,是手藝畫家或者是工匠式的畫家用的。樣等於是一個品牌和廣告,這是民間藝人所獨有的。」
第一次創作《紅樓夢》時,戴敦邦去了一次敦煌,看到石窟里精彩絕倫的壁畫和繪製那些精妙作品的畫師們的遺存,他們都是無名的民間藝人。「我從西北回來之後,把自己定位為民間藝人,同時我在交通大學也是一位正教授。民間藝人不代表沒有水平,但這個水平不僅是技巧上的水平,而是藝德上的要求。我的作品是為民服務的,不是要教育人民,我要做人民喜歡的民間藝人。」
戴敦邦畫畫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四點半起床開始工作,中午吃了午飯休息一會兒,一直到晚上10點,從來沒有節假日。「我不會享受,對於我來說,繪畫也不是享受,畫我們這樣的畫,是自討苦吃。」但每次畫《紅樓夢》時,戴敦邦都會想到曹雪芹,想到他生活的落魄辛酸,卻能夠創作出這麼偉大的作品。這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畫畫時,戴敦邦總是情不自禁地融入進去,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感人的原因。原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祝君波介紹,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戴敦邦為市政協畫過100張辛亥人物,幾乎是三天完成一張,一直畫到右眼失明。「其實他的眼睛不是累壞的,他在畫辛亥人物畫的時候,被那些二三十歲便犧牲、卻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的辛亥革命烈士感動,他一邊畫一邊哭。書出版了之後,還專門在南市的白雲道觀做了一天的紀念活動,那是他個人的紀念活動。他把心也融入到創作里去,被畫里的人物所感動,又把人物的精神畫出來感動別人 。」
此次活動由上海久事美術館特別策劃舉辦。久事美術館館長龔德慶表示:「外灘的歷史建築不僅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更是上海與未來對話、中國與世界交融的關鍵紐帶。戴老先生的作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如今在象徵中西方文化交匯交融的外灘歷史建築中舉辦展覽,無疑將為上海文化藝術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淚奔!情侶兩年前偶遇章子欣,拍下這張照片:「希望下次還能見到你」
※歡娛易碎,沈復與芸娘的滄浪亭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