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古代「出家」當和尚不是窮人的菜,而是富人的遊戲
佛教自從東漢年間由印度傳入西域,再由西域逐漸傳入中原,出家當和尚,便是一件少數人的遊戲。
君不見,凡人出家當和尚時,要先把頭髮剃光,然後受戒,再換上袈裟,便是皈依佛門了,從此每日誦經,青燈作伴,正所謂遁入空門。
在我們的一般想像中,古代人假如對未來失去了期望,「四大皆空」之後,「出家」當和尚,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可是,如果筆者告訴你,在古代「出家」當和尚其實很難,你相信嗎?
「出家」當和尚,在古代也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了,因為一旦出家,便不能娶妻生子了,對於我國兩千多年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出家當和尚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即使是「出家」的內在條件具備後,即當事人具有了強烈的出家的主觀願望,但是,也並不是人人都能想「出家」就「出家」,想當和尚就能當上和尚的。
因為,凡人要想「出家」,還必須持有度牒。度牒是官府發給的用以證明僧尼合法身份的憑證,是被當時的官方所認可的出家資格證明。
在四大名著《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中,魯智深因打死鎮關西後被官府通緝,趙員外為了安置魯智深於五台山上,在上山前曾對魯智深這樣說:「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
這就說明在那時,出家當和尚,必須有一道「度牒」才行,而且這「度牒」也是必須花錢買下的,不是隨便就能搞來的。
度牒具體開始於何時,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度牒從唐朝開始就有記載了,而且度牒在唐宋時期很盛行。
度牒上一般會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寺院、所誦經典、師名等等,並有尚書省下的祠部所批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名。
僧尼持有了度牒,便有了合法的身份,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正規的僧人。留居本寺或者行游其他寺院才會暢通無阻,無人刁難。
並且,僧人擁有了度牒,還可免除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並可得到官府的保護。
度牒既然有這麼大的特權,那麼普通人要想得到一本度牒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想啊,一個普通百姓不用向官府交賦稅了,還不用服兵役了,那朝廷的稅收和打仗該靠誰來完成?
因此,在歷史上的歷朝歷代,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都不會無償發放度牒,而且明碼標價出售度牒。為了買到這一本度牒,那可不是一筆小的開支。
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後,軍費大增,度牒收入更是成為南宋朝廷收入的一大來源。比如: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度牒每道為一百三十錢,夔州路至三百錢,以次減為一百九十錢。而南宋的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度牒定價為八百錢(《宋史·食貨志》)。
元豐至紹熙,一百年的時間,度牒價格增至六倍多,窮人想出家當和尚,那可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
本文參考自:《最冷最冷的冷門知識》
※宋江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及時雨」,另一個「呼保義」有何含義?
※三國故事:劉備生了個懦弱的劉禪,劉禪卻生有一個以死殉國的兒子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