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生死劫」:沒有「特色產業」支撐早晚會被淘汰
最近,一篇《2018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引發廣泛關注。
名單顯示,有的特色小鎮開業頭3天便湧入13萬遊人,但繁華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大部分店鋪關門歇業,曾經風光的烏篷船從水裡來到旱地;
有的小鎮投資數十億元,號稱要打造產業、居住、生活服務配套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觀光小鎮,最後只打造了一個核心區便收工;
有的小鎮建設時各級領導相當關切,工地去了一趟又一趟,到了一波又一波,可等不到為期三年的創建驗收就要戛然而止。
這些小鎮,要麼是照抄人家的模式,沒有創意,喪失了自己的特點,定位不明確。要麼是配套設施不完善,無產業支撐。要麼是政府的承諾沒有兌現,資金斷裂……
一句話,失敗的特色小鎮,原因有千萬條。但同樣,成功的特色小鎮,原因也有千萬條。
對「不爭氣」的特色小鎮開刀
8月17日,雲南昆明《春城晚報》消息稱,由於公共服務欠缺、產業偏重等原因,雲南省特色小鎮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對臨滄翁丁葫蘆小鎮、玉溪澄江廣龍旅遊小鎮、大理劍川沙溪古鎮共3個特色小鎮給予黃牌警告。
雲南省特色小鎮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對這三個特色小鎮給予黃牌警告,限期3個月進行整改。如整改不到位,將收回獎補資金,退出創建名單。
同樣對那些「不爭氣」的特色小鎮「開刀」的,還有很多地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自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淘汰整改的419個「問題小鎮」後,我國已設立了動態調整機制。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城鄉融合發展處處長劉春雨介紹,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
他分析說,一是廣泛存在概念錯誤現象。特別是混淆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概念,錯誤認為特色小鎮是行政建制鎮、小城鎮,進而把企業和資金引入到現階段不具備發展空間的偏遠小城鎮,違背了經濟規律;二是部分存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少數自身債務率很高、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的市縣政府,不注重依靠招商引資來發展特色小鎮,卻依託政府下屬的融資平台公司舉債建設,可能放大金融風險;三是部分存在地產化苗頭。一些特色小鎮的住宅用地佔比過高,產業用地明顯不足。
中山大學等機構日前發布的《中國特色小鎮研究報告(2019)》認為,目前,中國特色小鎮發展面臨八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這八個方面是:政策文件牽頭機構較多,部分標準不統一;未形成特色小鎮專項政策體系;對特色小鎮創建理解不透徹;特色小鎮組織機構不完善;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編製;脫離地方實際的盲目跟風;地方政府建設動機不純不正;傳統文化與遺產保護不夠。
2019年2月2日,遊客在古北水鎮參觀。攝影/章軻
研究機構調研發現,有的地方提出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培育30個左右國級特色小鎮,建設100個左右省級特色小鎮,建設200個左右市級特色小鎮。熱衷於在攀比特色小鎮發展數量、追求獲得各類政策紅利、短時製造轟動效應上做文章,少數地方甚至演變成新時期的「面子工程」。
部分地方政府未能立足當地實際而因地制宜,在未充分調研小鎮資源、未明確小鎮發展方向的情況下,採取先建設好小鎮再發展產業的「築巢引鳳」思想,尤其是部分房地產商以「築巢」為名大興房地產開發,不僅無法確保成功「引鳳」,還容易出現「假小鎮真地產」現象。
在北京西山腳下的一間會議室里,發展中國論壇秘書長龐波也長期研究特色小鎮問題。這兩年,發展中國論壇還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一起,共同研究推廣森林特色小鎮。
龐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森林小鎮作為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類型和特殊形式,是在鄉村小城鎮發展和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過程中興起的,其以森林資源為依託,以生態發展為導向,注重人與自然協調,已經並將進一步成為人們逃離以霧霾普增、交通擁堵為典型特徵的「城市病」的重要選擇。
但在實地調研中,龐波等專家也注意到,目前森林小鎮建設大多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主打生態旅遊項目,經營模式單一,很少圍繞主要景觀延伸開發。森林小鎮經營運行季節性很強,旺季很旺,淡季很淡。
「特色產業」支撐「特色小鎮」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許多地方熱衷於建設特色小鎮,其「模板」多是成功運營多年的那些小鎮、古鎮,比如江蘇周庄、浙江烏鎮等。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西塘古鎮、同里古鎮、烏鎮、古北水鎮、周庄、南潯古鎮、大理古城、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均是人氣較高的古鎮。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其建鎮的歷史超過1300年。雖說烏鎮的開發比周庄、西塘晚了10年,但卻是中國最吸金的5A級古鎮,年收入超過16億元。
特色小鎮既要產業特色鮮明,也要宜業宜居宜游。江蘇蘇州的蘇綉小鎮以發展蘇綉產業為核心,在實現蘇綉產業高端集聚和融合發展的同時,打造宜人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前小鎮入駐企業120家左右,完成特色產業投資7億元,吸納就業近1萬人。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在西藏採訪時,對魯朗特色小鎮也印象深刻。魯朗小鎮位於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林芝八一鎮以東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2018年,魯朗鎮接待旅客111.5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6936.8萬元,其中,當地農牧民參與旅遊相關產業的總收入在800萬元左右,人均純收入2.1萬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鎮。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特色小鎮魯朗景區。攝影/章軻
魯朗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謝斌輝告訴記者,在魯朗鎮,1300多戶牧民家庭共開辦了100多個民宿旅館,每年僅此一項戶均收入就有20多萬元。
謝斌輝介紹,魯朗鎮原住民家庭的收入有幾項:畜牧業收入,一隻氂牛價值1.8萬元至2萬元,有的牧民家庭有幾十隻氂牛,每年氂牛的肉、奶收入有50萬元左右;草原生態獎補資金,目前國家的補貼標準是禁牧草原每年每畝7.5元,草畜平衡草原每年每畝2.5元;民宿旅館、做生意和務工收入,每年也有幾十萬元。
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的建設經驗,日前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公開推薦。這家小鎮有棉桃山、碑石山、高頂面山等旅遊景觀,有赤鑒湖和海域水上配套項目,更主要的是以新能源產業「打底」。
目前,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這個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3500畝的土地上,入駐企業40家左右,吸納就業4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額210億元,年繳納稅收27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217項。
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以鋰電文化為核心,規劃建設新能源4DVR體驗館、雙創中心、體驗大道、無人駕駛體驗專用道,新能源遊船、遊艇等,建設綠色電動小鎮,疊加天生麗質的赤鑒湖,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鋰電新能源特色文化小鎮。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國軍認為,特色小鎮創建內容多、涉及面廣,各級政府部門除常規性發布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及公布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外,還應該逐步制定專項政策,配套實施方案或實施細則,形成完整的政策體系,確保特色小鎮在評選、運作、實施、保障、獎懲、退出等一系列環節中有文件可指引、有政策可支持、有法規可保障、有制度可規範。
同時,制定特色小鎮發展的金融專項政策,從而健全投資、融資和籌資機制,為當地政府、銀行、企業、個人等特色小鎮創建主體提供支持,特別是通過風險補償政策、信用擔保政策、PPP融資政策等創新金融政策體系,為企業融籌資提供便利。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