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0秒發射16枚炮彈!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威猛,為何是個姑娘名

10秒發射16枚炮彈!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威猛,為何是個姑娘名

作者:勇者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朝戰爆發,面對美聯軍的咄咄逼人之勢,我國應朝方求援,僅倉促準備10天就派志願軍踏上了異國的土地,與當時號稱戰鬥力最強、武器裝備最好、後勤保障一流的美軍展開了生死較量。

因為戰前未做充分準備,加之國力有限,以及後勤運輸條件所限等諸多因素,第一批入朝的6個軍沒有裝備一輛坦克,沒有配備一架戰機。同時,各部隊裝備的大口徑火炮數量也極為有限。對於裝備如此落後的對手,狂傲的麥克阿瑟曾用「亞洲乞丐」這樣的詞語來評價志願軍先期部隊的武器裝備情況。

兩軍裝備到底有多大差距?以兩軍火炮數量為例,來做一下對比:美軍一個師,通常裝備100毫米口徑以上的重炮就有430門以上,而我軍同樣一個師裝備75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才區區12門,連美軍裝備火炮數量的零頭都夠不上。

即便這樣,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依然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隨著蘇聯方面提供越來越多的先進武器,志願軍的重火力也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改善,讓志願軍如虎添翼。其中,最為著名的蘇援武器當屬當時先進的БМ-13(喀秋莎)自行火箭炮。這是一種多軌道的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裝備132毫米口徑大小的火箭彈,其最大載彈量為16發,最大攻擊有效半徑為8.5千米。這種火炮既可單射,也可齊發,最快能在10秒鐘之內發射16枚火箭彈,而重新裝彈也僅僅需要8分鐘左右的時間。

這種自行火箭炮在蘇德戰爭中,一登場便名震八方,德軍在這種火箭炮的狂轟之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傷亡巨大。在抗美援朝期間,蘇聯方面為了最大限度地援助志願軍,將這種還處於機密狀態的武器提供給了志願軍。志願軍火箭炮203團在支援前線79師235團,於1951年9月1日反擊美軍時,轟轟烈烈地打響了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第一炮。

兵貴神速,喀秋莎機動速度可達90千米/每小時,這一優勢十分適用於我軍的運動戰。而且喀秋莎火箭炮不需要繁複的操作,只需要運載車停穩,操作人員進入戰鬥狀態就立即可以發射作戰。在快速一輪攻擊完之後,不待敵人報復性反擊,喀秋莎火箭炮便馬上可以轉移陣地,有效保存實力。

203團的戰士們駕駛喀秋莎火箭炮進入預定作戰地點,立即做好戰鬥準備,只待上級一聲令下。戰鬥打響,全團火箭炮一輪齊射,近400枚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頃刻之間將美軍的前沿陣地變為一片火海,幾乎所有的地面防禦工事全部被毀,敵軍傷亡慘重。殘餘的敵軍被志願軍突如其來的猛烈轟炸給徹底炸懵了,沒有了繼續作戰的勇氣。志願軍的進攻十分順暢,負責攻堅的235團在火箭炮的支援下,一鼓作氣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

在隨後的戰爭中,喀秋莎成為志願軍心中最美的「姑娘」,每當前線的志願軍戰士打不開局面或需要炮火支援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發射的呼嘯聲,像戰歌一樣響徹志願軍陣地的上空,狠狠地砸向敵人。無論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亦或是小規模的陣地衝突,喀秋莎都是志願軍手中的犀利武器。參加上甘嶺戰役的老兵回憶說,只要前線陣地的步兵一聲召喚,喀秋莎火箭炮總是能準時飛過志願軍的頭頂,向來犯之敵射去。

不僅如此,在抗美援朝戰場的最後一戰,志願軍更是毫不客氣放開手腳敞開了打,首當其衝的便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僅團級規模的齊射就達到了近70次,將李承晚反撲的妄想徹底擊碎,也將不甘失敗的美國人摁回到了談判桌上。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大放異彩的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在蘇聯人理解的含義是「遠去戰鬥的英勇戰士」,為了保家衛國,只好在異國他鄉的土地,用這種名稱來表達對心愛姑娘的深深思念。同樣,志願軍踏上了異國的土地,為抗擊侵略者,指戰員也以戰場的一次次勝利,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親人的回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一次活埋5輛美軍坦克!志願軍最獨特反坦克戰,軍長立大功
日軍的可笑屁簾,防晒防蟲還防子彈?自稱是天皇賜的護身符

TAG:兵說 |